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是大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汉民族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对外族强硬,坚决不承认外族政权,国内却反贼盗匪遍地都是;他勤政爱民,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他一生为国,最终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本人也自缢而死。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呢?能君朱由检
公元1627年,荒唐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病逝,临死前传位给弟弟,信王朱由检。同年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检正式继位,这就是“死社稷”的崇祯帝。
当时朝廷大权被大太监魏忠贤等人把持,作为皇帝的崇祯半点权利也无,虽然明面上魏忠贤等人不敢加害他,但实际上背后已经是剑拔弩张了。这种情况严重到崇祯帝在入宫当天,一夜未眠,还要取来宦官身上的佩剑以防身,不敢吃宫中的食物,只吃袖中私藏的麦饼。
在之后的日子里,魏忠贤这些大太监,不断通过一些手段试探崇祯帝,想让崇祯成为他们手里的傀儡。崇祯帝心里看得明白,于是通过不断嘉奖魏忠贤、王休乾、崔启秀等人,打消他们的怀疑,艰难求存。
九月一日,魏忠贤又一次主动提出辞去东厂职务,试探新帝的反应,朱由检不动声色,并没有批准。次日客氏提出出宫,这次崇祯帝批复了。
崇祯帝的批复不温不火:“以后各处生祠,其欲举未行者,概行停止。”
这种顺水推舟之举,抑止了朝野上下对魏忠贤的崇拜,削弱了大太监的势力,又不致引起魏忠贤的恼怒。
政治斗争向来是微妙无比的,朱由检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到来。
公元1627年十月十三日,御史杨维恒上奏疏弹劾魏忠贤的得力干将兵部尚书崔呈秀,却美化魏忠贤。除去崔呈秀,等于断了魏忠贤一臂,崇祯帝决定罢免崔呈秀,让他回老家待命。
这等于是掀开了倒魏的大幕。嗅觉灵敏的大臣觉察到政治局势的新动向,揭发弹劾魏忠贤的奏疏连连不断呈到皇帝眼前。然而官员们弹劾魏忠贤的奏疏接二连三,崇祯帝一直不动声色,任由大臣们攻击魏忠贤,同时还要安抚哭诉的魏忠贤。
机会就在十月二十六日,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疏,列举魏忠贤的十大罪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政、;九、伤民财;十、亵名器。钱嘉征此疏的十条罪名大都可以坐实。于是,崇祯帝立即开始行动,命令太监当着魏忠贤的面宣读了列举他十大罪状的奏疏。
魏忠贤这次吓破了胆,第二天就请求辞去爵位,希望饶得性命。得到崇祯帝的允许后,十一月初一,崇祯帝再次将魏忠贤贬往中都凤阳祖陵司香。
可是,因为魏忠贤离京时候太嚣张,让皇帝朱由检很不爽,不爽就要杀人,于是命令锦衣卫将魏忠贤缉拿回京,关在在阜城县南关的旅舍中,亲信散尽的魏忠贤自缢而亡。
从此,树倒猢狲散,清算魏忠贤余党的行动迅速进行。公元1629年三月十九日,阉党终于被一网打尽,崇祯帝就这样不动声色、沉着老练地除掉了权倾朝野的大太监魏忠贤。
明君崇祯帝
崇祯帝是大明朝,自太祖朱元璋以来少有的,勤政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帝白天要在文华殿批阅奏章,会见众位大臣,晚上还得继续在乾清宫看奏章,遇到军情紧急时,更是连续工作几昼夜不能休息。
有一次,他去慈宁宫拜见皇祖母刘太妃时,竟然说着话呢,就坐着睡着了,刘太妃命人拿来锦被给崇祯盖上。崇祯醒来后满嘴苦涩地说,为处理公文,召见群臣他很少能休息,已经两夜未眠,说罢与刘太妃相对落泪。
在除掉阉党之后,崇祯帝亲自提拔了一批大臣,还下诏给被魏忠贤杀害或削夺职权的官员平反,根据情况重新启用,一时之间整个朝廷风气,耳目一新,京畿内外民心大快。
崇祯帝即位后,自奉特别节俭,上任伊始,发出“文官不爱钱”的号召。他亲自带头穿浆洗过的旧衣,将许多金银制品都拿到银作局化掉充饷。由于国家财政困难,他多次减少皇帝开支,遣散宫中大批宫女。崇祯帝没有特殊嗜好,吃穿住用一概不讲究,声色犬马统统不沾身。他一直以身作则:当政17年,宫中没有进行任何营建,吃穿俱不讲究。崇祯帝在位期间:罢除了为皇室服务的一切不急之役,与民休息;并且撤回了天下镇守太监,严禁宦官干政,严禁官员结交太监;向边镇发去银两,安定军心;戒谕官僚结党,建立完备的监察制度;在用人方面,崇祯帝提拔任用的袁崇焕、洪承畴、吴三桂、郑成功、史可法等都是兼具文采武略,足以独当一面的杰出人物。这些政令不断从中枢发往全国各地,给大明帝国的子民们带来希望。然而,他接手的终究是个烂摊子,党争不停,天灾不断,义军做大,一切终究无可挽回。
昏君朱由检
朱由检除掉魏忠贤后,可能让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了,非常的独断专行,自负、傲慢、虚伪,容不得别人说自己一点错处。
可惜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关系非常的冷酷。
明清松锦之战,落败失守之后,崇祯便想和清军议和,以便专心对付国内的起义军。于是就和兵部尚书陈新甲暗中筹划讲和的事情。有一天,崇祯派亲信又送一道亲笔诏书给陈新甲,催他尽快设法议和。
结果陈新甲不在家,那人便将密诏留在了书案上,陈家的书童误以为是普通的《塘报》,就拿出去交给各部门传抄。这样一来,皇帝暗中主持和议的事就公开了出来,群臣哗然,立刻上奏章反对。
崇祯帝无法抵赖,也没办法把讲和的错处推给别人,恼怒之余下旨:陈新甲着即斩决。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亲藩,兵部尚书应负全责。
陈新甲一案就充分体现了崇祯帝的虚伪、昏庸和冷酷无情。
暴君朱由检
明朝并不缺少忠诚的文臣,也不缺少治国的良臣与御敌的良将,但崇祯的凶暴与多疑、懈愎让这些忠臣良将一个个都成为刀下亡魂,吓得幸存的人都不敢开口。
一代名将袁崇焕可以说是明朝后期最有能力、最忠君爱国的大臣了,而且他还是朱由检自己提拔的,可是他的结局仍然凄惨无比。
公元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几十万军队直扑北京城。袁崇焕得到情报,星夜立即率领明军赶到北京救援。哪想到,魏忠贤的余党此时散布谣言,说皇太极的军队打来完全是袁崇焕勾结的结果,皇太极也乘机利用在北京城下俘虏的两个太监陷害袁崇焕。
昏庸、多疑、残暴的崇祯帝竟然对那些人的奸计深信不疑,立即下令逮捕袁崇焕。
公元1630年八月,皇太极军队撤走,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
朱由检冤杀袁崇焕是崇祯帝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他本来应该是还有机会的,本来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大明的中兴之主。
庸君朱由检
朱由检励精图治,勤政廉政这都是真的,也确实下达了对这天下,对百姓有益的政令,然而,他这么勤奋、有责任心,仍然治理不好国家。
天灾的确管不了,但是人祸他也管不了。他没有足够的治理国家的能力,却又自负、独断专行。崇祯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
他知道宦官乱国,也亲自杀过一批太监,可是不久他发现宦官最听话,又把一切恢复原状,变得只是把魏忠贤换成了听命自己的心腹。
在众大臣的吹捧下,崇祯帝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话,以倾国之力打造了一条宁锦防线,结果后金从蒙古绕了过来,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他知道大臣党争得厉害,可是他一直改变不了,勤勉朝政十几年,到最后向百官筹集军费都要不出来。
公元1644年,李自成逼近京城,国库告罄,无力御敌,崇祯帝只能向百官下令捐助,结果大臣个个哭穷不肯,朱由检只弄到去取二十万两白银。而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从文武百官府上手刮出的金银多达两千余万两。
他多疑,对大臣不信任,大量派出宦官去监视。虽然他自认“非亡国之君”,但农民没饭吃是事实,大臣党争不休他管不了是事实,李闯王杀入京城更是事实,他一个都否认不了。
仁君崇祯帝
朱由检对大臣多疑、猜忌、暴虐,但对百姓还是有仁爱之心的。
他即位之初,他就颁布多道诏令,与民休息,停止为皇家服务的土木营造、织造烧造、珠宝采办等活动,取消受灾地区的徭役赋税。他还不断地宣布“减膳”、“撤乐”,削减后宫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可惜,在他统治的中后期,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搞得他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再也没有心思关心子民的疾苦、百姓的死活了。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帝自缢煤山(即现在的景山)之前,他的爱民之心又一次迸发出来。
崇祯皇帝前怕李自成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评价:
崇祯帝不是天才,也没有惊人的后天学习天赋,他就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有中兴大明的决心,他有兢兢业业的勤政廉政,他有做好一切的心思,却没有做好一切的能力,他有做好一切的自信、骄傲,却没有处理好一切的实力。
你可以说他是一位能君,他剿除了阉党;说他是一位圣君,他勤政廉政;他也是个暴君,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他还有昏君行径,苛捐杂税层出不穷,致使民不聊生。
最终他死了,努力了17年终究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