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差点因为名字被埋没的碧螺春

2020-11-13新闻41

产于今天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东洞庭山和西洞庭山一带的碧螺春,因产地原因也被称为洞庭碧螺春。早在唐代碧螺春这种绿茶已经被发现,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上等的碧螺春茶叶外形条索纤细,卷曲成螺丝状,身披白毫;色泽银绿中隐约的有一些翠绿,如碧玉一般,好看极了。茶汤嫩绿清澈明亮,香气芬芳扑鼻,滋味鲜醇回甘,清爽生津。

从色、形、味几方面看,对于这种生长在太湖洞庭山一带的绿茶来说,碧螺春这个名字很贴切,且有诗情画意。然而,碧螺春起初的名字并非如此动听,以至于很长时间以来它的品质虽好,却未曾远销,仅在当地被人熟知,是一种很小众的茶。

根据一些古籍的记载,可知太湖东洞庭山连绵的山峦中有座山峰名为碧螺峰,在它的石缝里生长着几棵野茶树。相传,有一年春天,一群姑娘春游时登上了碧螺峰,无意间看到了这几棵长势喜人的野茶树,大家便采起茶来。

姑娘们出门春游时并未带可以装茶的东西,只能将采摘下来的嫩茶揣在衣服里。不知不觉天色渐晚,玩闹了一天的姑娘们该起身回家了,没想到回家的路上由于受到热气蒸熏,衣服里面的茶突然间爆发出浓烈的异香。

突如其来的香气让这群姑娘不约而同地惊叫到:“吓煞人香!”这是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当地的方言,意思是特别的香,香到了极致。茶被姑娘们带回去后,大家冲泡,饮用,更是觉得此茶香的不得了,于是当地的百姓就把这种茶叫做吓煞人香。

从此,每逢新茶产出,当地的百姓就早早地赶在清明前后去碧螺峰采摘这吓煞人香。随着时间的推移,吓煞人香逐渐地由野生转变为人工种植,在太湖洞庭山一带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出现了不少制茶的高手。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太湖洞庭山一带最有名的制茶高手叫朱正元。他制作的吓煞人香在当地品质最高,名气最大,相应的售价也比其他人的要高出一些。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春,清圣祖康熙皇帝决定第三次南巡,在时任江苏巡抚宋荦的陪同下来到了太湖洞庭山一带。宋荦从制茶高手朱正元手里买了上好的吓煞人香进献给皇帝,康熙品后,龙颜大悦。

以前从未喝过这种茶的康熙皇帝问道:“这种茶叫什么名字啊?”宋荦赶忙回答:“此茶是当地的土特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产自东洞庭山碧螺峰上,名为吓煞人香。”

康熙听后略加思索,说道:“此茶堪称茶中上品,可惜这名字叫得不雅,很是俗气。既然此茶产自碧螺峰,色如碧玉、形如螺丝、味如春风般清爽,朕就赐名它为碧螺春吧。”

从此,改名为碧螺春的吓煞人香成了清朝宫廷的贡茶,每年最好的碧螺春全都进贡给了皇家。清朝的达官显贵们也纷纷仿效皇家的作派喝起了这吓煞人香的碧螺春。

好东西当然受人喜欢,随着时代的进步,商家的推广,碧螺春不再是仅仅流行于清朝上流社会的名贵茶品,它有了更大的市场,也被装上商船远销海外。

从吓煞人香到碧螺春,看似是名字简单的改变,却给这种好喝的绿茶带来了不一样的命运。现代营销早就搞明白了品名对于商品的重要性,很多品质很好的产品因为品名的问题无法流行起来,获得更大的市场规模。

康熙皇帝将吓煞人香赐名为碧螺春,并将它定为贡茶,才有了碧螺春的推广和发展。吓煞人香的碧螺春从此不再是太湖洞庭山一带的土特产,仅仅在当地流行,它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因此可以说正是碧螺春这诗情画意的名字成就了品质上乘的吓煞人香,让它声名远播,畅销海内外,并多次在世界级的博览会中获奖,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康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