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诗词讲究平仄的道理是什么?

2020-11-14新闻13

古诗词讲平仄的道理很简单,是为了方便文人写诗。

大概对古诗词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在古韵中,汉字的音调实际上是分为四个声调:“平、上、去、入”,严格地说应该是五个声调:“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入声(短促)”。

南北朝时期,汉字声韵学是从佛学家同声翻译经文方便中国人演唱的“梵呗”起源并发展而来。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做文字工作的不是诗人呢?沈约不但是个声韵学家,也还是个大诗人,他就开始研究如何将“四声”划分用于诗歌创作,以求达到诗句清朗流丽的感觉。

二者结合效果奇佳,因而大行其道,成就了宫体诗在发音和格式上的辉煌,也间接为唐诗之盛打下了坚实的文字音韵基础。

可这种方法毕竟需要深厚的文学和音韵学功底。到了武则天时期,因为官场大清洗,急需新生力量上位。在科考中诗文已经占据了重要位置,然而大量文人因为缺乏音韵知识,导致诗文水平不高,错失仕途。格律诗的规范也逐渐成型,这个时候,就急需一套简单、明白、针对诗歌创作的音韵学规则。

平仄的概念顺势而生——武则天钦点,丞相许敬宗编写了一部新韵书,提出了平仄概念,大幅度减低了四声在诗歌创作中的混杂繁复。

很多朋友说平仄格律复杂,难学,其实你用四声标注古诗看看?如五绝之首《登鹳雀楼》:

如果是沈约来分析这首诗的音韵关系,他就会标注成:

甚至是五声标注:

别说我们今天看着费力,就算是当时的普通文人,也无法从这些标注中发现规律,学成快速创造诗歌的能力。

当许敬宗提出平仄划分概念,将四声(五声)简化为“平仄”二元后,格式瞬间明朗:

不但看得清爽,也很容易发现诗句之间平仄的规律。如首句和第二句相对,第二句和第三句相粘,都清清楚楚。

宫廷诗人们在诗歌音韵大幅简化之后,精选了四种基础格式,定为格律诗的基本平仄关系:“仄起不入韵,仄起入韵,平起不入韵,平起入韵”。

格律诗从此诞生,并且因为简单明白大行其道,迅速提高了初级文人们的诗歌创作水平。

你不懂四声八病?不懂汉字音韵?都不要紧,只要按照平仄关系创作诗歌,必然是通顺清朗,抑扬顿挫的,也让更多的诗人将心思放到诗歌创作的内容和意境之上。

平仄的出现是为了简化音韵学指导诗歌创造、避免产生音病的工具。

平仄格律是完美的平仄发音关系的不完全归纳。

不完全归纳,意味着有很多关系没有被归纳进来,所以不遵守平仄格律,同样可以写出好诗,但是遵守格律,绝对不会跑偏到哪里去。

格律是一把尺子,并不是非有不可的东西,但是有了,初学者就不会迷路。

那些把平仄格律看作镣铐的朋友,不知道懂不懂这个意思。

不懂规矩不要紧,你同样可以起飞。但是规矩是大量的经验总结,一般都是精华。

你胡乱起飞的同时却要抵制谩骂大量前辈诗人总结出来规范起飞的跑道,何其荒谬也?

#诗词歌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