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哈尔滨人爱看写哈尔滨的书,迟子建新作《烟火漫卷》出版

2020-11-13新闻10

眼下的图书市场,表现哈尔滨题材的图书和哈尔滨人写的书尤为走俏,为满足读者的需求,中央书城一楼特意设立了哈尔滨图书专柜,几十种哈尔滨人写的书和写哈尔滨的书摆在书柜里,颇受读者的好评。

走进中央书城,进门就可看到哈尔滨图书专柜,靠近畅销书和文艺书专柜,名为 " 地域文化专区 "。

书架上陈列着《烟火漫卷》 《哈尔滨的忧伤》《哈尔滨音乐人》《伍连德在哈尔滨》《哈尔滨》《白雪乌鸦》《晚安玫瑰》《哈尔滨档案》《我的苍凉情歌》《侨居者》《给卡嘉的信》《贝加尔湖心灵史》《满洲的情报基地——哈尔滨学院》《一个城市的记忆和梦想》几十种,这个专柜读者络绎不绝,不时有人咨询某一本书购买。

据这个柜台的营业员介绍:新冠疫情之后,最受欢迎的是历史纪实《苍生大医伍连德》《伍连德在哈尔滨》,迟子建的《白雪乌鸦》。当下,最火的是著名作家迟子建写哈尔滨的刚刚出版的长篇新作《烟火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发来货,第一天面世就卖了 25 本,可见哈尔滨读者对写哈尔滨的新书的期待。

ZAKER 哈尔滨记者从该书店的经理韩晓光处了解到:哈尔滨人爱看写哈尔滨的书,这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了,尤其是今年下半年,读者的反映比较强烈。综合起来,读者喜欢哈尔滨题材的书大概有三类:

一是关于黑龙江和哈尔滨的历史书籍及文学作品。由于近年来,哈尔滨城市历史成为一些历史爱好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关于中东铁路,关于哈尔滨城史,关于哈尔滨音乐史的书籍特别受关注。像王铁著的《哈尔滨音乐简史》《哈尔滨音乐人》书籍和碟,本土作家创作的俄侨文学,胡泓的《哈尔滨的忧伤》、尚志发的《我的苍凉情歌》,还有《女特务瓦莉娅》等表现俄侨在哈尔滨生活的文艺作品。历史书籍有《黑龙江通史》《黑龙江传》《黑龙江历史》《东北历史》《国外黑龙江史料提要》《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英雄叙事诗》《黑龙江通史简编》《老街轶事》《双城堡二人转》等各领域门类的书。

二是在哈尔滨生活过的外国人对哈尔滨的回忆著作特别受青睐。

在哈尔滨生活过的澳大利亚女作家玛拉的纪实文学《哈尔滨档案》,李述笑编译的《我在哈尔滨的岁月》《哈尔滨犹太简明辞书》,还有一套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 " 哈尔滨记忆系列丛书 ",由日本人加藤淑子、加藤登纪子写的《倾听哈尔滨的诗》,俄罗斯叶莲娜 · 塔斯金娜的《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叶夫格尼 · 安达史凯维奇的《哈尔滨》(上下),波兰的塔德乌什 · 舒凯维奇的《波兰人在哈尔滨》,日本人芳地隆之的《满洲的情报基地——哈尔滨学院》组成一套书。

三是关于东北和哈尔滨的文学作品。除了脍炙人口的萧红的《呼兰河传》、陈屿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曲波的《林海雪原》东北黑土地四大名著外,还有迟子建写哈尔滨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起舞》《晚安玫瑰》《白雪乌鸦》《黄鸡白酒》都受追捧。梁晓声写哈尔滨的长篇小说《雪城》《年轮》《泯灭》《人世间》也是畅销不衰。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哈尔滨的长篇小说《烟囱里飘出的牛奶》《有一个地方叫偏脸子》《六角街灯》,摄影集《流光碎影百年老城》等。

其他的像《东北抗日文学大系》《黑龙江文学大系》《哈尔滨往事丛书》虽然都是套书价钱很贵,但是还是有很多读者自费购买收藏。售货员介绍,关于哈尔滨和中东铁路历史的书和画册特别畅销,像曾一智著的《城与人》、王铁的历史著作《哈尔滨音乐简史》早已脱销多年,还是有读者来询问购买。

购买哈尔滨题材书的读者群体,职业构成广泛,有本地的城史爱好者、追寻哈尔滨旧日足迹的年轻人、大中学生和普通市民。更多的是来哈尔滨的外地旅游观光者,路过中央大街,顺道买几本关于这个城市历史的书籍留作纪念。

对于哈尔滨题材图书走俏热销的这种文学现象,ZAKER 哈尔滨记者走访了一些专家学者。

哈尔滨出版社地方文化编辑部主任李金秋认为,他们出版的 " 哈尔滨记忆系列丛书 " 几乎都是引进版图书。这些图书有的寻根探源,回溯哈尔滨历史源头,顺时间长河而下,让读者仿佛亲历哈尔滨的成长历程;有的以外国人的眼光来看哈尔滨的风土人情、世事变迁;有的以专业的视角来挖掘历史真相,发掘哈尔滨在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神秘历史事件;有的以散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哈尔滨的炽热情感;有的以哈尔滨为背景,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哈尔滨的人文风俗。这些作品全方位、立体式地对哈尔滨的历史、风土人情、人文特色进行全面解读,对于城市的宣传、城市形象的树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套丛书之外的《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德尔苏 · 乌扎拉》《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乌苏里山区历险记》均为引进俄罗斯版权书。这些引进版权书的出版,带动了中国本土对俄出版的新风向,推动了两国文化交流。这些版权图书的引进,对于研究、传承哈尔滨历史文化,促进哈尔滨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哈尔滨学院教师杨庆茹认为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一名文学教育工作者,她清晰地看到 " 东北 " 元素及文化经由现代传媒途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发酵,已经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新时期以来," 东北 " 文学的传统经由迟子建等作家得以接续。而这些热情书写哈尔滨题材的本土作家们在展现哈尔滨的市井与烟火时,将审美的目光聚焦于哈尔滨形形色色的人群身上,关注他们的在地经验和生存状态,为读者进入东北这片广袤的边陲大地打开了别样的视角,展现了哈尔滨这座城市浓郁的异域风情,以及悠久而浪漫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种现象吻合了世界文坛作家们写故乡的寻根意识,还有一种乡愁的意味,正是藉由这些作家群体的书写,才绘制出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独具一格的文化版图,也改造了这座城市旧有的基因密码,打通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赋予了其新的生命蕴含。市民和游客们通过他们作品的多维呈现,打开了进入哈尔滨这座城市乃至东北大地的特殊通道,为读者们还原了更为丰饶和多彩的东北镜像。

记者:申志远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