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山村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图)
初冬时节,蓟州区小穿芳峪村很静,很美。
这个位于蓟北山区的小山村,仿佛一个世外桃源,村中没有熙熙攘攘人群,更无拥堵车辆,红澄澄的磨盘柿和紫红色的山楂挂满枝头,婀娜多姿的柳丝里掩映着一座座农家院,游客们三三两两悠闲地在乡野公园散步,沉醉在这个温馨的小山村里……
2017年—2020年,村里举办了四次聚焦“三农”的“小穿论坛”,给乡村旅游发展支招引路;今年9月,乡村振兴研究院又在小山村成立,助推乡村旅游更好发展。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村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和村民,扎实苦干,借脑引智,全村发展突飞猛进,2012年,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8000元;2019年增长到4万元;2012年,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2019年一跃增长到80多万元。昔日困难村已变小康村。
“能人”治村,抱团取暖
谈到小穿芳峪发展,就不能不说一个“能人”。
这个“能人”,不惧困难,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扑在了村民致富事业上。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孟凡全。
孟凡全今年56岁,19岁那年走出村庄到城市打工,先在一家电子企业干,后来看准商机投身绿化园林,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年产值超亿元。2012年6月,正在他发展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大哥打来电话,村民们多次来到他家里,都是为同一件事:请他回村。昼思夜想,深思熟虑,孟凡全决定回村。
可回村一看,让离村多年的孟凡全震惊了,他没想到村子那么穷。打开村委会账本,年收入竟然是零;围着村庄走一圈,薄田里种着大田作物,山坡上长着低矮果树,村民没其他收入来源;环境更是脏乱差,街头有旱厕、房后藏猪圈,臭味难闻……
孟凡全失眠了,彻夜思忖穷根该怎样拔?
他首先召开村党支部大会,22名党员人人谈想法;问计于民,每家每户聊天座谈,最后大家形成了一致思路:干农家院。
当时邻近几个村都靠干农家院富起来了,但人家都有现成的旅游资源,小穿芳峪却是一穷二白,拿什么吸引游客?
一天,孟凡全阅读村史,上写:“东北三十里,有峪曰穿芳。入山不见村,惟有树苍苍。山山有流泉,流水源并长……这是清代举人王晋之《家山吟》中对小穿芳峪村的生动描述。孟凡全从中得到启发,种苗木,多造林,先让村庄绿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植树造林,村庄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19年,小穿芳峪村入选“国家森林村庄”。
村小,土地有限,需集中连片。为此,孟凡全带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立“响泉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村民每家每户的土地全部流转到村集体,统一栽植高收益苗木,每亩收益从原来的600元增加到了3000多元。与此同时,建乡野公园,挖人工湖,还为外地代养了百年古柳,村庄绿化覆盖率从原来的50% ,提升到了90%以上。
搞乡村旅游需有配套,村庄无外出大道。孟凡全决定修路,但村集体没钱,他便自掏腰包,从家里拿出200多万元垫资;紧接着,他组织党员积极带头,除旱厕、拆猪圈,改善环境卫生;发展农家旅游绝不单打一,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抱团取暖,走出一条村民共同致富路。
成立村旅游公司,村民集中入股;村民以宅基地入股,把宅基地流转入村集体,交旅游公司经营;成立小穿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村民入股,拿公司分红钱……
现如今,小穿芳峪村民可获得5笔收入:土地增值保值收益、苗木销售分红、农家院出租租金、村旅游公司收入分红、在村内打工收入。
村集体有钱了,完善村旅游配套设施。乡野公园里有了咖啡厅、书吧;兴建餐饮公司;完善消防设施,建变电站、打水井,安消防栓,确保无火灾,村民和游客都安全。
错位经营 以质取胜
在小穿芳峪村,每天接待游客量限制在280人,很另类。
孟凡全说,有些村低价揽客,游客很多,看似能多赚钱,但仔细算下来,农户赚得很少,游客还不太买账。低水平经营,不可行。
小穿芳峪村瞄准中高端农家院,错位经营,以质取胜。
孟凡全耐心地跟村民们做工作,把老宅统一改造成仿古中高档四合院,并实行整院销售、食宿分离制,统一配送客房餐厅生活用品;统一服务标准,24小时提供服务。
推开“响水农家”大门,一个漂亮的四合院立即映入眼帘,青砖灰瓦、石板铺地,院落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8间客房、12张床(包括双人床),干净舒服、恬静安逸,还有健身器材,人均居住面积超20平方米,特舒服。庭院里石桌石凳,绿树参天,屋顶还有花园,登高望远赏美景……
“这样的一个四合院,每天包院多少钱?”记者好奇地问道。
“每天8000元,虽然看似有些贵,但性价比很高,根本不愁游客。目前全村15个四合院,全部实行包院制,不零拆,虽然客人不太多,但性价比很高,村民、游客都满意。”村旅游公司经理刘学良笑道。
今年中秋国庆黄金周8天假期,全村游客数量不到2000人次,人均日消费500元以上,远超其他普通农家院,创出了一条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9年,小穿芳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挖掘文化 文旅合璧
进入11月,蓟北山区已变冷,但在小穿芳峪村的垂柳,依旧一片碧绿,婀娜多姿。
令人称奇的是,需几人合抱的20多棵古柳下,每一棵下面都有一块牌匾,上写晚晴隐居文人留下的诗句,历史文化气息浓厚,引得游客们驻足观赏,细细品味。
看完古柳,再看“邵窝”。
在村南有一个面积近百亩、深10多米的大土坑,里面空空荡荡,野草也不多,这是过去挖土烧砖留下的“伤疤”。
在土坑北侧一片茂密丛林下,有4个黄色的“窑洞”,院里栽种着果树,几十株美人蕉开得火红。窑洞内,别具洞天,卧室、餐厅、会客厅、娱乐室一应俱全,虽然整个窑洞都凹陷在土坡里,但里面十分明亮,却又无需开灯,抬头一望,屋顶上面居然开辟了一个玻璃天窗,阳光直射进来,绿色环保,令人叫绝。
孟凡全说,这个地方过去就是一些晚晴隐士们居住的八处林园苑之一的“邵窝”,今天建窑洞还原,是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人崇尚自然生活的乐趣。
刘学良补充说,4个窑洞冬暖夏凉,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在这里过春节。下一步,我们还要建更多窑洞,让过去荒凉的大土坑变废为宝。
文旅结合,让小穿芳峪村旅游变得更有味道,这跟4届“小穿论坛”密不可分。
孟凡全告诉记者,2017—2020年,村里承办了4届“小穿论坛”,专家学者就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文旅结合献计献策,村里已经受益了。
他们还深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园林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庄发展中,现如今,村中每一个景点都有文化元素,每一位村民都能讲一段历史故事,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村里还建有文化创意产品──亦爱庐书屋等。
“乡村振兴研究院”又给村里带来什么?
孟凡全说,目前乡村旅游发展是办得不错,但不能停滞不前,必须要乘势而上,高质量发展,但我们自己眼界狭窄,知识有限,需要跟专家请教,借脑引智。比如,过去八个文人曾围绕村西北部的卧牛山建园生活,留下了一百万字的古籍文献,记录了先人“创办义墅,植树造林,引种桑树,践行农耕,行医种药,制酒吟诗”的生活,现如今,我们该怎样科学还原?这些都需跟专家请教。为此,村里和天津社科院共建研究院,打造乡村振兴研究平台和智库,让专家学者们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目前,第一批研究课题成果已发布。
村里正按照专家建议,制订村庄旅游中长远发展规划:加快恢复历史遗迹,丰富旅游景点;建村民住宅楼,旅游和住宿分离;扩建生态停车场,建海绵旅游村;建高档农家四合院,发展度假旅游项目等……
行走在小穿芳峪村,发现每家每户大门旁都挂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家训,涉及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爱心奉献等多方面内容,令人印象深刻。村民张小猛说,我们村民物质生活富裕了,文明素质也在稳步提升,村里没有打架斗殴,大家爱看书看报,邻里团结,还成立了志愿者队……
村庄变小康,村民乐回乡。
张家辉之前在外地打工,每月收入3000元,看到村庄有奔头了,立即回村,现经营着乡野公园一家咖啡休闲餐厅,底薪加分红,每月6000多元。
村庄已小康,青年人也纷纷回乡创业。
今年24岁的王涛,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待遇不错,得知家乡旅游致富后,毅然回村,现在是一名优秀的村委会委员。
“过去村子穷,年轻人都考大学逃离,现在村庄发展了,我们回村创业,建设家乡,心里特甜!”王涛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