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若不是宋仁宗的五位哥哥早亡,哪里会有“狸猫换太子”的好戏?

2020-11-16新闻41

《狸猫换太子》的确是一出好戏,然而这场“戏”却远离了历史的真实。

宋仁宗像

宋仁宗赵祯,原名赵受益,是宋真宗的六个儿子。在赵受益没有出生之前,他的五个哥哥都已早亡,最大的也不过十来岁。这的确让宋真宗大为头痛。

宋真宗的最后一位皇后刘氏,真实姓名不详,相传名为刘娥。刘氏虽家世寒微,但生性机敏,有权术,从一个宫女逐渐爬上皇后的位置,成了真宗决策朝政的得力助手。但美中不足的是,她却并没有为宋真宗生下儿子,因而这也成了她最为头疼的事。

宫女李氏,杭州人,初入宫时侍奉刘氏,她品性庄重,不多言语,有一次被宋真宗宠幸,竟然怀孕。刘氏看在眼里,心头燃起希望之火。

李氏怀孕后,有一次随真宗登临观景台,不慎将玉钗掉落地上,真宗心内祷告:"玉钗如能完好无损,将会生下男孩。"左右侍从捡起玉钗献上,真宗一看,丝毫无损,满心欢喜。

不久,李氏果然生下一个男婴,却被刘氏连哄加骗加威吓夺为己有。李氏慑于刘氏之威,未敢声张,所以此事宫廷内外也都不知。

宋真宗由于前五个儿子早亡,如今晚来得子,当然喜不自胜,但婴儿刚生下来就离开生母,昼夜啼哭不止。有个道士声称能使婴儿止啼,刘氏便把他召入后宫。道士对婴儿喊道:"莫叫,莫叫,何似当初莫笑!"婴儿果然停止了哭叫。

后来人们才知道原因,这大概是因为真宗当初祭拜上帝求子时,上帝问群仙,谁愿前在超生,众皆不应,唯独赤脚大仙嫣然一笑,遂受命降生为真宗的儿子。后来皇太子在宫中爱好赤脚,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此事。

这大概属于野史传说,只可当作故事来听。

刘氏刘皇后把李氏所生皇子夺归己有后,权势更大,劝真宗立自己的儿子昇王赵受益为太子,改名桢,其实仍是李氏所生的那个儿子。

宋真宗为人宽仁慈爱,有帝王的涵养。在即位之初至景德年间以前,任用吕端、张齐贤、李沆、吕蒙正、毕士安、寇准、王旦等贤臣辅政,足称继世之贤君;但是到了祥符年间以后,他罢免了寇准,改用王钦若、陈尧叟、冯拯、丁谓、曹利用等一批小人,从此信奉道教,为邪说歪道所迷惑,伪造"天书",封祀泰山,迷信骗局接连不断,做了许多糊涂事。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去世,在位二十三年,太子赵桢继位,这就是宋仁宗。

仁宗即位时年仅十三岁,五日一登承明殿,由母亲刘太后垂帘听政。宰相丁谓想独揽朝政,暗中勾结太监雷允恭,让他私下请太后颁诏,指出:"皇上每月初一召见群臣,其他时间如有大事,可以上奏大后,由太后召集有关辅臣会商决定;一般小事,可减去繁琐程序,直接交雷允恭传奏,在宫内签署意见。"

这样一来,雷允恭更加仗势专横,与丁谓相互利用,排斥异己,一时间权倾朝野,众莫敢抗,只有王曾一人敢于正色直立朝堂,时人都很佩服他的勇气。

当初宋真宗临终前,曾说只有寇准、李迪可以托付后事。然而,当初寇准曾不赞同宋真宗立刘氏为皇后,所以产生积怨。丁谓也痛恨寇准,太后对李迪也不满意,有人奏请任用寇准和李迪,也被诬为寇、李朋党而遭贬谪。

王曾认为处罚过重,遂提出质疑,丁谓却愤恨地盯着王曾说:"你这个曾将第舍借给寇准的人不要再多嘴了,否则你也免不了罪责。"这样连王曾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了。

当时宋真宗的陵寝尚未告成,途命丁谓兼山陵使,内侍雷允恭为都监,协理陵寝事宜。在一次勘查陵址时,司天监邢中和对雷允恭说:"现在山陵上百步,即是佳穴,法宣子孙,我只担心下面会遇到石头和水。"

雷允恭说:"把墓室移就上穴即可。你尽管督工改筑,我先入宫禀告太后,她肯定会允准的。"雷允恭这时正受朝廷宠信,没有人敢反对他的意见。

太后让雷允恭与山陵使丁谓商议处置办法,丁谓却唯唯诺诺。不久在挖穿上穴时发现了石头,石头清除后便有水渗出,众人担心对渗出的水无法控制,就遣内侍毛昌达回宫奏请太后,寻求解决办法。

太后降旨让王曾前去巡视。王曾回来报告说,丁谓包藏祸心,有意让雷允恭将墓室移至绝处。太后听后,大惊失色,盛怒之下,想把雷允恭和丁谓一并杀掉。冯拯劝阻说:"当今皇帝初承大统,即命诛杀大臣,恐怕会惊骇天下臣民。"

于是太后就未杀雷允恭,仅将丁谓贬职,改命王曾为平章事,吕夷简为参知政事。

当初,刘太后在收宋仁宗自己的儿子之后,就与杨太妃一起养育,而仁宗的生母李氏,仍旧生活在先朝留下的嫔妃群中,从不自命特殊。人们因畏惧太后的权势,都不敢在仁宗面前提起此事,因此仁宗虽逐渐长大成人,但仍不知自己是李氏的亲生子。

后来李氏病危,仍然自我克制,被晋封为宸妃。等李氏死后,刘太后想以一般宫女的礼仪来办理她的后事,在宫外为她治丧。此时吕夷简为宰相,奏请李氏的葬礼应该从厚。

刘太后闻奏,便把仁宗叫起来,退往幕后商议。过了一会儿,刘太后独自站在帘后说:"一个宫女病死,相公如此用礼,这是为何呢?"

吕夷简回答;"臣待罪为相,凡事无分宫内宫外,都应当认真参与。"

刘太后怒道:"你是想离间我们母子的关系吗?"

吕夷简说:"太后还想不想在日后保全你们刘家的基业?"

但是刘太后仍然不听,不久颁诏,想凿开内宫城墙来出殡,以免李氏灵柩经过后宫正门。

吕夷简得知后,就对内侍罗崇勋说:"宸妃生下了皇上,她的葬礼却不成体统,他日必然有人要承担今天的罪过,到那时不要怪我吕夷简没有提醒大家。以我之见,应该用太后的服饰入殓,用水银防腐。"

罗崇勋听后也害怕承担责任,于是赶紧跑去请示刘太后,终于获得刘太后允诺,以太后之礼葬了李氏。

那么宋仁宗是在什么时候,又是什么人告诉他自己的生母并非刘太后,而是李宸妃的呢?这里有两种说法。

其一,荆王赵元俨,是宋太宗的第八子,性情威严刚毅,无人敢于冒犯,被人称为八大王。由八大王出面告诉仁宗说,陛下是死于非命的李宸妃的亲生骨肉。仁宗这才得知自己是宸妃的儿子,为此痛哭多日,下诏自责,并亲临洪福寺祭拜宸妃亡灵,为宸妃开棺易容、更换棺木,以水银装殓,使之下葬时面色如生,穿戴皇后的冠服。

事后仁宗感慨道;"人们关于我的身世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啊!"

但宋仁宗毕竟占了一个"仁"字,他并没有因此忌恨养母刘太后,反而对她的祭祀礼遇更加优厚了。

其二,据一些史料记载,刘太后逝世不久,据说是他的另一位养母杨淑妃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杨淑妃言下之意,宸妃乃是被刘后所害。

宋仁宗极为愤怒,多年来对刘太后的恐惧全部都变成了对刘太后的怨恨。原来正是因为刘太后并非自己生母,才会对自己那么冷淡,才会经常刁难自己。

宋仁宗立刻下令,派兵包围刘太后寝宫,包围刘娥娘家。然后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开棺验尸。然而开棺之后却意外发现,棺材中的李宸妃面貌如生,没有一点中毒的迹象。宋仁宗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刘太后,下令撤去兵马,并下诏嘉奖刘太后的亲眷。

宋仁宗自己也亲自到刘太后灵前谢罪,焚香哭泣,说:"从今之后,再也没人会冤屈大娘娘了。"

可是,对揭开此事的养母杨淑妃,宋仁宗却没有任何怪罪。从此之后,宋仁宗尊奉杨淑妃为章惠太后,对这位养母事事依从,极为孝顺。

后来这件事情被小说《三侠五义》和戏曲广为渲染,所以就演义成了一场惊天动地、感天动地、悲天恸地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其实历史远没有故事复杂。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仁宗认母"这一事件,并不像《狸猫换太子》故事说的那样,包拯几乎参与了整个事件的过程,这其实与包拯没有任何一点关系。

包拯像

这件事发生于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也就是仁宗亲政之前,而此时包拯还没有任何功名,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包拯才考中进士是在公元1027年,那时他已经二十九岁,本来他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但由于包拯为孝敬年事已高的双亲,请求回到家乡附近的和州(今安徽和县)任职。但由于仍无法照顾父母,于是包拯又辞职回家,在家乡孝养双亲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在亲友劝告下,离家去天长县(今属安徽)任职,而这时包拯四十岁,已进入不惑之年。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拯连京城都没有去过,他又如何能帮助仁宗寻找生母,破开"狸猫换太子"的迷案呢?

历史从来不缺少故事,但有些故事却未必是历史!

#辽宋夏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