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有大名鼎鼎的“尼木三绝”,是指尼木县的雪拉藏纸、吞巴藏香和普松雕刻。在尼木县雪拉村,有一家人祖祖辈辈从事藏纸制作,他们就是藏纸工艺的非遗传承人次仁多杰,和他的两个儿子格桑丹增和罗琼。这个家族是藏纸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千年藏纸在新时代重焕新生的创新者。
造纸师傅的手掌、手指、指甲都被狼毒草的根染了色,手指明显有些浮肿。
罗琼使用木棒在特殊的罐子中搅拌纸浆。
把纸浆倒在网框中匀速抖动,纸浆变得又匀又薄。
网框上的纸浆经过晾晒变干,揭下来就是藏纸成品。.
格桑丹增的女儿普珍是一名大学生,她同时在工坊学习造纸技术,并将自己在学校所学应用在藏纸设计中。
藏纸工艺复杂,所有的工序几乎全部需要手工制作。藏纸不腐不蠹,因为它使用的原材料是尼木当地植物——“狼毒草”的根。这种植物遍布在西藏高海拔的山坡上,牛羊从来不吃,因为它的根具有轻微毒性。即便是它的花,也有一丝难闻的气息,人闻久了就会头晕。
在西藏,很多古老的经书都使用这种藏纸书写,虫不蛀、鼠不咬、不腐烂、不变色、不易撕破、入水不烂、叠后不留折纹,可保存数百年乃至上千年。
藏纸的原材料取自狼毒草根茎表皮下薄薄的一层内膜,需要人手工撕下来。剥皮是藏纸最繁琐的一道工序,并且因为皮有毒性,人手长期接触也会被腐蚀,以至于发肿变白。
剥下来的植物皮用开水煮烂,然后用石头砸碎,加水和成均匀的纸浆;之后把纸浆均匀倒在造纸的网框里,在水池中抖匀,成为一层薄薄的膜;晾晒干燥之后,揭下来就是藏纸。
这些工艺说起来简单,其实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熟能生巧。次仁多杰14岁就跟着父亲做藏纸,坚守50多年,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工艺。2006年藏纸生产工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他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数百年来次仁多杰一家都是在自家做纸,而如今北京援藏扶贫资金为当地的非遗传承人们盖了一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藏纸、藏鼓、经幡等手工艺人都在这片免费的场地内劳作,不但释放了家庭的空间,也方便了规模扩大,提高了工作坊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次仁多杰已不再做纸,工作坊由两个儿子格桑丹增和罗琼继承。他们在传统的藏纸上加入了一些现代的设计元素,例如在纸浆里加入西藏当地植物的叶子,这样做成的纸上就有隐约的植物纹路,十分生动鲜活。同时他们还不断开发新的植物颜料,让藏纸由原本较为单一的颜色,变得多姿多彩。在现代的设计思路下,颜色和花纹的无穷变化,让千年藏纸焕发时代韵味,更加受到人们的喜欢。次仁多杰家的工作坊效益也在不断地提高,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前年,格桑丹增的女儿普珍考上了湖北武汉大学读书,她将自己在大学里的所学应用在藏纸的设计中。普珍准备毕业之后回到家乡,帮助祖父和父亲传承和发展藏纸艺术。
在拉萨尼木的高原之上,这样一个家庭正不断吹响藏族非遗文化嘹亮的号角,继承和发扬藏纸的精髓和灵魂。
转自: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