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宋朝顺昌之战简介 宋朝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

2020-11-12新闻12

顺昌之战的过程

金军游骑进抵顺昌城郊,刘锜设伏擒获金军千户两人,得知金将韩常和翟将军部屯驻距城30里的白龙涡。刘锜乘其不备,派兵千余人夜袭其营,斩获甚众。

1.顺昌之战背景

南宋建立后,由于对北方的金政权一直奉行妥协投降政策,未能积极备战,从而给金兵进一步南侵创造了条件。

1127年,金朝统治者灭亡北宋后,不断发兵向江南侵扰,宋统治者一味逃跑,不敢抵抗,但黄河两岸的广大爱国军民在抗战派将领的率领下以各种形式给金军以沉重的打击。南宋抗金战争到建炎四年(1130年)时,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南宋的变化,金军的精锐部队接连受挫,战斗力大大削弱。绍兴五年(1135年),金军与伪齐联合攻宋遭到失败,更加暴露了金军的虚弱情况。但尽管如此,宋高宗仍一心一意与奸臣秦桧合谋,不断派使臣向金求和。金国统治者为达到不战而使南宋屈服的目的,同时,给金军一个休整的机会。

绍兴九年正月,与南宋签订了一个和约。根据这一和约,宋方须割地、赔款,对金称臣。当南末统治者庆贺和约成立、大肆封官进爵之时,金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作好了战争准备,遂撕毁和约,于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兵分四路,再次发动南侵战争,战线从东部的淮水下游一直延伸到西部的陕西。

金将兀术亲率精兵十余万进攻宋朝东京(今开封)。由于宋朝毫无战备,所以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西京河南府(今洛阳)相继失守。接着,金兵就把矛头指向顺昌(今安徽阜阳)。顺昌北濒颍水,南有淮河,东接濠州(今安徽凤阳)、寿州(今安徽寿县),西接蔡州、陈州,是屏障淮河的要口,通汴梁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重要。在宋金争夺战中,江淮占有重要的位置。金要灭亡南宋,就一定要先夺取江淮。南宋要保全自己,也一定要保全江淮。因此,在一百多年间,宋金在淮河南北的争夺战,见于记载的就有一百多次。

金军进攻初期气势汹汹,但不久即遭到岳飞、刘锜、韩世忠、吴璘等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从而遏止了金军的进攻气势。其中以刘锜指挥的顺昌保卫战最为突出。

2.顺昌之战经过

这一战斗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城邑防御战争。整个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40年五月十五日至六月十五日,历时30天,经过三次战斗,击溃金军的前锋部队;第二阶段从六月二十三日至六月三十日,历时7天,刘锜率全城军民与金兀术亲自率领的金军主力决战,取得了顺昌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第一阶段

公元1140年,金人允许归还宋朝三京。南宋新任东京副留守刘锜,率王彦旧部八字军等近2万人,由临安(今杭州)取水路北上赴任,五月十五日,抵达顺昌,闻金军毁约南进,其前锋军已进抵距顺昌300里的陈州(今河南淮阳)。

有的将领见此情况,主张南逃。卖国贼秦桧也要他及时撤防。刘不同意,认为顺昌有城可守,有粮数万斛,可以一战。刘锜鉴于顺昌地处淮北颍水下游,为金军南下必经之地,遂与知府陈规商定,坚守顺昌,令军凿沉舟船,决心抗击金军。

他下令凿沉所有的船只,并把自己的家属安置在一寺庙中,门外堆满了柴草,然后告诫守卫的士兵:“如果战事不利,就先焚烧我家,不要使我的家属沦落敌手受到侮辱。” 在刘锜和顺昌知府陈规的领导下,军民同心协力,“男子备战守,妇女砺刀剑”。城上设置了许多防御箭矢的工事,外城根构筑了羊马圈式的土墙,墙上开了许多便于观察,又可射箭的孔洞。刘锜把部队分成几个部分,轮流战斗和休息。同时在城的附近设了伏兵,准备袭击敌人和捕捉俘虏。经过六昼夜的努力,初步完成了顺昌的防御准备。

六月十一日,刘锜察知金军在顺昌城外三十里的白龙窝驻扎,便乘敌立足未稳,派兵千余乘夜袭击,首战告捷。十五日,金军三万余人进围顺昌。为了迷惑敌人,刘下令打开所有城门。金军恐有埋伏,不敢靠近,只在远处放箭。金军后退时,刘乘机挥军掩击,不少敌军淹死于颍河中。刘又连续两次趁着有雷雨的黑夜袭击金营,给敌军以大量的杀伤。

第二阶段

金兀术在开封得到金军在顺昌几次失败的消息后,于六月二十三日亲率大军,号称十万,赶来增援。 六月二十五日,金兀术到达顺昌城下,见城垣低小,轻蔑地说:可以用靴尖踢倒它。命令十万金军把顺昌层层包围起来,并以主力攻东、西两门。但是,由于顺昌守军坚决抵抗,加之天气炎热,金军远来疲乏,顺昌始终岿然屹立。刘锜为了激怒金兀术并引诱金兵进入他的撒毒地区,故意派人向金军挑战说.只要金兀术敢渡颍河和他作战,愿为金军代架浮桥五座,以示“迎接”。金兀术大怒,答应第二天早上渡河。刘果然连夜架了五座浮桥,同时在河的上游及渡河场上大量撒毒。金军渡河后,普遍中毒,病倒很多,土气十分低落。

金兀术求战心切,但宋军只是坚守,并不出击,到了傍晚才擂起战鼓,营中彻夜喧哗。金兀术派人探听,城中却偃旗息鼓,一片寂静。金兀术害怕中计,便叫金兵骑在马上,拿着蜡烛.团团守护他的大营.这样,金军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大削弱。六月二十六日深夜,刘锜趁天下大雨,平地水深尺余的时机,派出一支部队出西门攻打金兵,用以分散散人注意力,然后派五于精兵出南门,直袭金兀术大营,杀死金兵近万人。金兀术派出他的精锐部队“铁浮图”反扑。所谓‘铁浮图”,就是穿上重铠,戴着铁帽子的兵,三个人一组,用皮带连起来,每进一步,便用拒马木(拦马的木头)在后面拦住,这样金兵只进不退。刘锜早已准备好了对付“铁浮图” 的器械,“铁浮图”一出动,宋军先用标枪挑掉他们的铁帽子,然后用利斧砍断他们的臂膀,或者用大棒击碎他们的脑袋,彻底粉碎了金军的反扑。金兀术不甘失败,又调集他的另一支精锐 “拐子马”向宋军进击。“拐于马”,就是布置在左右两翼的骑兵,全由能骑善射的女真人组成,号称“常胜军”。可是,在宋军快刀、利斧的奋击下,这支常胜军也失败了。六月三十日,金兀术率军狼狈地撤回开封。

经此一战,金兵对刘锜畏若猛虎。在次年的皋柘之战中,刘锜的增援部队刚到,金兵一见宋军大旗上的“刘”字,惊呼:“此顺昌旗帜也!”不战而退。

有评论说:“顺昌之役,敌震惧丧魄,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

3.顺昌之战后事

顺昌大捷后,当地人民捐款建造了刘锜生祠,以纪念这位捍卫国土的忠臣。此祠历代屡经修缮,现在还保存有光绪七年重修的匾额,上写“南宋屏藩”四个金字,另有一副对联,文曰:“铁浮图锐利非常,自来中原横行,独畏我顺昌旗帜;金兀术骄狂太甚,妄将坚城踢倒,试问他多大脚尖”,尖锐地讽刺了金兀术的狂妄,俏皮地表达了顺昌人民战胜强敌后的喜悦之情。

4.顺昌之战历史意义

此战,顺昌军民在名将刘锜领导下,上下一心,协力守城,以顺昌城为防御要点,利用金军远来兵疲、不惯酷暑、不善夜战的弱点,采用以逸待劳,以攻为守,以长击短的战法,大败金军主力,粉碎了金军的进攻,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步制骑的著名战例,也是世界守城战的经典范例,被列入中国军事史之“影响中国的一百次战争” 。

#辽宋夏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