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业来,群众笑
崇州对口支援马尔康,看得见摸得着的明显变化,就是产业帮扶,帮助马尔康群众走上了脱贫路。
马尔康市木尔宗乡斯米村的百亩莴笋产业基地建起来了,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村里的贫困户也顺利实现脱贫。
马尔康市木尔宗乡斯米村村民 哈头
哈头家以前是贫困户,今年通过务工增加收入,也顺利实现了脱贫。她有高血压,田里干的活比其他群众少,但是今年通过在莴笋田务工,也能赚五千多元。
她最大的愿望是自家的土地出租合同能够连续签约,这样既有租金收入,又有务工收入。
马尔康市木尔宗乡斯米村党支部书记 巴木滚
近年来,村上产业变化很大,收入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第一个是租地的租金。另一个便是在本地打工挣钱,这对老百姓来说是很大的一笔收入。做的好的(收入)七八千,稍微做的少一点,每家人还是有几千块钱的收入。
斯米村群众实现脱贫
有了好的群众基础
村集体经济也水涨船高
高原莴笋是群众脱贫增收的路子,牦牛养殖同样是致富的法宝。龙尔甲乡尕渣村村民兰成才就是在崇州对口支援工作队的帮助下科学养殖牦牛,顺利实现脱贫。
村民查看耗牛
克斯吾(左边)检查木耳生长情况
马尔康市龙尔甲乡尕渣村党支部书记 克斯吾
2018年我们成立了集体经济,一年收入就达到四五十万,到了年底就给村民分红。30%的钱留到政府那边,60%的钱分给村民,贫困户多分1%。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崇州对口支援工作队的帮助下,尕渣村的集体经济与斯米村一样,跃上了新台阶。
今年是崇州对口帮扶马尔康的第五个年头,也是马尔康实现全面脱贫的收官之年。
按照中央、省、成都市部署,今年崇州除了“留守”原有的工作队队员按计划挂职、帮扶之外,还进一步落实了 干部队伍的定期互访、重点行业领域的协作交流、日常联络协调的开展,致力于“短期帮扶”向“长期效果”在制度上延伸。
文/图:张世海、邓涛
编辑:王静、张浩
视频:黄盼
【版权声明】
本作品著作权归“今日崇州”独家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图文。
主编 |夏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