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王安石:这个宰相有点拗

2020-11-13新闻10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021年出生于江西临川。他的父亲当时担任临江军判官,官职不高,而且经常在全国各地调动任职,年幼的王安石因此跟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见识各地风土人情的同时,对于百姓疾苦有着极为真切的感性认识。

江西临川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曾经担任宋仁宗朝宰相的晏殊是江西临川人,翰林学士、文坛领袖欧阳修祖籍也是江西。王安石和晏殊年龄相差悬殊没有什么交集,和欧阳修却不同。欧阳修大王安石14岁,两人曾经有多年同朝为官的经历,又因为都以文扬名,欧阳修对王安石十分赏识。

欧阳修画像,网络图

一心只做地方官

1042年,21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之后被派到淮南担任节度判官。任期满了之后,王安石得到一个参加京试入馆阁的机会,但是王安石放弃了,他上书称宁愿在地方上做一个县官,这样能够更好地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于是就被派往鄞县任知县。

鄞县位于现在的浙江省宁波市,靠山临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个富庶之地。王安石到任之后广泛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此地虽然临海却有干旱隐患,历史上也有这方面的记载。于是他动员当地百姓闲暇时疏浚川渠,兴修水利,在少雨年份很好地避免了灾情的发生,表现出极强的忧患意识和实干精神。

当时朝中欣赏王安石的人除了欧阳修之外,还有时任宰相的文彦博。文彦博一向秉公执法,有贤相之称,他了解到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时的作为之后,多次向朝廷举荐。欧阳修也曾经多次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认为这样的人才确实应该予以重用。

面对朝廷的多次征召,王安石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他认为担任地方官能够更好地了解百姓生活,更切实地改善当地情况,更能够发挥个人才能。

一时之间王安石被当时的官员认为是淡泊名利、无意功名的典范。

宋仁宗像,网络图

洋洋洒洒万言书

虽然不愿去京城做官,但是并不意味着王安石不关心朝政。1058年,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期满进京述职时,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上奏给朝廷。在奏章中,他以自己多年担任地方官的经历为依据,切实指出时政弊端,首次提出了革新变法的主张,认为当前内交外困、财力匮乏、官员贪污的局面只有通过变法才能够切实改变,主张大力进行政治改革以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此时由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已经过去了12年,当时新政进行了刚一年时间就面临权贵们的极力反对,宋仁宗最后只得停止新政,并罢免全部新政主持官员以了事。现在面对王安石又提出变法的主张,他又何尝不知道王安石所说的正切中时弊呢?只是坐观全局,他更清楚如果真按照王安石的主张进行变法,阻力将会是何其强大!

所以王安石一番苦心写就的万言书到了宋仁宗手里,并没有引起什么直接反响。直到1063年宋仁宗去世,王安石也没能实现自己的变法主张。

历经三帝始变法

宋仁宗后即位的是宋英宗,宋英宗是宋仁宗的堂侄,后来收为养子。宋英宗本来对当皇帝兴趣不大,不过迫于情势只好勉为其难地主持朝政。坐到皇帝位置上,宋英宗刚开始也的确想有一番作为,他认识到宋仁宗当政时的弊端,于是重用改革派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但是由于身体原因,他的执政思想还没来得及推行就于1067年因病去世,在位时间不到4年。

宋神宗像,网络图

宋英宗驾崩后他的长子赵顼即位,这就是宋神宗。即位时宋神宗只有19岁,正是敢想敢干的年纪,他又一向胸有大志,深知自太祖朝时历代先祖就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无奈国家贫弱一直没能成功,因此一即位他就急于打破眼前墨守成规的定局,改变这种难以作为的现状。

此时王安石的改革理论已经成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宋神宗多有耳闻,于是他即位不久就起用王安石,君臣二人最终思想取得一致。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一年后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同时,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领导机构,权力凌驾于三司之上,开始推行新法,这就是历时15年的“熙宁变法”。

变法变味仍不悔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就是富国强兵,相继颁布了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法令,法令的设立初衷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军事储备,让百姓切实得到实惠。新法的推行的确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但是随着新法的逐渐深入,各地执行官员出于各种目的强行摊派,反而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导致了“国富民贫”的后果,这显然有违王安石的初衷。

另一方面受新法影响更严重的则是有权有势的既得利益人群,新的法令限制了他们大量兼并土地的行为,更限制了青黄不接之时利用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市易法限制了奸商对市场的垄断,利于稳定物价,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是大商人的利益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害。

王安石像,网络图

新法推行几年时间后,国家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军队的将士素质和武器质量都有大幅度提升,国力明显增强,但是各地百姓负担明显加重,严重的甚至流离失所,于是有人聚集围攻王安石的宰相府以示抗议。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保守派也强烈反对,不断有官员上书宋神宗,要求停止变法,贬斥王安石。

变法进行到这个阶段,能否得到最高层的支持是持续的关键。王安石显示出自己性格刚硬倔强的一面,他一方面奋力驳斥保守派的攻击,一方面向宋神宗力陈坚持新法的必要性。在宋神宗支持下,众多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的大臣纷纷被贬,朝廷上下难免怨声载道。

天赋禀性拗相公

王安石一直是个“拗”人,一旦他认准的事情绝对不会中途改弦更张,这一性格自从他踏入仕途就显露了出来,为他树立名声的同时也招来诸多不满。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曾经做过包拯的下属,包拯虽然被人称作铁面无私,但是对自己的下属很不错。有一次衙门院里的牡丹开花了,包拯就在院中设宴,邀请大家来赏花饮酒。司马光和王安石平时都不喜欢喝酒,但是在宴会上,司马光好歹喝了几杯。王安石则不然,任凭谁怎么劝都是不喝,一场宴会下来滴酒不沾,弄得当时顶头上司包拯十分难堪。

这样的不通人情自然会让许多人不喜欢他,但是正像当时的耿直名臣范仲淹等人一样,他并不大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始终将“心怀天下、救济百姓”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即便是事与愿违的时候也往往难改初衷。

王安石纪念馆,网络图

1076年,王安石的长子去世,已经在朝廷上下饱受无数质疑与打击的王安石更觉心灰意冷,主动辞去了宰相职位,回到江宁隐居。新法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仍然得以执行。

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仅9岁的宋哲宗即位,一直强烈反对变法的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全面废除新法。

乡间寥落一老翁

此时的王安石已经罢相回归田园,在当地人看来,他只是一个穿着寒酸的瘦弱老头,骑着一匹干瘦的小毛驴在乡野间闲逛,看上去自由自在却也有几分寥落。当他听说朝廷要变动新法时,开始并不在意,及至听说要废除募役法和青苗法时,不由沉默良久才轻声说道:“此法终不可罢也!”

王安石像,网络图

1086年,王安石病逝于江宁,时年六十六岁。消息传来,他的政敌司马光惋惜地说道:“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争斗半生的政敌,对他身后的评价仍然不失公允。

千年来后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则是毁誉参半,有人赞扬他是千年难得的伟人,有人则说他是国家衰败的罪人。如果王文公有知,一定只会微微扬起脸来,云淡风轻地说上一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书法字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