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哈市红十字中心医院新生儿科用爱创造早产宝宝生命的奇迹

2020-11-16新闻19

东北网健康频道消息(通讯员孙丽霞 叶鸿)呱呱坠地的新生儿,为家庭带来了满心的喜悦。可是有一些宝宝由于种种原因,提前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就是早产的宝宝们。相关资料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约占所有新生儿的5%~18%。我国早产儿发生率在10%左右,早产已成为我国婴儿死亡的首要原因。

救治“早到的天使”犹如“闯关”,尤其是一些超早产儿,可能会经历呼吸衰竭、严重感染、喂养不耐受等难关。即使是这样,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依旧认为每个来到人间的孩子都应该被悉心呵护,虽然道路艰难,但绝对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条小生命。

面对2斤的早产儿她们用爱守护

近日,小佳佳(化名)出院了。这个小生命从30+4周的时候,就在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感受到了温暖与关爱。这个提前来到人间的小生命,降生时体重仅有1010克,两斤多的她太小了,是那么的脆弱,生后呼吸弱,反应差,四肢瘫软……面对这个小生命,医护人员没有放弃,给予气管插管、复苏囊加压给氧、有创呼吸机治疗、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预防呼吸暂停等对症治疗。

一天后,宝宝的呼吸状态好转,给予拔出气管插管、持续无创正压通气、深静脉置管。三天后,宝宝可以吃奶了;五天后,宝宝出现腹胀,喂养不耐受,胃管内引流绿色液体,红霉素促进胃动力,三日后腹胀缓解,继续喂养;一周后,宝宝可以自主呼吸了……小宝宝很争气,住院35天,从出生时的1010克增长到出院时体重1650克,平安出院。

“她真的很棒,每一天都在努力地坚强地成长。”新生儿科主任赵华贤说,治疗与护理一个小宝宝的难度相当于护理十个大人的难度这样说一点儿也不夸张,这不仅要求医生的医术精湛,还要求护理人员打起十二分的精神,24小时时刻守候在宝宝的身旁,用心呵护着他们。

“守护着娇弱的宝宝,很幸福”

在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有许许多多像小佳佳一样较弱的小宝宝在这里被治愈。这些早产的宝宝们一般集中在32周~35周,最小的仅有29周,体重也仅为950克。由于胎龄小,体重低,早产宝宝各器官发育不完善,皮肤、血管发育不完全,吞咽功能不协调,有的甚至连吃奶都不会,生存能力较低,生命力非常脆弱,大大增加了治疗和护理难度。

“新生儿科与其他科室最大的不同就是宝宝们不会说话,无法告知自己的病痛,所有的病情变化都只能由医护人员密切监测和观察。”赵华贤主任说,有的重症宝宝一呆就是四五十天,在这期间,宝宝的所有变化都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脸上有肉了,面色红润了,体重增长了,宝宝的每个变化都让“临时妈妈”们特别兴奋。

曾有一名胎龄33周,体重1350克的早产宝宝,出生后哭声极弱,肢体活动差,由于发育不成熟,宝宝的血管更是细之又细,因为宝宝需要长期连续静脉输液治疗,为了保护周围血管,避免多次穿刺痛苦,降低外渗率,减少静脉炎,新生儿科护士长贺彦丽与助手任艳成功为其实施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将导管从外周静脉送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为患儿的后续治疗建立了一条无痛畅通的绿色通道,治疗8天体重已长到1415克。治疗23天,宝宝体重长到1785克,痊愈出院。

为了宝宝医护人员始终在努力

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对待每一位小患儿。科室的专科护士除了换尿布、喂奶等这些基础护理外,更需要娴熟的操作技术,成熟的动静脉同步全血换血、深静脉置管等。她们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重度窒息、颅内出血、呼吸衰竭等危重患儿的抢救及护理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每年世界早产日,新生儿科都会举办公益活动来提高大众对早产儿的认知度、增强早产儿家庭的信心、营造全社会关注早产儿的良好氛围。“由于早产儿是高危儿,有些宝宝可能有宫外生长迟缓和神经发育落后的风险,为了有效改善早产儿健康状况,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让宝宝们通过科学的治疗、护理、保健,顺利地完成追赶性生长,可以和正常宝宝一样健康、聪明。”赵华贤主任表示,同时,新生儿科也开展了早产儿延伸服务,建立健全早产儿随访系统,对出院的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进行系统随访,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并给予康复指导。让早产儿从出生后产房保障、院内救治、出院后随访、早期评估、早期干预和康复“无缝连接”。

“早产宝宝让我对缘分有了别样的体会”

“在与早产这样漫长而艰辛的战役中,对‘缘分’二字有别样的体会。”赵华贤主任说,做医生和做母亲一样,都需要缘分和真心。每一个早产宝宝和医护人员之间的缘分都是奇妙的,因为珍惜这种缘分,所以尽管早产带来的困难重重,她们始终以“临时妈妈”的身份,用自己内心最柔软,最真挚的力量去守护宝宝们。她们抱着永不放弃的信念,用无私的爱与奉献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华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来源:东北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