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茶趣史丨传说中曾消失千年的神秘秘色瓷

2020-11-13新闻29

原标题:茶趣史丨传说中曾消失千年的神秘秘色瓷

秘色瓷千年后重见天日

1987年4月,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正在进行一项对倒塌佛塔的修复工程。正当工作人员清理塔基时,意外发现了埋藏于地下的唐代地宫。而从地宫中,人们出土了14件精美的瓷器。 根据地宫出土的《衣物账》碑记载,并经过专家考证,这一套瓷器便是千百年来世人苦苦寻觅的“秘色瓷”!

"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秘色瓷”是唐代直到宋初,古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相比普通青瓷,造型更为规整端庄大气,胎体颜色呈灰白色,薄而均匀,光洁柔和,表面极少出现气泡。

“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其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都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技术。宋代周辉曾在《清波杂志》中记载“越上秘色系,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因此被称为“秘色瓷”。

不过上海博物馆专家陆明华先生曾解释:唐人对秘色瓷的命名,不是简单强调一个色调,“秘”,更多地是一种神秘、珍奇之意。除了越窑,汝窑的天青、龙泉的粉青、湖田的影青,也一度被视为“秘色”。

事实上,秘色瓷虽扑朔迷离,但它确属越窑一系无疑,而慈溪上林湖,正处于越窑各个窑场的核心地带。

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浙江慈溪上林湖一带 ,为东汉至宋(1世纪—12世纪)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航点之一。朝廷先后在此设立贡窑和置官监窑,大量烧制秘色瓷。然而自北宋中期开始,由于战乱频发,越窑逐渐衰落,至北宋末年停烧,其制作工艺也逐渐失传。

2015年,上林湖后司岙越窑窑址,出土了大量晚唐五代时的越窑青瓷精品。其中,部分瓷器的器形,跟法门寺地宫秘色瓷高度一致。

秘色瓷的复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秘色瓷的诞生地上林湖,许多陶瓷艺人正在试图把这项传承千年的工艺进行还原。

为此,陶瓷艺人们对烧制工序反复试验,不断尝试新的材料、配比及烧纸方法, 并要克服三大难题:瓷土配方、釉料、以及烧制方法。

首先从瓷土配方来看,烧制秘色瓷的原料来自于一种石英、高岭土、绢云母类型的混合型矿物,含铁量高、可塑性强,耐火程度高、结合性能好,是用来制作秘色瓷的最好材料。

而上林湖,便是该类瓷土的最好出产地。 优质的秘色瓷胎泥至少要存放两年,才能形成良好的可塑性。

其次是釉料,由于古代秘色瓷的釉料配比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因此匠人们选择尽可能地去还原当时的工艺,用上林湖的土配上草木灰,进行反复试验。

如果草木灰地比例越高,则瓷器呈现出地颜色则偏黄,反之,则呈现出青色。也就是说,控制好草木灰地含量,就能初步控制所想要地釉色了。

最后一个难点便是烧制。古时,秘色瓷烧制受到环境限制,普遍使用的是柴窑。但由于柴窑在烧制过程中容易产生烟灰落到青瓷上,影响到青瓷的质地,所以现在的工匠普遍选择采用气窑进行烧制。这样在烧制时窑内温度更容易控制,火焰更加纯净,能够更好保证瓷器的质地。

一般来说,秘色瓷的烧制需要20到40个小时,分为加温期、釉色形成期、保温期、冷却期4个阶段。 制瓷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无论是制坯、雕刻还是烧制,每一个环节稍有差池就可能前功尽弃。每次都得至少经过十几天,并且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事。 但对于那些匠人来说,只要能等到“夺得千峰翠色来”的那一刻,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中茶博数字展厅

中茶博抖音号

来源:中国茶叶博物馆

编辑:陈志华 范雨涵

#文物收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