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凭啥国产旗舰不能卖 9000 元?

2020-11-13新闻7

编辑 | PriceChong

前段时间 Mate 40 系列在国内正式发布,发布会上华为为我们带来了「大杯」Mate 40 Pro、「超大杯」Mate 40 Pro+ 与更为旗舰的 Mate 40 RS 保时捷设计版本。除了激进的核心配置与相机阵容外,Mate 40 Pro 系列的售价也同样引人热议:除了最基本的 Mate 40 Pro 售价从 6499 起跳外,Mate 40 Pro+ 起售价直接定到了 8999 元人民币,至于 Mate 40 RS 保时捷设计款,售价更是来到了 11999 元起。

虽然说中国电信与三星合作的「心系天下」早就将国内智能手机的售价推上万元,定价 999 美元的 iPhone X 系列与 S20 系列也淡化了「万元机」对大家的冲击。但不知道为什么,不少人对 Mate 40 Pro+ 定价九千元这件事依然耿耿于怀,「大家都是国产机,你凭什么卖九千?」「想钱想疯了」「智商税」甚至是「财富密码」等评论也屡见不鲜。

每次看到这种评论,我的心里总都会感到十分的困惑:国产手机就一定要便宜吗?旗舰手机凭什么不能卖到九千元?

大家对「性价比」理解错了

虽然我十分不认同那种「国产只能三四千」的想法,但如果带入到他们的思维中,这种观点其实也不难解释。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手机的定价都与国际市场脱节——为了抢占国内手机市场,国产品牌的售价普遍都比同期的国际品牌要低上不少。

这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当年的小米手机了:2010 年,国内开始流行 Android 手机,但因当时国产品牌对形式判断错误,大多数国产品牌依然将功能手机当作主要业务,仅极少数品牌试水推出了 Android 手机。因国产品牌将市场「拱手相让」,三星、摩托罗拉、LG 等海外品牌迅速占领了国内 Android 手机市场。

因在国内几乎没有对手,这些海外品牌在定价上自然也更加「肆无忌惮」—— 2011 年的年度机皇三星 Galaxy S2 在国内就直接与海外价格同步,定价 4999 元,同时也在国内用户心目中奠定了——「海外品牌 = 高端机型 = 售价高昂」的概念。

但就在 S2 发售不久后,小米拿出了自己首款智能手机——小米手机。在配置上,小米手机拥有对标 Galaxy S2 的旗舰配置,但价格却仅售 1999 元,连 S2 的一半都不到。凭借极高的性价比,小米手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 32 万部的订单,同时也让大家了解到了「性价比」这一概念。

但问题在于,「性价比」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一分钱一分货」与「两分钱四分货」相比,前者虽然便宜,但后者价格更高。只是当时国内并不理解这个道理,大家无暇对比一款手机值不值,只好横向对比价格。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国产手机被打上了「低价」的标签。

国产旗舰如何突围?

低价标签虽然帮助国产品牌重夺国内市场,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低价」两个字也同样遏制了国产手机的发展。在国内用户心中,国产机与低价被画上了等号,毕竟「有这钱就买苹果了」。换句话说,因为国内用户对低价的执念以及对性价比一词的错误理解,国产手机虽然赢得了市场占有率,但却将高端市场、或者说溢价更高的市场拱手相让。

面对这种困局,不少国产品牌都千方百计寻找突围的办法,有的开辟了专门的高端概念机产品线,有的将低端入门的千元机独立成子品牌,当然也有「头铁不信邪」的品牌选择直接将价格手机卖到六千的价位。但无论采用了哪种方案,广大消费者依然不买账。即使品牌已经划分出明确的产品下,打造出低中高三档产品,消费者依然认为这是「吃相难看」;直到近几年,国产手机才成功突围。

而这里的「突围」,在我看来离不开几款国产品牌的标志性产品,首当其冲的就是小米 MIX。作为小米的「概念机」,小米 MIX 凭借领先于业界的设计理念向全世界展示了国产品牌的设计能力与硬件功底。在当时属于极致的屏占比加上精密陶瓷的用料,小米 MIX 向国内消费者证明了「国产品牌也能造出世界旗舰」,自然也对得起「世界旗舰」的售价。

其后华为 P、Mate 系列的相机,vivo 的伸缩摄像头也先后引领的世界证明了国产品牌的实力。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国产品牌渐渐有了与海外品牌「平起平坐」的能力。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尽管国产品牌已经多次证明自己有能力站到全球手机市场的第一梯队,但为什么华为 Mate 40 Pro+ 的售价依然引起不少网友的口诛笔伐?在我看来,这个国内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有一定关系。

过去国内品牌为了追赶国际一线,在产品定位时往往只看重最核心的硬件配置,比如处理器一定要强,内存一定要高,屏幕一定要大。但在相机优化、屏幕调色、电池寿命与机身材料等方面,当时的国产品牌就有些「不讲究」了。这种近似于应试教育的产品定型方式让国产手机剑走偏锋——虽然配置很高,但总有些小地方做得不够好。这种「片刻偏科」对当时的国产手机用户来说其实也算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为了解决从 0 到 1,从无到有的问题。

但在国产手机地位日渐提升后,国产品牌对这些「不拘小节」的地方讲究了起来,比如小米开始使用不锈钢打造中框、华为开始联手徕卡设计相机、就连曾经只负责走量的 OPPO 也渐渐重视起后盖的手感。在这些方面的追求,自然也反映在手机的售价上。

而且在 5G 时代,国产手机在国际通讯行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过去国产品牌只能为尖端技术支付高昂的专利授权费用,但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国产品牌在通讯行业标准中渐渐有了话语权,部分品牌更是成为了国际标准的制定者。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这数十亿的研发成本,自然也要靠着高端产品分摊。这也是国产手机越卖越贵的其中一个原因。

总结

就算抛开通胀的因素,电子产品越卖越贵其实也是市场反馈的结果。虽然旗舰手机价格昂贵,但这些品牌大多数都有着负责入门级产品的系列或子品牌。但从市场反应来看,这些入门产品销量都远远达不到旗舰机的水准,品牌的开发重心自然也放到了高端旗舰产品中。

当然了,将注意力都放在高端产品并不意味着全盘放弃中低端系列,因国内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国内消费车提供入门级选择已经成了不少国产品牌的「社会责任」。这些入门级就像当年的国产手机一样,肩负着「低价」的使命,承担着「普及」的责任。

当消费者有了选择低价的余地,而旗舰手机又有着站在第一梯队的资本,那旗舰机卖旗舰价格,又有何不可呢?

#华为手机#小米手机#Android系统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