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群体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主体。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互联网“去中心”“去门槛”的特点,也为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科学定位网络在青年成长中的地位,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青年成长赋能,是高校教育改革守正创新的重要命题。
首先,要发挥好网络阵地作用,把青年凝聚在网上。疫情期间,各高校“停课不停学”,青年学生对网络的黏性进一步增强,网上网下的融合进一步紧密,互联网成为当代青年思想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场所,渗透并影响着青年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把握不好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构建不了良好的网络舆论场,就做不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让思想政治工作春风化雨实而有效,就要进驻青年聚集的阵地里,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以鲜活的网络育人载体与表现形式“吸引流量”,让青年成为网络思政的“铁杆粉丝”。
其次,要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建设和引导,用正能量引领青年。青年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消费者和参与者,网络文化一方面映射了青年的多元需求和自我表达,另一方面浸润并重塑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流的网络文化蕴含着价值引领、文化传承、思想渗透、实践教育等育人功能,能够引导青年的价值认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对青年全面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要在复杂多元的价值传播战中赢得青年信任、坚定青年信仰、引领青年发展,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网络时代,内容为王。要深刻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深入挖掘青年实际需要,尊重和包容青年多元特点,为青年提供符合成长所需的优质产品。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融入“流量”,才能理直气壮、讲深讲透中国故事,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才能让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紧紧围绕在党的身边。
再次,要注重网络素养教育,提高青年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水平。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成熟和逐步完善的重要阶段,极易受到错误思潮、虚假信息、低俗文化的侵蚀。由于相关法律规章尚未健全,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借贷、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等恶性事件频发,部分青年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一旦误入歧途,可能造成影响终身的巨大损失。
高校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引导、干预和支持,引导青年辩证看待互联网,提高青年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网络技术水平,养成网络守法自律习惯,遵守网络道德行为,培养一批有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的青年“意见领袖”。
最后,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网络低俗文化、不良信息、道德失范、违法乱纪的综合治理,要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研判和处置,压实校园网络平台主体责任,为青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