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成年人最珍贵的品质,就是懂得不断向生活发问:“为什么?”

2020-11-12新闻14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认识自己的无知是最大的智慧。

这也即是说,每个人要保持自己虚心学习的能力,成年人尤甚,需要懂得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追问:为什么?

以前人曾经有个比喻,把人拥有的知识比作一个圆,而世界的知识是这个圆外的一个正方形。每当你进行学习,这个圆不断变大,正方形也会随之变大。慢慢地你便会发现,你越是学习,这世界上你所不知道的知识就越多。

所以其实这个世界上的知识是学不尽的。

有人可能就会问,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和发问呢?虽然世界上的知识没有尽头,但是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每当你学习得多一点你就会比旁人了解得多一点,看得到更多旁人看不到的“视野盲区”。

而很多机会就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那些“视野盲区”里。这些比旁人更多、更好的机会展现在你眼前,只要你抓住它们,你就很有可能获得成功。

在现代社会中,伴随着新事物的井喷,人与人的联结更为紧密,从中产生的机会也数不胜数。但因此获得成功的人却并不多。

成年人最珍贵的品质,就是懂得不断向生活发问

这其中的原因是虽然机会增多了,但扰乱人们视线,阻止人们发现机会的信息也增多了,而且要比其中存在的机会多得多。

陈丹青有句话是,年轻人仍然所见极有限,又迷失在太多讯息里,讯息不等于眼界。

这其实并不只说的是年轻人,而是一代代的大多数人,他们被现代社会不断涌现的大量信息所淹没,只知道目不暇接,在眼前掠过就掠过了,却不知道有所选择和深入探究。

以前曾经有个朋友跟我讲过一个故事:

三个人去一家路边的小面店吃面。大家都觉得面好吃,感慨这家面店不应该只有这么点规模。

但第一个人同时也在想,如果想要做大这家面店,究竟应该怎样制定营销策略呢?可以做些什么活动做推广,如何打造独特的品牌,该往哪一方面发展?……

第二个人则在想这个价格定成什么样好,这个海报如何设计,怎么想它的宣传语等等。

第三个人则只想着这个面好吃,下次一定要推荐给朋友。

再经过几次后,第一个人和店老板说了他的想法,店老板十分高兴,于是他被聘为这家店的销售总监。第二个人也和店老板说了他的建议,于是他成为了这家店的宣传主管。

而第三个人,还是经常来吃面,不同的是偶尔会带个人来一起吃。

前两个人因为在不停地思考为什么,最终发现了机会并且获得了成功,而第三个人并不愿意思考,因此他也就一直停在了原地。

会思考的人从信息中抓住机会,不会思考的人则被信息奴役

拆书帮创始人赵周的有个故事让我很深刻,那就是他曾经带家中老人去吃披萨。当披萨被端到老人面前时,老人瞪大眼睛:“这不就是大饼盖肉嘛!”

这种“这不就是某某嘛!”的反应背后透露出的本质其实就是不愿意思考,不想问为什么。当面前出现新事物时,只想着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附会新知识,这不是个别人的缺点,而是大多数人的通病。

跟西方重“辨异”的思维习惯不同,中国的传统思维习惯就是着重于“求同”,一遇到什么事情,喜欢找共同点,却不想去深入分析他们的相异点。

老人家一看到披萨,就说这是“大饼盖肉”,一得到这个认知,他就不再思考了。他不想知道为什么这个“大饼盖肉”会比家乡的大饼盖肉贵这么多,畅销这么多,为什么大饼盖肉只在家乡有,披萨却卖到了全世界。

就像一个人看到同事升职,便暗中抱怨说我们干的工作明明相差不多,工作年限也隔不远,凭什么是他升职。但他不会想着深入思考为什么,如果自己细究下去就会发现,自己和同事的区别在哪里。

自己只是想着得过且过,而他却对工作充满激情;遇到问题和事情自己只想往旁边躲,而旁边却喜欢帮忙想办法解决,久而久之,你处在公司的边缘地位,而他因为给公司贡献了很多值得一试的方案而成为潜力股,这时候如果你换到领导的位置上,你会选择谁呢?

不会思考的人,喜欢用“旧知”附会“新知”

其实在婴儿时期,人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因此人会不停地追问为什么,这也是小孩子为什么问题很多,同样成长也很快的原因。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成年后甚至成年前,我们逐渐失去了那珍贵的好奇心,也终于不会再问“为什么”,变成了“不就是某某嘛!”

而一旦不会再问“为什么”,这些可怜的成年人,便会像罗曼罗兰所说的那样,变成自己的影子,往后的生命不过是一天天地重复自己,最终走进坟墓。

#生活心理学##职场成长#

#人生哲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