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一位患糖尿病10多年的“三高”老头儿,所谓“三高”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血糖高、血脂高、体重高。他性格随和,爱说笑,长期口服降糖药物,却不爱测血糖、不爱做检查,一切以感觉为主,每次建议他抽血、留尿查体,他拔腿就跑,看上去大大咧咧的“男人”,一听做检查却抗拒的要命。他是我们内分泌科的老病号,也是我们的开心果。
再见老张,是2周前的门诊班,精力旺盛的老张变得很虚弱,总觉得身上没劲儿,起夜次数比以前多了,尿量增多并且尿里有大量泡沫,一天走累了下肢会肿,就连血压也悄悄增高了,查空腹血糖13.5mmol/L,尿糖4+、尿蛋白+,收住院后诊为糖尿病肾病。经生活方式管理、饮食控制、降“三高”、改善循环等积极治疗,最后空腹血糖6.1mmol/L,尿蛋白转阴,出院了。
在医院里,老张见到好多糖尿病肾病透析的病友,经过交流,都是血糖长期控制不佳、饮食不注意,也不规律就诊随访的病人,到了透析追悔莫及。老张说我一定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不给子女添麻烦,改正不良习惯,定时检测复查,让肾衰透析远离我。
好多人都谈“肾”色变,一说得了肾病就很害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起病隐匿,一旦进入大量蛋白尿期,进展至尿毒症的速度大约为其他肾脏病变的14倍,是目前引起尿毒症的首要原因。而我国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肾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和管理。
糖尿病肾病顾名思义是指由糖尿病所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可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食欲减退、乏力等,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其实,糖尿病肾病可防可治。只要科学防范、积极筛查、早期发现、综合干预就可延缓肾病进展,改善肾病患者的预后。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肾病:
高龄、长病程、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肥胖、吸烟、高盐饮食、蛋白摄入过多等。
2.何时筛查:
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应从确诊时和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超过5年时,每年检查一次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
所有成人糖尿病患者,不管尿蛋白如何,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血肌酐,并用血肌酐估计肾小球清除率,确定肾脏分期。
3.筛查项目:
尿常规:随机尿,留取方便。
缺点:尿蛋白阴性不代表没有糖尿病肾损害,不易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不做早期诊断使用。一旦尿常规中出现蛋白阳性,往往已为大量蛋白尿期。
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需留取当日7点后至次晨7点全部尿液,记录24小时总尿量,摇匀后取样送检。
建议3~6个月重复检测,3次中有2次阳性,诊为白蛋白尿。
优点:有助于发现早期肾损害,及早诊治。
缺点:留取过程繁琐。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意义同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可发现早期肾损害。
优点:随机尿即可,留取方便。同样需3~6个月重复检测,3次中有2次阳性,诊为白蛋白尿。
血肌酐:血肌酐升高往往代表进入糖尿病肾病最后一期,到达此期,疾病进展迅速,不积极控制,可迅速进入尿毒症期。
4.如何防治: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肥胖者减重,适当运动。长期规律、合理的运动可减轻体重,控制血糖、血压,改善生活质量,有助于糖尿病肾病防治。
推荐:每周进行5次,每次30分钟与心肺功能相匹配的有氧运动。若出现大量蛋白尿、水肿则需控制运动时间、运动强度。
营养:高蛋白质、高脂肪、高嘌呤摄入可加重肾脏的负担,糖尿病肾病患者要坚持低盐(<6g/天)、低脂、低糖、优质低蛋白质的饮食习惯。蛋白质来源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如蛋清、牛奶、鸡肉、鱼等。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要学会在家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包括餐前、餐后、睡前、夜间血糖,以此来指导饮食、运动,使血糖保持基本正常,血糖控制目标个体化,年轻、早期肾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尽量控制在7.0%以下。中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可控制在8.0%~8.5%。
控制血压、血脂、尿酸等,控制体重:推荐大于18岁的非妊娠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伴有白蛋白尿的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能获益更多。并注意控制血脂、尿酸达标。
透析:至肾病终末期,患者血肌酐升高明显,且出现少尿、厌食、恶心、难治性浮肿、高血钾、酸中毒等需考虑并准备透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