编者按:备受瞩目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于9月1日至10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岀。展览期间,江苏省书法院组织全院书法家,分批赴北京故宫博物院观摩学习,近距离观察了本次展览书画作品,并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有得于心,撰写成文。如今,特展已完满谢幕,宋代以苏轼为中心的璀璨文化星空的熠熠繁星,让我们仰慕不已,并久久回望。为此,特推我院书法家观展系列文章,各位书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角度不同,皆有独特之处,今日起陆续刊出,敬请同道评正。
东坡日常书写的审美自觉
文/李 啸
“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为期两个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让我们由衷地感叹这位千古风流人物的熠熠光辉。在展出的七十余件作品中,苏东坡的书法作品仅有七件半,因为其中的《定惠院二诗草稿卷》,学界争议疑为明清之际钩摹临写,另外七件分别为《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题王诜诗词帖页》、《三马图赞并引残卷》、《治平帖卷》、《归院帖卷》和《春中帖卷》。
《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
那天,我在文华殿狭长拥挤的展厅,透过玻璃展窗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位历史巨匠的辉光。此次展出的苏东坡的作品尺幅虽然都很小,但始终被密密匝匝的人群簇拥围观。我注意到除了《题王诜诗词帖页》和《三马图赞并引残卷》外,其它均为东坡的信函类作品,系日常书写文字。《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皆是与友人陈季常的书信,书写时间相近,书风却因内容不同而略有变化。前者邀友轻松闲适,笔下提按转换明快;后者劝慰友人丧兄哀痛,用笔显得沉厚,结尾书写到“苦痛、苦痛”时情感则随笔流淌……《治平帖卷》是书信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事宜,其时在京师的东坡才三十多岁,笔法精绝,笔力遒劲。《春中帖卷》是写给范德孺的信札,人到中年(五十岁左右)的东坡书风朴厚凝重,自然天成。而《归院帖卷》则是身为翰林学士的东坡手书的公文信笺,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件作品,也是日常处理公文的自然书写,貌似漫不经心,颇似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的韵致,萧散、静穆、雄浑。
东坡日常书写的信函,在当时即被视若拱璧,如今又成为我们膜拜的经典。除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力和文学修养外,我深深地认识到,在他的很多日常书写中往往也带有很强的审美自觉,而这种审美自觉,不仅体现在他的日常书写当中,甚至遍及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春中帖卷》
《治平帖卷》
我细察《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治平帖卷》、《归院帖卷》、《春中帖卷》诸帖,发现其中既体现出“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随意,又更多地融入了东坡强烈的审美意识,这种意识有的是内心情感与外化笔墨的自觉交融,也有的是精湛技巧的自然注入,让他日常的内心通过书法实现表达,而书法也由此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当中。
这种审美自觉同样融入进了东坡的文房雅趣甚至物质生活。诸如意欲用米南宫紫金砚随葬、雪浪奇石、东坡肉等逸事都成为后世美谈,他的审美品格和生活品味也成为历代文人雅士追慕的样板。
《归院帖卷》
从东坡的日常书写,让我想到在毛笔书写几乎退出实用舞台的今天,有人说拿起毛笔的都是“书法家”,书法家也确实承担起了传承的责任,但是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已经越来越脱离像东坡这样的日常书写,古人更多为日常生活而书,书法与生活距离很近,与情感总是融合在一起。而今天我们绝大多数是为展厅效果而书,书法离生活很远,更谈不上情感的交融。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的日常书写已不可能实现回归,但是作为书法家,我觉得应当注重日常书写,这是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也是书法家对作品中精神情感的找寻。
宋代的文化星空是那么的群星璀璨,90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穿越时空,发现苏东坡依然是最亮的那颗……
2020年10月30日,于金陵兰斋
来源|江苏省书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