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华母亲节城市联盟全国探源行”走进山西

2020-11-15新闻26

近日,由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率先在全国牵头、推进的“中华母亲节城市联盟全国探源行”首站走进山西。课题组针对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辖区内,考古确认已达180万年、有“人类文明第一把圣火”之称的“西侯度圣火遗址”和“风陵渡女娲文化园”进行了专题调研、考察。期间,山西、陕西以及各地的学者、历史专家等在四星级风陵印象温泉酒店会议室,顺利举行了“中华女娲文化暨黄河文明溯源研讨座谈会”。会议由芮城县政协杨琳主席主持,芮城县委宣传部、文化与旅游局以及风陵渡开发区管委会等当地的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一并出席会议。

本次全国考察行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推中华母亲节主题文化建设”,首期考察的是河南省、甘肃省、河北省、四川省、山东省、四川省、山西省、陕西省等有始祖文化历史重要遗存的七个省,重点对华胥文化、女娲文化、螺祖文化等全国典型的历史遗迹进行专项考察。

山西风陵渡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也是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属于运城市芮城县的风陵渡经济开发内有着全世界考古界发现的最早用火遗址,以及始祖女娲陵在风陵渡的大量文献、历代祭拜活动的记载,唐代政府就在风陵渡以国家名义祭拜风陵渡女娲陵,宋代朝廷派有五户人家专门守护风陵渡女娲陵。风陵渡地方的名字自古也是因女娲、女娲陵而得名,《中国通史》载:“因史载女娲风姓,故女娲陵又称风陵,或谓之风陵坡或风陵堆”;众多史书记载女娲造人,始祖女娲在黄河岸边孕育了中华民族,去世后就安葬在风陵渡,因始祖女娲、伏羲都姓“风”,“风”也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个姓氏,所以女娲陵又被称为“风陵”;此地域又是黄河流域最大的著名古渡口,历史上就被称为“风陵堆、风陵渡”,流传至今。

课题组成员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导,中国唐史学会会长,西安市人民政府文化顾问,西安市华胥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杜文玉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西北地区军队院校协作中心主任,西安市华胥文化研究会顾问吴俊德大校

特约专家陕西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研究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杨东晨先生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一级调研员朱利民教授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专家,西安市华胥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苏军同志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华胥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雷蕾副研究员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西安市华胥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小君

女娲文学创始人,陕西书香余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安华

西安国学公益研习会课程部部长,西安市华胥文化研究会会员张智诚

当地参会代表

中国社科院哲学博士后,原山西高校人文社科基地河东文化中心主任李安纲教授

原运城市文物局副局长,文博研究馆员李百勤

县政协副主席时定坤

县政协秘书长单明

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亚波

县文旅局党组成员张亚琴

风陵渡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王文红

运城市人大代表,芮城县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李孟强

风陵渡女娲文化研究会会长康侠、副会长张博

座谈会上,芮城县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李孟强与本次课题组组长苏军签署了“中华母亲节城市联盟倡议书”。两地专家经过热烈的探讨和交流,一致认为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崇高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处于黄河两岸的秦晋本是一家,又是以华胥氏、女娲氏为代表的中华母亲始祖的重要发源地,因此,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起源问题上,通过始祖文化寻根来凝聚精神树立新风,把共同打造“中华母亲节”作为一个很好的抓手。

相关文献

《戴延之西征记》载:“女娲,风姓,风陵即女娲之墓。”《寰宇记》载:“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

《潼关县志》载:“关之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阳河,世谓之风陵”。

光绪《永济县志》载:“女娲陵,在城西南六十里黄河洲渚上,今风陵渡其遗处也”。

《芮城县志》载:“女娲陵在城西南六十里黄河洲渚上,今之风陵渡其遗处”。

《关中墓陵志》载:“平阳府赵城东有娲皇陵;济宁州东南有女娲陵,而潼关之风陵则唐称祀典,宋置守户”。

《陕西通志》卷七十一,陵墓二节,第36页明确指出,其三处女娲陵墓,唯风陵则被认定。

归元文化网报道

#考古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