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硬件“全家桶”大势所趋?AI独角兽仍需警惕“寒武纪现象”

2020-11-16新闻17

原创 互联网江湖团队 互联网江湖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如今,彼时饱受质疑的小米硬件生态执著似乎在被越来越多人理解。

上个月19日,OPPO在上海举办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智能电视、TWS耳机等一系列IoT新品。在苹果、华为、小米之后,智能硬件生态大家庭中又添加了一位手机品牌。

“OPPO的表现可能释放出了一个信号,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垂直领域的家电3C品牌搞起自己的硬件全家桶。”一位在某家电企业中层管理者对互联网江湖团队这样说道。

不少分析人士也认为,智能家居时代,单点突破打法毫无竞争力可言,硬件生态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与此同时,对于一直在想方设法想去讲好商业化故事的AI独角兽而言,新一波的智能家居浪潮似乎也为它们提供了落地机遇,只不过在这一波热浪当中似乎也暗藏着许多的不确定性。

智能家居的“丛林法则”

单点旧规则式微,生态新秩序确立

OPPO如今开始延伸自己的硬件产品矩阵,自然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作为移动互联网主要竞争对手的小米、华为早已展开自己的智能家居布局,OPPO为何选择如今快步跑入?

一方面,游戏规则的大致明朗。

智慧家庭概念提出已久,但参与者对智慧家庭的理解却要经历一个由混沌到明朗的环节。例如前两年刚刚经历过的“智慧控制”时代,智能音箱、智能路由器、智能电视、智能冰箱,都曾被誉为家庭智慧生活的入口控制中台。如今,尝试来尝试去,结果各大厂商们发现到处都可以是入口,哪里都能讲故事。智慧家庭应该是整体的“智能互联”而非某个个体充当“智能控制”。

就像吴军博士在得到授课时提到的,物联网的规模,最保守地估计,会有500亿个设备(包括我们人自身连到网络中)。可见,要某几个入口想要打通数以亿计的设备几乎是不可能的,做大自己硬件生态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行业消费力增长明显。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19年流量增长盘点》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当前智能设备APP的行业用户规模已接近1.2亿,同比增长高达16.8%。

智能家居类产品的增长态势强劲,语音识别、内容等硬件产品软体系已经趋于成熟,度过燥热期的泡沫期和智障的低谷期,进入复苏期阶段,价值理性实现回归。这时候,就应该快速跑步入场才对。

目前看来,国内外智能家居领域玩家再具体行业玩法规则层面似乎已经达到成了共识,即通过操作系统串联起各个硬件。

例如苹果,有自己的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而在硬件层面上,一方面是手机;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可穿戴设备布局硬件设备,总体来看,这其实是一种“硬件+操作系统”的输出模式。只不过如果还如同IOS般封闭,其上限或许不会太高。

三星方面更无需赘述,它的软硬件起点都很高,自己做系统,也有自己的智能电视、洗衣机、冰箱,这也是其发力智能家居生态的基础。

国内方面,BAT这样的科技巨头似乎保持一贯的原则,不去触碰主流厂商布局的硬件产品,依靠软件系统或者技术层技术输出。即便碰硬件,也是音箱、路由器之类的产品。

系统以及技术层面上的布局,距离C端尚有一定距离。因而在大众视角里,智能家居市场最活跃的玩家要数硬件厂商。尤其是那些科技属性强的硬件厂商。

譬如手机市场的华为、小米,家电市场的海尔智家。

华为以手机为核心,扩展多项外围智能硬件产品。看似业务线在增多,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更多的是一些新兴的或者在过去属于长尾类的硬件产品,主要还是要发挥出自己通信技术层面的优势,进行技术输出。在发展路径层面,华为其实与苹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而小米方面,手机、电视、路由器、充电宝、平衡车、走步机、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电饭煲、体重秤等等,自己生产,也收购或者投资其它企业,硬件产品线极其丰富。

海尔智家是一家经常被拿来做智能家居教学案例的企业,庞大的产品线无需赘述,场景覆盖面足够广,这也归功于很早就将场景品牌和生态品牌提升为集团战略,所以在生态培育上有先发优势。

而在切入点选择上,如华为利用的是通信技术优势,小米利用的“自营+资本”优势,而海尔智家则是生态链优势和多品牌运作优势。

目前海尔智家已经打造出自己的智家体验云平台,并孵化出衣联网、食联网、空气网等数个生态子平台,从系统到硬件,从技术到场景实现产业链纵向覆盖,能够提供一整套衣食住娱场景方案。并通过搭建HOPE、海达源、众创汇、U+智慧生活平台等平台,具备加速孵化和迭代的生态功能。

除了这些家电3C领域的大厂以外,还有一些凭借创新力和前瞻性建立出自己优势的企业。

譬如欧瑞博,很早就打造出面向场景的智能设备生态平台。不断推出个性使用的智能单品,现在已经建立出一整套智能产品矩阵,主打智慧家庭、智慧办公、智慧酒店三大场景应用方案,圈了不少年轻用户。针对本月19号欧瑞博的战略新品发布会,不少智能家居的极客用户或者品牌粉丝已经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出自己的关注。

对于智能家居领域的老玩家而言,很多时候底层技术更习惯“自营”。但术业有专攻,也会有一些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技术寻求新兴的AI技术公司帮助,再加上中小智能家居企业的井喷,对于那些AI独角兽而言或许也意味着机会。

根据天眼查app检索显示的数据来看,我国目前有13.3万家经营范围包含“智能通讯、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能家装”,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占比高达87.39%。

从2019年开始,商业化逐渐成为关于AI公司讨论最多的话题。但遗憾的是,人工智能产业一直以来造的势太大了,而在落地方面,已经落地的商业化场景确实也有,但远远没能达到投资人和公众的内心锚定。

大众对人工智能的热情逐渐消退,资本市场估值趋于保守,这也是为什么AI独角兽们与上市传了这么久的绯闻,却始终没能成行的原因所在。

如今,这些刚刚跑入赛道的知名企业,加上那些长尾分散着的智能家居企业,它们有望承载这些AI独角兽们的应用梦想,而这或许会成为加速旷视科技们IPO步伐的治病良药。

祛魅智能家居热潮

技术“中间商”难寻稳定的“巴别塔”?

行业热,技术需求旺盛。从短期来看,应用层越热闹,商汤旷视们应该越开心。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或许还应该警惕可能存在的“寒武纪现象”。

告别华为的寒武纪,关于它的未来让不少人心存疑虑。根据此前寒武纪的招股书显示,在2017、2018年寒武纪的收入中,华为的订单分别贡献了98%、97%。没有了大客户的支持,最起码在目前或许是寒武纪非常艰难的一段时间。

在一定阶段,智能硬件厂商或许需要寻求技术的外包,可未来谁又能保证头部硬件大厂不会像华为一般开始自营呢?

事实上,除了需要警惕“寒武纪现象”,对于技术层的AI独角兽而言,需要担忧的事情可能还有很多。

*科技巨头的技术降维:

巨头的技术布局,很多时候只是做的时间问题而不是做不做的问题。

BAT在产业上半场看开辟新业务的逻辑是少犹豫、快出手;下半场是长周期论证,长周期决策,更多的是亲自躬身下场。即便前期是代理人战争,后期一旦场景价值凸显,巨头更多的时候其实会想着控制在手里。

目前看来,虽说阿里有计算机视觉,百度有语音识别,但很多企业还是会选择用AI独角兽们的技术。那么从长远角度来看,谁的价值会更大一些呢?

在互联网江湖(VIPIT1)团队看来,智能家居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既包括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这类交互方式上的技术服务,也包括操作系统层面的服务。但是移动互联网也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掌握各个服务入口的BAT、美团等巨头受众,其实也掌握着智能家居延伸的生活服务场景。

一个是技术的单点输出,另一个是技术的整合打包,谁更有价值?答案其实显而易见。

*硬件大厂态度难料,长尾玩家竞争力存疑

包括OPPO在内的许多硬件大厂,跑步进入智能家居领域,是否具备长远价值呢?目前看来,还是让子弹再飞一会为好。

首先,智能家居领域,有不少老玩家存在,它们已经在智能家居层面有一定的市场认知。这种品牌层面的“护城河壁垒”不同于技术研发层面的“安全区壁垒”,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往往很难通过研发烧钱完成布局。而且年来进军这些领域的企业也有过于多了,接下来会面临一定程度上的供大于求,这就导致布局价值的不确定性增强。

其次,国内手机市场,由于上半年受疫情困扰,暂时不考虑今年的出货量。但参考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8620万台,同比下降15.6%。2019年全年,智能手机中国整体市场出货量约为3.7亿台,同比下滑7.5%。下降幅度较2018年(-10.5%)有所减缓,行业存量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加明显。

OPPO们进入智能家居,这到底是真的做好准备了还是手机市场环境倒逼下的结果?目前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观察。而且,电视行业本身不是个好做的生意,电视厂商们都开始去做半导体了,这时候OPPO再杀进来似乎具备较高的不确定性。

当然了,相对于一些可穿戴硬件,电视的想象力可能会更大一些。在互联网江湖(VIPIT1)团队看来,电视、手机等产品组建的矩阵选择上遵循了家庭生活中的事物性和场景性,在品类上选择用户生活中的高频刚需性场景。

在这一方面其实类似海尔智家的智慧生态模式,是在原有家电服务的基础上去做智慧化这件事,从心理层面上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应用端玩家的竞争力存疑,导致未来不确定性较大,这对于AI公司们而言似乎不是什么稳定的依靠。

而长尾的中小玩家,可能疑虑会更多一些。毕竟在家电市场一贯都是少数几个巨头垄断市场,奉行明显的“二八原则”。未来能否成长成为参天大树?有可能,但很难,毕竟消费互联网时代头部硬件大厂们的品牌认知不是那么容易被攻克的。

事实上,智能家居的构建形态达成共识,但是国内各方巨头与国外巨头的实现路径却有所差异。

国内方面,智能家居市场格局更割裂一些,而国外智能家居正在从割裂走向联合。

去年12月,在国外的智能家居行业,亚马逊、苹果、谷歌达成了协议,宣布他们正在制定一套智能家居产品的共同标准,目的在于使得不同公司的产品、生态体系可能会实现融合。

或许这也为国内智能家居的后来者,以及长尾玩家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

毕竟单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生态资源往往具备不同优势的整合功能。由OPPO、VIVO这种量级的制造业大厂牵头,整合长尾企业资源,这或许会是个对抗行业“老司机”的方法。与其坐等巨头们去做生态资源的整合,倒不如现在提早联合起来,至少在话语权上会更高一些。

也只有智能家居领域非巨头玩家们的市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AI独角兽们的商业化价值或许才能实现最大化。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微信:13124791216,转载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原标题:《硬件“全家桶”大势所趋?AI独角兽仍需警惕“寒武纪现象”》

阅读原文#智能家居#硬件#人工智能收藏

智能家居的“丛林法则”

单点旧规则式微,生态新秩序确立

OPPO如今开始延伸自己的硬件产品矩阵,自然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作为移动互联网主要竞争对手的小米、华为早已展开自己的智能家居布局,OPPO为何选择如今快步跑入?

一方面,游戏规则的大致明朗。

智慧家庭概念提出已久,但参与者对智慧家庭的理解却要经历一个由混沌到明朗的环节。例如前两年刚刚经历过的“智慧控制”时代,智能音箱、智能路由器、智能电视、智能冰箱,都曾被誉为家庭智慧生活的入口控制中台。如今,尝试来尝试去,结果各大厂商们发现到处都可以是入口,哪里都能讲故事。智慧家庭应该是整体的“智能互联”而非某个个体充当“智能控制”。

就像吴军博士在得到授课时提到的,物联网的规模,最保守地估计,会有500亿个设备(包括我们人自身连到网络中)。可见,要某几个入口想要打通数以亿计的设备几乎是不可能的,做大自己硬件生态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行业消费力增长明显。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19年流量增长盘点》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当前智能设备APP的行业用户规模已接近1.2亿,同比增长高达16.8%。

智能家居类产品的增长态势强劲,语音识别、内容等硬件产品软体系已经趋于成熟,度过燥热期的泡沫期和智障的低谷期,进入复苏期阶段,价值理性实现回归。这时候,就应该快速跑步入场才对。

目前看来,国内外智能家居领域玩家再具体行业玩法规则层面似乎已经达到成了共识,即通过操作系统串联起各个硬件。

例如苹果,有自己的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而在硬件层面上,一方面是手机;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可穿戴设备布局硬件设备,总体来看,这其实是一种“硬件+操作系统”的输出模式。只不过如果还如同IOS般封闭,其上限或许不会太高。

三星方面更无需赘述,它的软硬件起点都很高,自己做系统,也有自己的智能电视、洗衣机、冰箱,这也是其发力智能家居生态的基础。

国内方面,BAT这样的科技巨头似乎保持一贯的原则,不去触碰主流厂商布局的硬件产品,依靠软件系统或者技术层技术输出。即便碰硬件,也是音箱、路由器之类的产品。

系统以及技术层面上的布局,距离C端尚有一定距离。因而在大众视角里,智能家居市场最活跃的玩家要数硬件厂商。尤其是那些科技属性强的硬件厂商。

譬如手机市场的华为、小米,家电市场的海尔智家。

华为以手机为核心,扩展多项外围智能硬件产品。看似业务线在增多,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更多的是一些新兴的或者在过去属于长尾类的硬件产品,主要还是要发挥出自己通信技术层面的优势,进行技术输出。在发展路径层面,华为其实与苹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而小米方面,手机、电视、路由器、充电宝、平衡车、走步机、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电饭煲、体重秤等等,自己生产,也收购或者投资其它企业,硬件产品线极其丰富。

海尔智家是一家经常被拿来做智能家居教学案例的企业,庞大的产品线无需赘述,场景覆盖面足够广,这也归功于很早就将场景品牌和生态品牌提升为集团战略,所以在生态培育上有先发优势。

而在切入点选择上,如华为利用的是通信技术优势,小米利用的“自营+资本”优势,而海尔智家则是生态链优势和多品牌运作优势。

目前海尔智家已经打造出自己的智家体验云平台,并孵化出衣联网、食联网、空气网等数个生态子平台,从系统到硬件,从技术到场景实现产业链纵向覆盖,能够提供一整套衣食住娱场景方案。并通过搭建HOPE、海达源、众创汇、U+智慧生活平台等平台,具备加速孵化和迭代的生态功能。

除了这些家电3C领域的大厂以外,还有一些凭借创新力和前瞻性建立出自己优势的企业。

譬如欧瑞博,很早就打造出面向场景的智能设备生态平台。不断推出个性使用的智能单品,现在已经建立出一整套智能产品矩阵,主打智慧家庭、智慧办公、智慧酒店三大场景应用方案,圈了不少年轻用户。针对本月19号欧瑞博的战略新品发布会,不少智能家居的极客用户或者品牌粉丝已经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出自己的关注。

对于智能家居领域的老玩家而言,很多时候底层技术更习惯“自营”。但术业有专攻,也会有一些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技术寻求新兴的AI技术公司帮助,再加上中小智能家居企业的井喷,对于那些AI独角兽而言或许也意味着机会。

根据天眼查app检索显示的数据来看,我国目前有13.3万家经营范围包含“智能通讯、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能家装”,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占比高达87.39%。

从2019年开始,商业化逐渐成为关于AI公司讨论最多的话题。但遗憾的是,人工智能产业一直以来造的势太大了,而在落地方面,已经落地的商业化场景确实也有,但远远没能达到投资人和公众的内心锚定。

大众对人工智能的热情逐渐消退,资本市场估值趋于保守,这也是为什么AI独角兽们与上市传了这么久的绯闻,却始终没能成行的原因所在。

如今,这些刚刚跑入赛道的知名企业,加上那些长尾分散着的智能家居企业,它们有望承载这些AI独角兽们的应用梦想,而这或许会成为加速旷视科技们IPO步伐的治病良药。

祛魅智能家居热潮

技术“中间商”难寻稳定的“巴别塔”?

行业热,技术需求旺盛。从短期来看,应用层越热闹,商汤旷视们应该越开心。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或许还应该警惕可能存在的“寒武纪现象”。

告别华为的寒武纪,关于它的未来让不少人心存疑虑。根据此前寒武纪的招股书显示,在2017、2018年寒武纪的收入中,华为的订单分别贡献了98%、97%。没有了大客户的支持,最起码在目前或许是寒武纪非常艰难的一段时间。

在一定阶段,智能硬件厂商或许需要寻求技术的外包,可未来谁又能保证头部硬件大厂不会像华为一般开始自营呢?

事实上,除了需要警惕“寒武纪现象”,对于技术层的AI独角兽而言,需要担忧的事情可能还有很多。

*科技巨头的技术降维:

巨头的技术布局,很多时候只是做的时间问题而不是做不做的问题。

BAT在产业上半场看开辟新业务的逻辑是少犹豫、快出手;下半场是长周期论证,长周期决策,更多的是亲自躬身下场。即便前期是代理人战争,后期一旦场景价值凸显,巨头更多的时候其实会想着控制在手里。

目前看来,虽说阿里有计算机视觉,百度有语音识别,但很多企业还是会选择用AI独角兽们的技术。那么从长远角度来看,谁的价值会更大一些呢?

在互联网江湖(VIPIT1)团队看来,智能家居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既包括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这类交互方式上的技术服务,也包括操作系统层面的服务。但是移动互联网也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掌握各个服务入口的BAT、美团等巨头受众,其实也掌握着智能家居延伸的生活服务场景。

而长尾的中小玩家,可能疑虑会更多一些。毕竟在家电市场一贯都是少数几个巨头垄断市场,奉行明显的“二八原则”。未来能否成长成为参天大树?有可能,但很难,毕竟消费互联网时代头部硬件大厂们的品牌认知不是那么容易被攻克的。

事实上,智能家居的构建形态达成共识,但是国内各方巨头与国外巨头的实现路径却有所差异。

国内方面,智能家居市场格局更割裂一些,而国外智能家居正在从割裂走向联合。

去年12月,在国外的智能家居行业,亚马逊、苹果、谷歌达成了协议,宣布他们正在制定一套智能家居产品的共同标准,目的在于使得不同公司的产品、生态体系可能会实现融合。

或许这也为国内智能家居的后来者,以及长尾玩家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

毕竟单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生态资源往往具备不同优势的整合功能。由OPPO、VIVO这种量级的制造业大厂牵头,整合长尾企业资源,这或许会是个对抗行业“老司机”的方法。与其坐等巨头们去做生态资源的整合,倒不如现在提早联合起来,至少在话语权上会更高一些。

也只有智能家居领域非巨头玩家们的市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AI独角兽们的商业化价值或许才能实现最大化。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微信:13124791216,转载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原标题:《硬件“全家桶”大势所趋?AI独角兽仍需警惕“寒武纪现象”》

阅读原文

#智能家居#AI人工智能#智能电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