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2020-11-13新闻22

博山区作家协会荣誉主席 李琦胜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培国大作《鼓当》的首发式暨研讨会,能与各位新朋老友、文朋诗友一起共贺《鼓当》的出版发行,畅所欲言,交流文学,共叙友情,的确是一件快事。

我和培国是近40年的老朋友、老兄弟。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每到周末的晚上,我俩骑着自行车兴致勃勃地从北岭赶到大柳杭宏森的家,倾听宏森对中外文学的独到见解与深刻感悟;还记得或培国来我家或我到培国家,清茶一杯,畅谈文学、相互交流、相互鞭策、修改习作。我虽比培国年长几岁,但他文学底子好、悟性强、站位高,对我帮助很大。说心里话,培国真的是我的良师益友。那时,培国在平板玻璃厂(现为金晶集团)工作,因突出的创作成就,调入张店任市级媒体的主任、主编,后又加盟世纪英才外语学校任执行董事,虽距离远了、职务变了,但我们的心始终不变,正如培国所言,共同的文学情结,把我和琦胜密切联系在一起,文学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也是我们一生的敬畏,我们要感谢文学。

常言道:作品如人品,人品决定文品,文品反映人品。在今天讨论培国作品的同时,不妨说说他的人品,这不仅有益于对培国本人的深入了解,也有益于对培国作品的更深解读、研究与探讨。在这里举几个小例子吧。2014年我要出本散文集,书名叫《母亲是树》。想请培国写个序,培国接到我的电话后,用博山话讲“木打嘚”,就应承下来。令我没想到的是,到了第二天,培国就把序给我发了过来。速度之快、质量之优,令我欣喜、令我钦佩!可以说,培国的序为我的散文集增添了诸多光彩。我想邀培国吃顿饭以示谢意,但培国始终婉拒,说,自家人的事,用不着。这顿饭就这样一直没有吃成,我想他是把吃饭的时间留给了文学。我虽然感到些许遗憾,但更多的却是感动。培国的《连浆》出版后,他从张店赶往博山给我送书。那天巧了,我正和朋友在源泉,怕耽误他的功夫,便在电话里对培国说,要他把书放在我家楼下的一个门头店里就行,就不要等我了。培国说,没事,我等你。结果,就让培国“傻瓜几”地在我家楼下等了大半个小时,要知道培国的时间是多么宝贵啊!当培国郑重地把给我的书还有博山几位文友的书,交到我手上时,我情不自禁地连声道谢。培国说,甭客气,我一来是送书,二来是想和你见见面,拉拉呱。培国这种办事认真、待友真诚的作风与品格,令我感佩不已。多年来,培国怀着对家乡的无限深情和对文学的赤诚挚爱,不仅呕心沥血写出了一篇篇深度挖掘博山人文风物、宣传赞美博山陶琉文化、山水文化、孝德文化、饮食文化等乡土散文,而且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出版博山乡土散文系列图书,投资近20万元,这对一个工薪家庭来说,真的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他的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思想境界,难能可贵,令人敬佩。培国四十年如一日,有追求、有梦想,更有“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礼拜六、礼拜天,他奔波于家乡博山的大街小巷,登门拜访、寻觅素材、采风采访;晚上不顾白天的辛苦劳累,点灯熬油“打夜作”,有时一鼓作气写到天亮。培国出手极快,数千上万字的散文,一两天就能面世,真不愧是“优质高产”的散文家,他靠自己的实力跻身中国作家协会应是当之无愧。我们为培国感到骄傲与自豪。

下面,再说说培国的作品。首先申明一点,我不擅长文学评论,而且涉猎的艺术门类较多且杂,不及培国的专注、专一。我散文写的不多,那本小集子里的散文也多是千字文,即报纸文学副刊发表的那种,就事论事比较浅显。读了培国的散文,特别是近几年的散文受益匪浅,知道了散文还可以这么写。打那以后,我的散文就比过去有些丰富和厚重了。既然评论谈不上,那我就说说对培国散文的感受吧。第一点,培国的乡土散文,大多是挖掘记录博山传统文化的,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陶琉文化、饮食文化、民间技艺(包括民间音乐、民间扮玩、民间武术、打锡壶、布头画等等),诸多创始人、当事人已经去世,有健在的也年事已高,对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不及时抢救与保护,就会消失,就会失传,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正因为如此,培国以高度自觉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对家乡的浓浓深情,殚精竭虑、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与保护。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国的这些乡土散文会更有价值,更为珍贵。可以说,培国的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第二点,培国的乡土散文,为我们精心描绘了一幅幅弥漫着泥土芬芳、清新怡人的家乡风俗画,那熟悉的山水、那熟悉的乡亲、那亲切的乡音、那喜爱的物件,还有那博山方言巧妙地插入运用,令人如含甘饴,回味无穷。第三点,培国的乡土散文,学术性、史料性较强,特别是原料配方、工艺流程、制作技艺以及产品的传承创新等均记录描述地较为详尽,为相关人员提供了可资借鉴、学习、交流的珍贵资料,实属难得。第四点,培国的乡土散文,常常是以点带面,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富有内涵,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诸多知识,捧拾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也是培国乡土散文的一大特色。

以上谈了对培国乡土散文的几点感受,下面再提点不成熟的建议吧。培国的散文我真的读了不少,包括出版的散文集,报刊发表的还有公众号上发出的。总的感觉,有的文章过长,当然该长则长,能短则短,短些简约凝练,令人读来利落清爽,省时省力。如今是互联网时代、生活节奏快,大众还是比较喜欢精短的文章。再说,纸质的报刊、书籍如果一次看不完,还可以做个记号或用书签,到下一次再看;如果是在公众号里发比较长的文章,恐怕就有读者耐不住性子了,如此这般,就大大削弱了文章应有的作用与效果。再者,一些学术性或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文章,一般读者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但他又想看看文章里面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怎么办呢?我想能不能这样,将这类文章里的诸如配方、工艺流程、详细的制作方法等学术性、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内容分离出来,搞一个附件或链接之类的东西(如同“菜谱”)附在正文后面。这样,既能使一般读者有兴趣地读下去,也能节省时间,同时又能满足相关专业人员的需求。可供培国参考。

最后是希望与祝愿。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已步入人生的秋天,培国也已近花甲之年,而且心脏还不太好。健康第一,希望培国一定要注意身体,少熬夜或不熬夜,不要把自己搞的压力太大、太累,保持心情愉悦、身体康健。艺海无涯,祝愿培国创作丰收,更上层楼,为家乡、为社会、为人民奉献出更加丰美的精神食粮。

谢谢大家!

(2020-11-7)

#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