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集结30万汉军的马邑之围为何失败?无论尉史是否泄密,都很难成功

2020-11-15新闻31

原标题:集结30万汉军的马邑之围为何失败?无论尉史是否泄密,都很难成功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汉武帝决意实施了马邑之围行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马邑商人聂壹引诱匈奴军臣单于率10余万匈奴大军南下,汉军集结30余万,意图在马邑将其全歼。

如果说战略目标达成,那么可以大大减弱匈奴对汉朝北疆的威胁,毕竟和亲换来的和平是脆弱的,但是本可一战定乾坤的马邑之围,因为一个尉史的泄密而失败,最后唯一能够和匈奴交战的王恢也是主动避战,匈奴大军就此退出塞外,避免了被汉军围歼的命运。

所以一直流传着,一个小小的尉史引起了蝴蝶效应,导致30余万汉军无功而返,“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马邑之围的失败更是开启了匈奴百年战争的序幕,但其实无论那个尉史是否泄密,这次汉军的行动都不会成功,这次行动本身上就存在着众多问题。

首先,这次军事行动的前线总指挥是谁?是韩安国。

《史记.匈奴列传》汉伏兵三十馀万马邑旁,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护四将军以伏单于。

问题是韩安国在汉武帝召集大臣探讨马邑之谋的时候,他可是坚定的反战代表,历史记载中韩安国和王恢就差直接打起来了,而且在马邑之围前,韩安国坚持避战的主张一直是朝廷上呼声最高的。

是王恢坚持主战,匈奴的猖獗是因为汉军的隐忍,加之汉武帝早有心北驱匈奴,因此汉武帝强行推进了马邑之围的计划,但前军主将汉武帝也只能选择一直避战的韩安国,因此马邑之围的整体战略部署都太理想了。

《汉书.韩安国传》约单于入马邑纵兵。王恢、李息别从代主击辎重。

简单来说就是,韩安国统帅李广、公孙贺等将领,集结汉军主力部队,潜伏在马邑周围的山谷中,等到聂壹把匈奴大军引诱进入马邑城内,之后汉军在四面围上,以优势兵力解决战斗,而王恢则是率军也由代地向西北进军,攻击匈奴大军的辎重部队。

这个计划的确很美好,但问题就是太美好了,战前汉军的出击条件设置得太苛刻,也就是只有等匈奴大军进入马邑城,而韩安国这么布置的理由也很简答,这样打的话,汉军的危险系数最低,韩安国自然要以避免汉军主力遭受重创为前提,优先保住汉军主力部队,其次才是歼敌。

第二点,汉军的整体作战计划缺乏应变能力。

之前说了,韩安国主导的军事行动,太过于理想化,并未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作出应变处理,其实匈奴在到达马邑前发现汉军部署,之后率军撤退,这是很可能发生的情况,但显然汉军整体布局上缺乏对此的应变能力。

加之自白登之围后,汉军在北疆主要以防守为主,已经缺乏主动进攻的能力了,同时韩安国将汉军主力都布置在马邑周围,本身上就没有足够追击能力的汉军,就算就是发现了匈奴北撤又能怎样。

《汉书.韩安国传》上怒恢不出击单于辎重也,恢曰:“始约为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祗取辱。固知还而斩,然完陛下士三万人。”

当时绕后的王恢拥兵3万余人,但是并未敢和匈奴一战,面对汉武帝的追责,他说的就是按照原本计划,他是要伏击匈奴辎重部队的,并没有直面匈奴主力的准备,打了必败,因此王恢声称替汉武帝保全了这3万兵马。

实际上,根本问题还是汉军缺乏战前的应变军事部署,毕竟王恢不是武将出身,没统兵打过什么大战,一旦遇到这种突发情况,战前又没有针对性的布置,他只能在犹豫之间浪费战机,而且就算他出击了又能如何?

汉军主力在马邑方向,他所率的部队战力显然不是主力部队可以比拟的,面对匈奴主力骑兵的冲击,想拦住匈奴大军,拖延至汉军主力追击而来是不现实的。

第三点,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汉军的计划想抄作业,但是完全抄错了答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後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史记.匈奴列传》单于既入汉塞,未至马邑百馀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乃攻亭。

在汉军的马邑之围计划中,有一部分是和当初李牧围歼匈奴的计划是有些像的,也就是在匈奴的行军路线上,留下大量牲畜,李牧就是靠这一点,吸引了匈奴主力部队大举南下,进入到了他实现准备的口袋阵当中,李牧此战大破匈奴十余万人,此战赵国北疆得以安稳。

而汉军在马邑之围中,同样这么做了,这是在抄前人的作业啊,但是明显没抄明白,也是军臣单于率部进军马邑的途中,只看到了牛羊,但是没看到牧民,这太反常了,可以说汉军想要营造一种平常的状态,但是却留下了明显的破绽,人家李牧可没有只留下牲畜不留下牧民的。还有就是汉军想留下牲畜当诱饵也不太明智,毕竟真正吸引匈奴大军的是马邑城,这和李牧的那个时候,情况是不同的

再者,军臣单于就是因为起疑才去打了边防小亭,活着了那个泄密的尉史,那么问题来了,汉军的计划保密程度到底如何?

个人认为虽然汉军在一定程度上保密了,但也难以掩盖军事计划广为人知的处境,首先当时的匈奴的确在战前不知道汉军计划,否则就不会南下了。

但在汉朝一方,这个计划显然难以被完全保密,和李牧围歼匈奴的计划不同,人家李牧本来就是驻守在雁门郡的,他动用的是本地军队,赵国内部并没有大规模军事调动,而马邑之围的时候,30万汉军主力的调度,动静太大了,而且集中在马邑一线,想做到密不透风是不可能的。

这也就是为何一个小小的尉史都能够掌握汉军的大致军事部署,所以说马邑之围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隐患,毕竟这个计划原本就是希望打信息差,意图匈奴大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头扎进汉军的包围圈,这太过理想了,毕竟整个计划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以言了。

所以说即便没有那个尉史,在匈奴继续南下的途中,就不会因为其他事情而让匈奴察觉到事情不对劲吗?

再者,汉军的执行力出了问题,也就是汉军故意留下大量牲畜,但是放牧人到底去哪了?如果说汉军不想留人,那么那个尉史就不会出现在前线,也就是说,汉军在战前可能并未对匈奴行进路线上百姓进行撤离,以图营造一种平时的状态,但还是那句话,汉军的动静太大,消息已经走漏了

可能是在匈奴大军南下之前,牧民得到了消息,所以逃走了,只留下了牲畜,而这恰恰引起了匈奴的怀疑。

总的来说,马邑之围这次行动,汉军的整体计划都太理想化了,缺乏应变能力,而且30万大军的调动,难以做到完全保密,最后因为消息走漏而失败,也就在正常不过了。

参考资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李广列传》《史记.匈奴列传》《汉书.韩安国传》

#楚汉#君王皇帝#汉军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