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谁告诉我“熟附子”的功效 干姜附子汤的病机是

2020-07-22知识8

谁告诉我“熟附子”的功效 熟附子是生附子经过炮制后的东西。附子,味辛气温,走而不守,是温经逐寒,彻内彻外,宣通气血之第一利器。历代医家常用于治疗少阴阳虚证、风寒湿痹证等,取其温通、温阳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经查阅资料,除应用于上述疾病外,其它妙用可谓数不胜数,尤其是医圣张仲景经方中对附子的应用更令人叹为观止。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在咳嗽、瘀症、顽症痼疾等适量应用附子,收效甚佳,简介如下。1 咳嗽“咳嗽”一症,自古至今论述繁多,大概分为外感、内伤两类。而久咳、夜咳者,众多医家均以阴虚、痰浊阻滞论治,喜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母之类。然许多患者,特别是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上感后期咳嗽久治不愈者,究其原因,盖为病程日久,本已肺气宣降失常,又加以滋腻、止咳之品,攻伐肺脏,损伤肺气,日久损耗阳气,故此类患者临床辨证多为肺气亏虚挟带阳气不足,肺失宣降,治疗上当在止咳化痰的基础上略加以扶助肺气、温阳之品,可加熟附子3~5g。附子在诸方中与解表药共奏助阳解表之功。这也是《神农本草经》中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的功效的实际应用。2 偏头痛“偏头痛”一症,其发病急骤,痛势剧烈,易反复。现代医家多从肝火上炎。附子理中汤和四逆汤有什么区别? 附子理中汤比四逆汤多了党参和白术,用量也差得不多。为什么对证比四逆汤轻?白通汤与通脉四逆汤异同?非诚勿答!!! 出自《伤寒论》的两方对比相同点:所适用的证型都是少阴病阴盛格阳证,证见里寒外热、手足厥逆、下利、面赤、脉微等等。功效都为回阳救逆。不同点:所适用的病势不同,这方面有点争议,我个人看法,虽然通脉四逆汤中附子、干姜的用量比白通汤大,但不代表通脉四逆汤就用于阴盛格阳重证,白通汤就用于轻证。因为这个证有个症状是下利,下利必然是伤阴的,而附子干姜都是大辛大热之品,多用必然也是伤阴的。所以我认为,当下利比较严重的时候,反而应该少用,所以,白通汤应该用于重证。对于下利的区别也就在于此。《重订严氏济生方》里也有一个通脉四逆汤,但是适用的证型为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几乎没有热象,和白通汤的区别就很明显了。回阳救急汤的配方和用法是什么? 四逆汤附子为君主回阳救逆,干姜为臣助附子回阳,甘草为佐调和药性,解附子之毒。附子理中汤为理中汤加附子,方中人参为君补脾益气,白术甘草为臣燥湿健脾,干姜为佐散寒温中。加附子温补肾阳,补肾阳,即底火。针对病机不同,四逆汤回阳救逆为主,附子理中汤主要补脾阳,捎带脚补肾阳,主治脾肾阳虚。这两个方子其实差挺多。你要读一读伤寒论才崩溃呢。桂枝汤和桂枝加桂汤,除了药量不同,其他没什么不同。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一麻黄二汤,除了药量不同没什么区别。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小承气汤除了药量不同没什么区别。伤寒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结,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烦躁的病机是什么? 有哪些医家对其有什么不同的解释?你又是怎么的?伤寒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结,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烦躁的病机是什么?1,672 关注问题 写回答 。生姜与干姜的异同有哪些? 在《本经疏证》一书中,用不下于6000字的长文,结合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于生姜与干姜的具体运用,深刻地剖析并阐明了二药之异同。姜以中夏发生,感火气以动,感土气。方中附子与干姜配伍以逐寒回阳的方剂是() 正确答案:A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的区别 真武汤由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等组成,其功效为温阳利水。方中附子温肾阳,宜用制附片,且应久煎;苓、术温脾阳;白芍阴柔以制术、附之燥,且合生姜和营卫,其中生姜。四逆散与四逆汤的区别? 「四逆」者,四肢逆冷也。bai两者治疗的证中皆有四肢逆冷。然两者所对应的病机不同、四肢逆冷的程度有别du(后者程度更轻),方剂组成上更是相差甚远。证治上:四逆汤是治疗少zhi阴寒化证的代表方剂,对应的病机是心肾阳虚,阴寒内盛,证见无热恶寒,身蜷而卧,下利清谷,脉微细,但欲寐等。dao四逆散是治疗少阴阳郁致厥证的代表方剂,对应的病机是少阴枢机不利,阳气内郁,证见手足不温,指头微版寒。方剂组成上:四逆汤权组成:甘草 干姜 附子四逆散组成:甘草 枳实 柴胡 芍药干姜附子汤证“烦躁”的病机是()。 A.阳气受伤,虚阳被盛阴所逼 B.阴阳俱虚,阳无 参考答案:A

#健康#附子#白通汤#苓桂术甘汤#中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