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代嫡庶之争严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2020-11-16新闻1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注重传承的国家,而注重传承最重要的方式,除了文化的传承之外就是生命的传承,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嫡与庶。

在中国古代嫡庶之争向来十分严重,可能毕竟这里面涉及到皇位、国家的传承,财产、土地的继承,甚至是还有关于一家一个宗族的嫡出位置的承继,于国于家都大有关系,因此人们将嫡庶之争视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争端之一。

就如同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宗族传承的就是孔姓家族,而孔姓家族在宋朝的时候就经历了一场嫡庶的变革。

当时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而原本在北宋时期的孔氏,由于投降金人并没有跟随南宋一起渡河而走,因此也就出现了在那个时候的南北两个孔氏的对立。

而这两个孔是哪一个是嫡出哪一个就具有绝对的代表性,孔氏作为天下文人的领袖,他具有相当大的政治作用的。

而南北两个孔氏的对立,也就造成了中国文坛的两大对立,因此也对国家政坛极其不稳。

其实就孔氏而言扩大一点,那就是对国家的影响,缩小一点,就是中国无数家族的缩影,因此可见嫡庶之争,对于当时的社会是有多么大的影响。母系社会

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而当时的人们获得生活资料的方式,仅仅是以采摘为主,于是当时的女性地位相对比较高。

而且传承部落种族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生育,而女性恰恰占有了这样的优势。

因此在那个时候女人的地位是极高的,这就是当时我们说的女权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是"知母而不知父"。

毕竟人们只能有一个母亲,而他们的父亲却不知道在哪里,也就体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如同武武则天那个时候养众多面首一般。

只不过武则天的面首众多,是因为她是皇帝,而那个时候的女人地位高,仅仅是因为她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男性众多与女性少,也就不存在什么嫡庶的关系。父权社会

到了父权社会时期,由于人们获得生产资料的方式由采摘改为狩猎,而男性身体强壮,于是成为了生产资料的主要获得者,而他们也开始占有了绝对的权利。

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而那个时候的男性也开始再有更多的生产资料的时候,开始拥有更多的女性,于是也就开始产生了一夫多妻制度。夏

夏朝是我国唯一一个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建立的国家,然而虽然说它有历史记载,但是它存在的历史记录还是相对比较少的,而所持有的记录也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因此我们只能从王室来分析整个夏朝的嫡庶关系。

夏朝的王位传承制度是兄终弟及制,意思就是说哥哥死后由弟弟继承皇位,而这一辈的兄弟轮番继承王位,到最小的兄弟去世之后,他的皇位就需要由第一个兄长的儿子继承。

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父死子继,在他们看来一父所生的亲兄弟是与他们血缘关系最近的人,所以才产生这样的继承制度。

而在这样的继承制度下,嫡庶关系就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对较低,哪怕是作为王,娶了诸多的妻妾,那么他能够顺利平安长大的孩子们也寥寥无几。

因此在继承王位时也就相对来说比较方便,只不过有时亲子之情还是能够打败兄弟之情,于是夏朝就开始频繁的内战、频繁的迁都,来保证王位的顺利传承。

于是这也就是夏朝关注兄弟之情而不注重嫡庶关系的重要表证。商

在商朝,由于商王见识到夏王朝王位传承的弊端,于是开始改革自身的王位传承制度,将兄终弟及改为父死子继制。

由于医疗技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孩童的存活率相对较高,而男子的权利的权力欲望也对于夏朝时期而言更加强大了,也就开始了商王广纳美姬心理与生理的诉求。

但是这并不能影响王位传承,而在商朝时所制定的父死子继的制度中的"子继",也指的就是嫡子继承,而嫡子指的就是正妻所生的孩子,最重要的应该是嫡长子。

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商纣王继承王位时,他的兄长微子启作为庶长子并不能影响作为嫡子的商纣王的权利,哪怕微子启是一个贤良的人。

然而在这种制度下,只能保证王位正常的传承,不受外界干扰,但是并不能保证继承皇位的人一定是贤良方正之人。周

周朝建立之初,周公旦就开始制作《周》礼,规定:周王朝从王室一直到大夫士卒所需要遵守的礼仪,真正将"以礼治国"做到了极致,而周公旦所制的《周礼》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也就确定了只能是嫡长子,而不能是嫡次子,只要有嫡长子的存在,一切的权利都全部要交托于嫡长子手中,而嫡长子无论贤愚。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如果嫡长子不是一个聪明人那怎么办,就像是晋惠帝司马衷一样是一个傻子那又如何呢?

这里在周公的《周礼》中也有解读,那就是当时的王仅仅就类似于一个吉祥物一样的存在,如果君主不贤良的话,那么就可以完全依靠辅政大臣的能力,只是国家的统治权一定要保证在王室手中。

只不过后期周王室没有向周公旦预料的那般国祚绵长,反而出现了中原大混战,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时期关于嫡庶的争论也被摆在了诸侯王的台面上,当时有一个著名的会议叫做葵丘之盟,而葵丘之盟的重要议题就是不能将妾侍扶为正妻!

这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一旦将侍妾扶为正妻,那么妾室所生的孩子就会成为嫡子,那么原有嫡子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

而诸侯王如果想要再拥有正妻的话,那么只能在正妻死之后,另外再取别其他女子,而庶子的地位永远是庶子,嫡子的地位永远要保证不受到危险。汉

汉朝是一个伟大的王朝,他第一次明确表达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孝治国的方针政策,而且根据儒家经典显示,都以父子君臣为教育人的标准,因此在王位继承或者是在家产继承的方式中,也都存在着嫡长子继承制。

于是在那个时候,汉朝从上至下皆是流行嫡长子继承这一制度,只不过可惜的是汉朝皇室却偏偏不流行这些,当然除了汉惠帝刘盈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大统之外,其余皇帝基本上没有是以嫡子的身份入继的。

毕竟那个时候国家医疗水平相对较差,并不能保证每个孩子出生之后就能得到健康的身体,不会生病,哪怕是强壮如汉武帝刘彻,他能继承皇位,也是因为当时的汉景帝刘启将以生子的王美人立为皇后,而刘彻也才得到了嫡子的地位,继承了皇位。少数民族

其实原本嫡长子继承制度仅仅是在汉民族中流行的,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继承制度,比如说曾经统治中原的两大王朝——元朝和清朝,分别是蒙古族和满族,他们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继承方式。

蒙古族的继承方式是幼子守灶制,也就是无论父辈打下了多大的疆域,多大的多少积攒下多少的钱财,那么是都需要将这些钱财的大部分都给自己最小的那个儿子。

当然这个最小的儿子也得是正妻所生的最小的儿子,并不是随随便便就来一个小儿子的,于是成吉思汗在去世之前虽然将汗位传给三子窝阔台,但是却将大部分的兵马给了四子拖雷。

这样的继承方式在蒙古族中十分普遍,因为长子已经长大,有足够的实力保护自己,但是幼子刚刚步入社会,所以要给他更多的东西保护他,于是这样的制度就在蒙古族广泛传承下来。

在清朝,由于是满族人统治下的社会,他们并没有按照汉民族的继承方式,而是使用自己老祖宗传下来的继承方式。

那就是择贤而立,并不十分注重嫡庶,但是这是在建国之前,建国之后,统治中原地区后也与中原文化进行融合,也在民间开始嫡子继承制度。总结

其实中国的无论是皇位传承制度也好,还是家族的继承制度也好,都经历过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样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所留下的永远都是最符合中国历史潮流、历史发展的一套方式方法。

毕竟中国人最注重血脉亲缘在嫡长子继承制的情况下,是最有效也是最有力能够保证血脉不断绝的重要方式。

我是小楚,一个有态度°的文史科普作家。欢迎您的关注、点赞、收藏、评论四连。

#商纣#名著典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