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此人脸上有一纹路,相士看后大惊:日后必为丞相!结果成三朝元老

2020-11-16新闻14

众所周知,在明清之前,除皇帝之外就属丞相权势最大,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因而在朝堂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为避免重蹈覆辙,便借“胡惟庸案”趁机宣布废除丞相职位。为巩固君主权势,朱元璋甚至立下祖训,严禁后世子孙复立丞相。不过这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尽管朱元璋皇帝雄才大略且勤于政务,亲自管理六部事务,然而由于事务太过繁杂,一人实在难以处理完毕。为减轻负担,同时也为了更加高效地处理政务,朱元璋决定册立侍从顾问一职,选拔一些低级官吏担任这一职位,赐名号为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朱棣自迁都北京后,为进一步减轻自身政务负担,也为方便自己询问调查,下诏让诸多饱学之士在午门文渊阁日夜待命,由此形成了明朝著名的“内阁”制度。最初,内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时常参与政务,通常有三到七人。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加上他们又常伴皇帝左右,地位自然也不同往日。此时的内阁几乎直接掌管六部,其首辅也手握重权,管理朝堂各项事务,地位等同与以往的丞相,普通阁臣也被称为辅相。今天子渊要给大家介绍的便是明宪宗时期内阁三大学士之一的刘珝。

刘珝,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生于山东寿光,从小就聪颖勤奋,据史书记载,刘珝幼时“生而颖悟”,很早就能达到“过目辄成诵”的境界,实乃天纵奇才。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刘珝高中进士,由于天资聪颖且勤于政务,深受英宗朱祁镇重用,仕途一帆风顺,最后进谨身殿大学士,位居阁老。明朝尹旻撰写的《刘珝墓志铭》曾记载,刘珝出生时脸上“有纹类‘丞’字”,面相十分奇特。一位相士看了刘珝的面相后,感叹“是儿面有纹类‘丞’字,后必为相”。明时内阁大学士等同于以往的丞相,而尹旻又与刘珝身处同一时代,其编写内容可信度很高。

当初刘珝学识渊博、人品出众,在翰林院担任编修一职时,明英宗非常赏识他,任命他负责教导太子朱见深。朱见深登基称帝后,自然重用自己的恩师,刘珝的仕途因而一路亨通。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刘珝奉命编写《文华大训》,凭借此功跻身内阁后,地位可谓位极人臣。据史书记载,刘珝本人“性疏直”,以至于“自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明宪宗时期,宦官梁芳善于阿谀奉承,经常向宪宗及其宠妃万贵妃进献一些奇珍异宝,因而被其所宠信。不过他都是通过在民间大肆搜刮、巧取豪夺才觅得这些奇珍异宝的,员外郎林俊对此事深恶痛绝因而上书弹劾梁芳,不料却将明宪宗惹怒,因此招来祸患被下狱治罪。

朝臣见此情形,深知梁芳蛊惑帝心而不敢多言,唯有刘珝挺身而出,冒着惹怒皇帝的危险,在朝堂上向皇帝谏言重新审诉林俊之案,林俊才得以逃过一劫。刘珝在内阁担任大学士期间,力保江山社稷,拥护太子朱祐樘,当时宦官梁芳、奸臣李孜省等人为了讨好万贵妃多次左道乱政,在皇帝面前诋毁太子朱祐樘,“欲动摇东宫”。因为太子为人正直,做事小心谨慎,平时并未做任何错事,刘珝便以此为由坚决反对宪宗废太子,并屡次用自己曾是帝师的身份前来加以劝谏,揭露梁芳、李孜省等人的阴谋诡计,如此才得以保住朱祐樘太子地位。朱祐樘在刘珝的保护下,最终登基称帝,成为一代贤君,即明孝宗。

当时的内阁大学士除刘珝之外,还有万安、刘吉两人,清人张廷玉就曾在《明史》一书中对三人品行做出过评价:“安贪狡,吉阴刻,珝稍优,顾喜谭论,人目为狂躁”。相比起二人而言,刘珝品行好很多,不过说话直来直去,丝毫没有顾忌,所以被人看作“狂躁”。其实刘珝只是品行正直,不愿和别人同流合污,才会如此行事。正因如此,刘珝与内阁中人相处得十分不愉快,遭受他人排挤与构陷,最终安然隐退回乡。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刘珝因病去世,享年65岁,谥文和。明孝宗亲自为其撰写祭联:“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孝表于乡,堪为三朝元老”,以表达自己对刘珝的尊敬与哀思。#丞相#刘珝#明太祖收藏

刘珝,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生于山东寿光,从小就聪颖勤奋,据史书记载,刘珝幼时“生而颖悟”,很早就能达到“过目辄成诵”的境界,实乃天纵奇才。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刘珝高中进士,由于天资聪颖且勤于政务,深受英宗朱祁镇重用,仕途一帆风顺,最后进谨身殿大学士,位居阁老。明朝尹旻撰写的《刘珝墓志铭》曾记载,刘珝出生时脸上“有纹类‘丞’字”,面相十分奇特。一位相士看了刘珝的面相后,感叹“是儿面有纹类‘丞’字,后必为相”。明时内阁大学士等同于以往的丞相,而尹旻又与刘珝身处同一时代,其编写内容可信度很高。

当初刘珝学识渊博、人品出众,在翰林院担任编修一职时,明英宗非常赏识他,任命他负责教导太子朱见深。朱见深登基称帝后,自然重用自己的恩师,刘珝的仕途因而一路亨通。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刘珝奉命编写《文华大训》,凭借此功跻身内阁后,地位可谓位极人臣。据史书记载,刘珝本人“性疏直”,以至于“自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明宪宗时期,宦官梁芳善于阿谀奉承,经常向宪宗及其宠妃万贵妃进献一些奇珍异宝,因而被其所宠信。不过他都是通过在民间大肆搜刮、巧取豪夺才觅得这些奇珍异宝的,员外郎林俊对此事深恶痛绝因而上书弹劾梁芳,不料却将明宪宗惹怒,因此招来祸患被下狱治罪。

朝臣见此情形,深知梁芳蛊惑帝心而不敢多言,唯有刘珝挺身而出,冒着惹怒皇帝的危险,在朝堂上向皇帝谏言重新审诉林俊之案,林俊才得以逃过一劫。刘珝在内阁担任大学士期间,力保江山社稷,拥护太子朱祐樘,当时宦官梁芳、奸臣李孜省等人为了讨好万贵妃多次左道乱政,在皇帝面前诋毁太子朱祐樘,“欲动摇东宫”。因为太子为人正直,做事小心谨慎,平时并未做任何错事,刘珝便以此为由坚决反对宪宗废太子,并屡次用自己曾是帝师的身份前来加以劝谏,揭露梁芳、李孜省等人的阴谋诡计,如此才得以保住朱祐樘太子地位。朱祐樘在刘珝的保护下,最终登基称帝,成为一代贤君,即明孝宗。

当时的内阁大学士除刘珝之外,还有万安、刘吉两人,清人张廷玉就曾在《明史》一书中对三人品行做出过评价:“安贪狡,吉阴刻,珝稍优,顾喜谭论,人目为狂躁”。相比起二人而言,刘珝品行好很多,不过说话直来直去,丝毫没有顾忌,所以被人看作“狂躁”。其实刘珝只是品行正直,不愿和别人同流合污,才会如此行事。正因如此,刘珝与内阁中人相处得十分不愉快,遭受他人排挤与构陷,最终安然隐退回乡。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刘珝因病去世,享年65岁,谥文和。明孝宗亲自为其撰写祭联:“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孝表于乡,堪为三朝元老”,以表达自己对刘珝的尊敬与哀思。

#明朝#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