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人艰不拆”等词被教育部点名,专家:对网络用词需要规范化

2020-11-13新闻13

11月13日,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3950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披露了教育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规范汉语用语承续传统文化的建议”的具体内容。

教育部在成文于10月19日的《答复》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也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正如您所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语言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出现了一些可以反映时代特征、传播正能量的新词新语,如‘给力’‘点赞’‘硬核’等,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不文明的误读误写误用现象,如‘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等生造晦涩的词语,甚至是一些低俗的语言,对网络生态环境,以及社会语言生活和文化安全产生了不良影响。”《答复》称,对此,教育部、国家语委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引导。

不可回避的是,当下网络用语也存在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问题,粗鄙、低俗、浮夸语言并不鲜见。在田立新看来,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把关人”的特性,一些格调不高、品位低下甚至低俗的语言充斥网络,网络低俗语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有专家表示,对于网络语言,既要宽容也不能纵容,语言规范要因势利导,分清语言使用的场合,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网络语言采取不同的措施:涉及社会公共和大众传播领域的,应严格规范;私人领域和人际传播范围的可以顺其自然;互联网平台应履行净化语言传播环境的主体责任,对平台内容进行监管引导等。

个人认为,网络用词不仅在虚拟的空间使用,它还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规范网络语言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交际;规范网络语言有利于净化我们的语言环境,减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规范网络语言,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保持汉语的纯洁性。

只有规范,网络语言才能健康地发展,才能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网络语言冲击、解构和颠覆了既有的语言规则。网络语言大量地使用缩写、错字、别字,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影响了人们正常的交际,层出不穷、五花八门,让人如同雾里看花,眼花缭乱,若通过规范就能减少这样的随意性和模糊性,让网络语言更好地服务网络大众。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