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战争可以说在其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时决定性的。战争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各种灾难,同时也是改变社会,传递文化传播,促进历史发展的推进器。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影响欧亚大陆历史发展的十场中古时期的战争。
一.大汉帝国对匈奴的战争。
大汉对匈奴的战争主要讲述汉武帝执政期间对匈奴三次大规模的战役,分别时河南之战/河西之战以及漠北之战。
河南之战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出云中,西经高阙,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取得河南之战的胜果,夺取了河套地区,汉朝设置朔方郡。次年,又派遣校尉苏建率领十万人兴筑阴山甫麓的长城。
公元前127年,卫青采取迂回战术,发动河南之战,一举夺取河套地区
河西之战
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霍去病出陇西,歼灭浑邪王的部队,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获得陇西,设置凉州四郡。匈奴人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匈奴单于恨浑邪王损兵折将,浑邪王和休屠王害怕,便投降汉朝。
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率军1万,春夏两次进攻河西
漠北之战
为了彻底打垮匈奴,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 ,派遣卫青/霍去病率军横跨大漠,挺进漠北,北进两千余里,越离侯山,渡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七万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的肯特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史称“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虏)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
公元前119年,大汉对匈奴发起的漠北之战的进军路线图
经过三次比较大的大规模出击匈奴,彻底打击了匈奴势力,扫荡漠南,打垮了漠北匈奴,使匈奴再无力南下侵扰汉朝边境,经过汉宣帝及东汉初年的对蒙古高原匈奴残部打击,使匈奴势力彻底逃离蒙古高原,远逃西方。
经过两汉近100余年的对匈作战,彻底打败了蒙古草原势力,使得大汉北部边境进入了安定祥和的年代,同时汉武帝时期的出使西域的政策,使中国文化也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乃至于欧洲。同时匈奴的西逃,也为中亚东欧带来了灾难,以至于300年后强大的匈奴帝国横扫东欧。
二.罗马帝国对阵安息帝国之卡雷战役(公元前53年)
公元前53年的卡雷战役对于安息帝国帕提亚人斯帕波德·苏瑞那而言是场决定性的胜利,他在卡雷镇(今土耳其的哈兰遗址)大败罗马将军克拉苏。苏瑞那将军带领包括1000装甲重兵和9000骑兵射手的帕提亚军队与罗马人对阵卡雷。当面临装甲重兵时,克拉苏的骑兵掩护在主力之前,然其武器无法刺穿装甲重兵的铠甲。他的骑兵被迅速围歼,其儿子帕布留斯被杀。罗马在此战役中颜面尽失,更使之受辱的是帕提亚人得到了几面鹰旗作为战利品。
公元前1世纪,欧亚大陆地形图
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也曾提到:帕提亚人在罗马战俘中找到了一个最像克拉苏的人,将他打扮成一个妇女,并在帕提亚游街示众。 帕提亚人夺得黄金天鹰(当时罗马军团的战旗)之举被认为是罗马人精神上最重的一击,预示了罗马的失败。在帕提亚人交还鹰旗前,罗马人花了很长时间进行外交交涉。战役产生了出人意料的重要影响——它开启了欧洲接触新材料之门——丝绸。 然而,战争最直接的影响是卡雷成了导致罗马共和国灭亡,罗马帝国兴起的直接原因。
三.匈奴帝国对阵西罗马帝国之沙隆之战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公元450年,崛起于东欧草原上的匈奴首领阿提拉要求西罗马帝国割让一半的领土,西罗马帝国拒绝了这个无礼的要求。于是决定欧洲命运的沙隆会战就在此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5世纪中期的匈奴帝国
公元451年,匈王与东哥特人、格皮德人等组成盟军,总兵力大约为50万,分成三路向巴黎、奥尔良逼近,准备进攻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统帅得知这个消息后,就联合了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还有阿兰人,组成大约50-60万人的盟军,在奥尔良对抗匈王军队。
匈奴帝国的军队是由匈奴王亲自率领的,而西罗马帝国军队的领导人则是被称为“最后的罗马人”的埃裘斯。战争的地点在法国东北部的香槟草原上,这里有一座法国小城沙隆。这的地势起伏不大,主要是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在沙隆城外五英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山包。这个小山包就是匈奴帝国的做最后抗争的地方。
这次会战是双方,一方是已经日落西山的罗马帝国,另一方是有“上帝之鞭”之称的阿提拉的匈奴帝国,但是最后却以匈奴帝国的失败而告终。交战双方的损失都非常惨重,史书记载说估计有15-30万人,连西罗马帝国方的西哥特王也死在了战场上。这一场会战只持续了一天,但却是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至此,匈奴帝国再也没有前进一步,随着匈奴王阿提拉的意外去世,强盛一时的匈奴帝国也随之烟消云散;而西罗马帝国经过此战之后更加衰落,再也无力抵抗北方蛮族的入侵,于公元476年灭亡。
四.阿拉伯帝国对阵拜占庭帝国之雅穆克之战
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阿拉伯人逐渐走上统一的道路。出生于阿拉伯麦加城古莱氏部落没落的哈希姆家族默罕默德,在7世纪初创立伊斯兰教,并通过武装逐步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在其继任者阿布·伯克尔和欧麦尔的努力下逐渐走出阿拉伯半岛,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图
公元634年8月22日,出身于古莱氏族部落阿迪家族欧麦尔继任哈里发。伊斯兰教创立初期,他曾持反对态度,直到穆罕默德先知迁往麦地那前4年才入教,他继任哈里发时,年仅43岁。欧麦尔为人精力充沛,才华出众,是阿拉伯人所期望的一位领导人,他执政的十年间,继续推行“伊斯兰远征”计划,对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颁布了许多宗教法令,继续并完善了伊斯兰教,巩固和加强了穆罕默德先知所创建的神权制国家,被称为伊斯兰教第二个创建人。
影视中的欧麦尔
欧麦尔执政后,继续推行伊斯兰远征计划。在叙利亚战场,面对节节败退的拜占廷军队,统帅哈立德也开始了有计划的军事征服行动。在阿其那丹战役中被打败的阿莱申,在逃往耶路撒冷后,重新组织溃散的军队集合在约旦河对岸,企图用掘堤的方式阻止哈立德渡河,但计划还是最终落空。公约635年1月,哈立德渡过约旦河发起进攻,攻陷斐哈勒,并于当年3月到达大马士革城下,经过6个月的围攻,终于攻陷了这座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此后,巴勒贝克、赫姆斯、哈马等其他城镇,相继被攻克,阿拉伯人在此次征服的道路上没有遇到强烈的抵抗。
作为拜占廷一方的希拉克略皇帝,肯定是不会轻易将帝国的领土拱手让给阿拉伯人的,于是再次让其弟弟西奥多拉斯担任统帅,调集5万军队收复失地。作为一个智勇双全的统帅,哈立德采用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策略,决定放弃具有战略价值的大马士革、赫姆斯等城市,退居约旦河东面的支流雅穆克河谷,准备来一场以逸待劳的胜利。
两军对阵形势图
公元636年8月20日,双方决战开始,8月份的雅穆克,天气炎热,狂风肆虐,这种恶劣的天气对于常年生活在半岛地区的阿拉伯人来说,正是大显身手的机会。虽然拜占廷军队也是身经百战、训练有速的军队,但这种气候条件下,明显不会占据优势,面对阿拉伯人的不断冲击,依旧还是败下阵来。哈立德仅以2.5万人几乎全歼了在数量上占优势的拜占廷军队,拜占廷军队统帅西奥多拉斯本人也阵亡。紧接着,阿拉伯人在几乎未遇到抵抗的情况下,陆续收复了暂时放弃的各大城市。公元638年,征服了南方希腊化严重的耶路撒冷,公元640年,征服了巴勒斯坦最后一个要塞凯撒利亚。对于耶路撒冷,欧麦尔亲自批准了投降条件,准许基督教徒保全生命财产,保存教会,享受信仰自由,不过仍然需要纳贡。
雅穆克战役是阿拉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整个叙利亚从南到北,全部被征服,拜占廷帝国失去了最富饶的省份,叙利亚也因此成了阿拉伯人的战略基地,从这里出发,可以东征西讨,阿拉伯的统治重心,已逐渐从阿拉伯内地转向肥沃的新月地区。征服叙利亚,不仅提高了阿拉伯人的威信,也让他们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了信心,也为下一目标的征服奠定了基础。
五.唐帝国对阵阿拉伯帝国之怛罗斯之战
天宝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要道,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服于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贡献。在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的情况下,高仙芝(高句丽后裔)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被玄宗任命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
大唐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地形图
高仙芝从安西出发,仅用百余日便到达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连云堡地势险要,且有万人吐蕃兵防守,但高仙芝指挥下的唐军作战神勇,半天时间便攻占了该城。此后高仙芝率兵继续深入,越过险峻的坦驹岭,进入阿弩越城,平定了小勃律国,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此役之后,唐军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史。天宝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影视中的高仙芝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也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
几乎同一时期,阿拉伯国内发生革命,750年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称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称白衣大食)。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于是一个名为石国的西域小国成了牺牲品。
公元750年,唐朝统治者以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捋走男丁,格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搜取财物,俘虏石国国王,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并因赫赫战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并将石国国王斩首。阿拉伯史料记载唐皇帝善待石国王,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最高峰。
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救。大食援军计划袭击唐朝西域四镇,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唐朝要在中亚树立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的挑战。在此情况下,代表着东西方同时期的两个最强者在怛罗斯不起而遇。
怛罗斯城是石国的第二大据点,《新唐书·石国传》“怛罗斯城,石国常分兵以镇之。”这也是高仙芝与大食在此相遇的重要原因。距离怛罗斯城不远的撒马尔罕,早已是大食兵聚集的据点。
高仙芝并不知大食的意图。而且唐在葱岭以西的属国分散部署,一时很难集结。为了阻止大食的东进,以攻为守,远征大食对于深谙兵法的高仙芝来说似乎成为可行手段。 而刚刚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乱的阿拉伯大军南下,恰好与高仙芝大军相遇在怛罗斯河。
高仙芝于天宝十年(751年)四月,从安西出发。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高仙芝的军队与阿拉伯军相持五天,葛逻禄部众突然反叛,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导致高仙芝失败,只剩下数千人返回。
虽然怛罗斯之战,大唐安西军战败,但战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也意识到大唐的强大,立即派人来与唐朝讲和。 唐朝与阿拉伯之间的关系,并未见受到此战的显著影响,阿拔斯在对华关系方面上与前朝没有什么改变。以下为怛罗斯之战后中的47年,阿拔斯使臣来华的17次记录,自战后的6年,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来朝,仅天宝十二年(753年)就来了四次,见于《册府元龟》记载者有。
怛罗斯之战之后,高仙芝仍被玄宗委以重用。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反于范阳。高仙芝奉命征讨叛军,扼守潼关。遗憾的是,不久玄宗听信谗言,错斩了高仙芝。怛罗斯之役后不久阿布·穆斯林因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而中国方面由于几年后爆发安史之乱,之后还有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数次内斗,国力消耗,没有再进军河中地区。
同时期东西方两大强者的碰撞,最终基本上没有分出胜负,但是却极大了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和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