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7人吓退10万雄兵,却被后世人认为是耻辱,渭水之盟到底是污点还是闪光点?

2020-11-13新闻11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但龙椅还没坐热,突然传来一个噩耗,东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率领二十万大军来袭,饮马渭水,离长安城只有四十公里。

当时,李世民登基才不到20天,刚刚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大唐帝国的政局不稳,暗流汹涌,再加上整个国家还没从隋末的战乱中走出来,一切百废待兴,根本无力支撑一场与东突厥的大战。

万分危急的时刻,李世民决定决定兵行险招,先假意恐吓威胁颉利可汗派来大唐的使者,把他关入大牢,然后亲自率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骑马来到渭水边与颉利可汗隔河相望。

李世民与六骑铜像

他的计谋很明确,类似于空城计,让颉利可汗摸不清他的虚实,不敢贸然行动。不久后,大唐军队又来到李世民身后,颉利可汗远远望去,觉得大唐军容大盛,感觉自己无机可趁,心生畏惧,于是放弃了继续进攻的想法,和李世民在渭水河畔签订了和平盟约,史称渭水之盟。

这一过程听起来波澜不惊、平平无奇,但实际上却是险之又险,如果颉利可汗没有被李世民的虚张声势所震慑住,那李世民这一举动无异自寻死路,颉利可汗只要一声令下他就有去无回。此时大唐政局未稳,如果皇帝再被东突厥所擒,势必又是一场浩劫。

后世有一些人把渭水之盟说成是李世民生涯中的污点,毕竟堂堂大唐皇帝,被少数民族大军压境,离首都只有四十公里,差点就迎来了和宋朝徽钦二帝一样的下场。

李世民剧照

然而实际上这不仅不是李世民生涯的污点,反而是最大的闪光点之一。首先,当时突厥能够长驱直入威逼京师,错不在李世民,而在两大镇守大唐边关的大将罗艺和张瑾,这两人一人镇守泾州、一人镇守豳州,这两人都是李建成一党,面对突厥大军要不闭门不出,要不消极怠战,所以才给了突厥直逼长安的机会。

其次,即便是到了兵临城下的地步,李世民依然做好了周密的部署。他第一时间“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豳州以待之”,同时还任命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这样一来,就封堵住了泾州和豳州两个缺口,即便是真的开战,大唐也有一战之力。

做完这一切部署之后,用李世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虏若奔还,伏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矣。”有了这样的底气,李世民才大胆地只带了六个人去见颉利可汗,并且一见面就把对方呵斥了一顿,在气势上占据了上风,从而顺利地缔结了盟约。

颉利可汗剧照

再次,渭水之盟并不是不平等的合约。按照史书记载大唐固然对东突厥“啖以金帛”,但东突厥也对大唐“献马三千匹、羊万口”。可见,双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也有人有疑问,既然大唐有一战之力,为什么不打而是要和谈呢?很简单,打是能打,但不值得打。一是大唐自己百废待兴,再打一场大仗的话,于国于民都不是好事。二是李世民预见到了东突厥内部的矛盾,判断很快就会有机会把场子找回来。李世民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果然,渭水之盟以后,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大唐休养生息,国力蒸蒸日上,而东突厥内部矛盾重重,内讧不断。四年之后,李世民觉得时机已到,派出李靖率领三千精锐,一举攻破东突厥王庭,生擒颉利可汗。

李靖剧照

颉利可汗被擒到长安之后,李世民可算是报了一箭之仇,后来在一次国宴上,李世民不知道为什么生出了些恶作剧的心思,竟然要求颉利可汗在宴会上当众跳舞。史书记载: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要知道颉利可汗当年也是纵横大漠的一代雄主,如今沦落成了宴会上供人取乐的优伶,心中郁闷可想而知,没几天就一命呜呼了,想必是被气死的。

#隋唐#李世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