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初期的时候,以宋高宗为首的中央政府一直处于长期的逃亡之中,这让它始终无法拥有完善的形制。即使在宋高宗到临安站稳脚跟之后,由于南宋政府的外部环境一直不是十分稳定,因此南宋政府在主战与主和的选择之中摇摆不定,这让宰相的人选一直处于频繁的更换之中。
著名的秦桧夫妇跪像
而在张浚和赵鼎共同为相的时候,两人曾经一度让南宋政府的内政工作走上了正轨,并接连在与金国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是随着张浚与赵鼎在北伐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这一精诚合作的政府班子也出现了分裂,最终赵鼎辞相,张浚掌握了大权。
不过张浚在后面与南宋的军事将领产生了矛盾,让宋高宗不得不废去张浚的相职,重新请回了赵鼎。但是赵鼎在之前和伪齐的战斗中犯下了大错,因此与不能久居相位,这给了秦桧上位的机会。而在秦桧上位之后,成功长期把持住了朝政,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秦桧剧照
在秦桧上任之前,南宋政府的宰相长期由张浚和赵鼎二人担任。他们两人都是偏向于主战的官员,但是对于南宋实力的认知却并不相同。张浚认为现在南宋已经有实力光复北宋故土,而赵鼎则认为南宋应该立足于长江流域的防守,要等到国力增强之后再做北伐的打算。
张浚画像
在之后南宋和伪齐的战斗中,主张积极作战的张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从而占据了朝中主动权,而赵鼎自知难以和张浚达成共识,便主动辞相,南宋政府就此进入了张浚独相的时代。但是张浚在掌握大权之后,就立即想从刘光世等将领手中夺取军权,这引起了将领们的警觉,其中刘光世的部将郦琼更是直接投降了伪齐政权,这让张浚的政治改革以失败告终。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鼎被宋高宗重新请到了中央政府之中,他和宋高宗对岳飞等将领采取了更加缓和的管理方式,平息了张浚引起的矛盾,让南宋的政局重新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相对于张浚,更加保守的赵鼎放缓了北伐的打算,开始用心经营南宋的内政事业,但是这种不战不和的态度让宋高宗十分头痛,因为这让南宋很难在内政和战争中寻找到平衡点,也不能获得稳定的发展环境。
岳飞塑像
而由于赵鼎之前在面对伪齐的时候曾经作出过放弃淮河流域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政治污点。因此其很难在朝中长期为相,在度过了张浚引发的将领信任危机之后,宋高宗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宰相人选,而秦桧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宋高宗的视野。
秦桧作为曾经被金军掳到北方的北宋旧臣,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南宋群臣的信任。这主要是因为其在南渡的时候还随身携带了大量的钱财,丝毫不像是杀死了金国的守将逃出的样子。
赵鼎画像
不过作为北宋旧臣,他还是受到了宋高宗的礼遇。不过秦桧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主和派,他在刚刚见到高宗的时候就提出了"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建议。但当时的赵构对于南宋政府在谈判中的地位并不自信,便拒绝了秦桧的建议,并夺去了他的相权。
秦桧曾为降臣的经历以及失去相权的处境让他很少有政治同盟,这让他在张浚和赵鼎看来是一个十分容易"控制"的政治人才。因此在二人独相的时候,都提升了秦桧的官职,让他帮助自己分担朝中事务:
而秦桧在为他们做事的时候也没有展露出太大的野心,不过在张浚即将失势的时候,其就开始落井下石,这让张浚看出了秦桧的险恶,不过此时的他已经无力制止秦桧了。到赵鼎为相的时候,秦桧依然对自己进行了精心的包装,这让赵鼎对其十分信任。在宋高宗询问谁可以代替赵鼎为相的时候,赵鼎甚至举荐了秦桧,这也是秦桧之后被第二次起用为相的直接原因。
在秦桧刚刚南渡的时候,他主和的政治路线曾经遭到了赵构的严厉指责。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南宋的根本任务是将自己建立成一个能够和北方的金国对抗的政权,从而为之后的选择建立基础。
秦桧画像
而在秦桧第二次为相的时候,南宋的外部环境已经基本稳定,随着岳飞韩世忠等人连续在抗金战斗中取得胜利,这让南宋有了足够的政治资本。而在张浚掌权的时候,中央政府和武将之间发生了较大的冲突,这让赵构对于岳飞等人起了防范之心。此时若是进一步进攻,则会让武将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赵构对此忧心不已,因此内心已经十分倾向于和金国进行和议,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在这个时候,秦桧既在朝中担任要职,又无稳定的朋党,还是一名坚定的投降派,赵构对其十分放心,并为其解决了诸多问题,这才是秦桧能够长期为相的根本原因。
宋高宗画像
秦桧作为南宋第一名长期掌控朝政的权相,其不但设计谋害了岳飞这样的名将,还和金国签订了屈辱的和议,彻底丢弃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国土,是中国历史的罪人。而其为什么能够在极度不稳定的南宋初期政坛站稳脚跟一直是人们热议的问题。
笔者认为秦桧能够长期掌控大权一方面是因为其上任之前的两位宰相都对其进行了重用,而赵鼎还向宋高宗推荐过秦桧,这让南宋减轻了对其的怀疑,并让他掌握了一定的政治资源。而最关键的是,当时的宋高宗对于军权过重的将领们已经有了忌惮之心,而且南宋也有了和金国和谈的资本。
对于权力极端看重的宋高宗开始转向和议,这和秦桧的政治理念一拍即合。有了宋高宗的撑腰,秦桧才能稳稳地将朝政大权握在自己手里,而这对君臣为了自己的私利,将南宋初期良好的政治局面彻底葬送,不由得令人扼腕叹息。
参考文献:
【1】《宋史·赵鼎传》
【2】《宋史·秦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