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安乡村振兴:舞动农村经济 绘就幸福画卷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繁荣农村经济是核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关键。近年来,西安市按照试点先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改革思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贫困村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变多,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幸福生活的底色日渐浓厚。
盘活资源 集体经济“破壳清零”
从今年3月开始,位于长安区太乙宫街道的“白家湾村1号田园”成了西安市民寻找乡愁、体验春种秋收乐趣的新“打卡地”。
萝卜成熟了,乔艳霞(右)和家人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这才一个星期没过来,菜地就大变样呀。”10月27日,在编号为C—007的地块上,市民乔艳霞欣喜地发现,自己悉心栽种的辣椒变红了,萝卜长大了,红薯也从地里探出了头。
“从春天到现在,青菜、黄瓜、辣椒等一茬接一茬地种,家里的新鲜蔬菜就没断过。”乔艳霞弯着腰,在辣椒地里忙碌着。
位于秦岭山脚、环山路畔的白家湾村,2018年通过产权改革明晰了农村集体产权归属,推行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今年,在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白家湾村因地制宜,发展“认养农业”,将村内零散土地统一流转,建成白家湾“两新田园”。
为方便市民,白家湾村专门建立“田园农场地主”微信群。“偶尔来不了也没关系,在群里发个消息,自家的菜地就会有人照料。”作为群成员之一,村里提供的各种便捷服务,让“农场主”乔艳霞一家感到很满意。
杨淑琴正在帮市民整理菜地。
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种地,带动了白家湾村的经济。“这块地租给附近医院的职工,人家早上打了个电话,让我帮忙收拾一下。”在编号为A—005的地块,村民杨淑琴只花了两个小时,就把整块地深翻了一遍。“这活对咱农村人来说一点儿也不重,轻轻松松挣了60元。”
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之前,白家湾村发展资金不足,集体经济几乎为零,这让村党支部书记王新亮很是头疼。通过盘活利用村集体闲置房屋和村民零散土地,现在白家湾村成为长安区“认养农业”实验基地和“两新田园”示范基地,村级集体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一期规划的80亩地已被全部认养,目前正在着手打造‘2号田园’。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50万元。有了家底子,我们就能放开手脚大胆干了。”王新亮笑着说。
白家湾村是西安市集体经济“空壳村”破茧重生的成功典型。按照“消除空壳村、提升薄弱村、壮大一般村、做强富裕村”的发展路径,西安市为142个贫困村落实每村5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目前,全市行政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率达50%以上。
村企联动 织牢产业扶贫网格
“2017年以前,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出租村上的门面房,每年只有10万元,连办公经费都不够。”长安区杜曲街道三府衙村村委会主任孙卫勃觉得,单凭这种粗放模式,不是个长久之计。
虽然意识到产业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是精准扶贫的“铁抓手”,但孙卫勃却不知道从何下手。恰在此时,西安市开始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政府不仅牵线搭桥,而且提供“真金白银”支持,这让他有了大干一场的决心。
2017年,西安春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三府衙村。孙卫勃和公司负责人罗功平一拍即合:利用村上的环境优势,采取村企联动的方式,发展茶树菇和特色蔬菜种植。同时,吸纳周边贫困户进厂务工,并对有发展产业意愿的村民免费提供技术培训。
三府衙村村民正在采摘茶树菇。
“茶树菇的采收是有讲究的,先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根部,然后左右旋转向上一拉就好了。”10月27日中午,在三府衙村茶树菇种植基地的大棚中,一簇簇白色的茶树菇从特制的菌包中破膜而出,散发着独特的清香。刘占峰左手捏着菌包,正在给几名工人现场示范。
作为三府衙村仅有的6户贫困户之一,村企联动让刘占峰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每月工资3000多元,年底还有1000元的分红,挣钱、顾家两不误。”现在,包括刘占峰在内的6户贫困户均顺利脱贫。
如今,三府衙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96亩茶树菇基地,年产鲜菇50万公斤以上;142亩蔬菜大棚,涵盖龙须菜、田七、薄荷叶等7个特色品种;90多亩猕猴桃和葡萄明年进入挂果期;21亩吊袋木耳正在示范种植……
要把发展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拔根”之举。西安市按照“把贫困户嵌入集体经济,把贫困户脱贫产业嵌入产业链条”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小众特色产业。全市171家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工作,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产业联盟、利益联结等方式,覆盖异地带贫人口超过300万人。截至目前,全市每个贫困村都有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增收产品,基本形成了以大带小、大小互促的产业扶贫格局。
三产融合 美丽乡村焕发活力
初冬暖阳下的阎良区关山街道北冯村,白墙黛瓦的民居房错落有致,路边的一座座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中,绿油油的甜瓜苗已经长成一拃高,村民石新富正领着几个从外地来“取经”的人参观游览。
甜瓜开花期,石新富看着甜瓜蔓喜上眉梢。
石新富是北冯村甜瓜种植大户,去年承包了5座智能温室大棚,净收入超过15万元。“这个棚面积不到一亩,今年产了5000多斤瓜,被3个客商抢光了。”石新富满脸骄傲地说。
甜瓜是北冯村的传统产业,以前村民习惯“单兵”作战,甜瓜作务水平不一,品质参差不齐。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这一困局。对此,石新富深有感触:“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抱成一团、合理取暖,把产品当商品、商品当礼品来做。只有这样,才能打响品牌,赢得市场。”正因如此,北冯村的甜瓜虽然价格略高,但仍供不应求。
合作社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增加村民收入为中心,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引导股民根据市场现状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吊蔓甜瓜、相枣、樱桃等高效益农业,兴建一批现代农业设施,不断扩大品牌效应,做强做优特色产品。”村党支部书记冯尚堂告诉记者,合作社同时依托秦龙乳业这一国家AAA级工业旅游景区和石川河畔的千年相枣林,相继建成阎良甜瓜主题文化馆、相枣文化长廊等乡村旅游特色景点,并开展果蔬采摘、枣树认领、亲子体验等观光旅游活动,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最多一天来了3000人,大巴车都没地方停。去年村集体收入25万余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北冯村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冯尚堂难掩喜色。
在西安,像北冯村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西安市理思路、出点子、开方子,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一个个村级合作社竞相发展,一项项特色产业项目落地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被激活。目前,市级财政在支持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专项资金上投入了1.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64亿元,探索出资源开发型、资产盘活型、产业带动性、服务创收型、乡村旅游型等“十种模式”,全市537个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收益分红,分红金额达到21.86亿元,形成了可复制的典型经验。
“下一步,要切实增强村集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借势发展、放大格局,探索符合村情的路径和发展模式,不断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释放新动能、注入新活力。”西安市农业农村局政策与改革处处长连晓宇说。(记者 赖雅芬 文/图)
来源:陕西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