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朱敦儒在嘉兴写的这首词,不仅赞美了渔父形象,也赞美了嘉兴南湖

2020-11-12新闻31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以富于画意的细腻笔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一幅清新的画面:

西塞山前的江水,在春日里呈现出绿如蓝的景象,远处的山在烟雨中若隐若现,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一叶扁舟静止在江面上,舟中一位老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当我们重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时,与其说词中吸引我们的是江南水乡的桃花春水、烟雨迷蒙如诗如画的场景,还不如说吸引我们的是一蓑烟雨、从容自适、悠闲自得的渔父形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贬谪之后,一度以渔父自居,“独钓寒江雪”是柳宗元笔下的渔父形象。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于是便呈现出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显然,这是一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父形象。

中国古典文学里的渔父从来就不是真正的渔父,是诗性的渔父,文人心中的渔父,是已经成为意象化的渔父形象。

渔父中叠加了许多故事、许多人生,不断地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以接力的形式书写。因而渔父的形象已经超出了本身,渔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成为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港湾。

宋代词人朱敦儒笔下的渔父形象,可以说正是这几种渔父形象的结合体,他曾经写过组词《渔父词》,用以寄托自己的精神和心灵。

朱敦儒,字希真,洛阳人,宋代词人,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无心仕途,潜心研究学问。后来他经过别人举荐,一度进入仕途,担任过一些文职方面的工作。

相比于对仕途的热情,他更喜欢的却是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潜心学问的生活。所以朱敦儒索性辞掉了工作,离开朝廷,他选择了风景优美的嘉禾作为托身之所,过起了潜心钻研学问的隐居式的生活,嘉禾就是今天的浙江嘉兴。

(朱敦儒)

在嘉禾期间,他前后写了六首渔父词,来歌咏这种闲适生活的情趣。这六首渔父词都采用了《好事近》的词牌名,可见朱敦儒当时全然过着一种接近于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在其中一首《好事近·渔父词》词中,他这样写道: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在寓居嘉禾期间,朱敦儒几乎过着隐居的生活,偶尔也会与志同道合的朋友闲聚闲聊一番,闲暇时光,他会驾一小舟,到嘉禾的江面上垂钓,作为消磨时光的一种消遣方式。

在这首《好事近》中,开头一句就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选择隐逸生活的的坚决。“摇首”二个字很传神,也很形象,是对“红尘”的否定,红尘在这首词作语境中指的是官场纷繁复杂的生活。

朱敦儒做出这样的选择,折射出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有意回避,亦或是对尘世的生活环境的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

这一态度其实具有普遍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比如唐代有一个叫孔巢父的人,他厌倦了仕宦生涯,于是他辞去了工作,到江东去隐居,杜甫为此还写了一首诗赞誉了孔巢父的人生态度。

杜甫在《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一诗中写道:“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孔巢父离开长安,选择到江东隐居,蔡侯为孔巢父设宴饯行,杜甫在送行的宴会上也为孔巢父写了一首赠别诗。在诗中他赞扬了孔巢父的高风亮节,表达了心中的挽留之情。

一旦联想到这一层,朱敦儒选择隐逸的生活并说出这样的话,词句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词人也就不需要特别地进行解释了,因为这是他选择的生活方式,他认为这是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只要身边的知己,或者聆听他歌词的人能明白就行了。

接下来词人只是把原因推到自己的志趣与官场格格不入。仕宦生涯必须遵守职场规则,醒醉都要受节制的,或许这一点对于向往闲适自得的词人来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束缚,精神上的掣肘。

一旦悠然地脱离尘世,少了仕途上的种种束缚,做一个烟波之上独钓的渔翁,才能尽情地放歌于江上,才能一醉方休。

这两句在行文上轻松明快,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词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潇洒疏放的襟怀和思想跃然纸上。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两句进一步描写了渔父的生活,这很自然地能使人联想到两首著名的唐人诗词:一首是张志和的《渔父》词,另一首就是柳宗元《江雪》诗。

其实,渔父的生活既不全然像张志和笔下“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那样浪漫,也不完全与柳宗元笔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样苦寒。

绿蓑青笠、白鹭桃花,这样的生活当然是令人愉悦的;披霜冲雪、寒江孤影,这样的生活也是令人感到舒适的。

朱敦儒笔下的渔父恬淡自适,其实细细想来,这位渔父既有张志和词中的形象,也具有柳宗元诗中的渔父的境界,两者兼而有之。

于是,词人将渔父的志趣和生活场景做了一个总的交代,所以在下片里,词人摄取了渔父生活的特定场景,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

江湖上也有风浪,但与官场风波比较,显然更加风平浪静,尤其是这时候,渔父立足的水面更有一番景致: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镜的江面水天一色,江面澄澈的情境更有意境了。

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这境界是静的,所有的景物都表现着这一特点:接近于静止状态的钓丝,水天一色的湖面倒映着一轮明月,水面是如此的平静,静得连一丝涟漪也没有。

在这首词中,词人所描绘的渔父垂钓的江面其实就是嘉兴的南湖,嘉兴南湖也叫鸳鸯湖。在朱敦儒的另一首词作《朝中措》中,对嘉兴南湖有过精妙的写实描写:“波平岸远,酒酽鱼肥。好是中秋圆月,分明天下人知。”

词人笔下的嘉兴南湖既是风光优美与水产丰富的结合体,也是惟妙惟肖的自然风光与时光沉淀的人文风光的结合体。

这样的一个宜居的地方,一个人文与自然风光的俱佳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引来文人墨客不遗余力地讴歌赞美,也引来众多丹青高手争相描摹。

唐代张志和在嘉兴南湖写下有《渔父》词;元代画家吴镇不但用丹青妙笔绘制成八张流动在纸张上的生动鲜活的南湖美景,并写下八首《酒泉子》的题画词,其中一首就是赞美嘉兴南湖“鸳湖春晓”美景的,诗人这样写道:

湖合鸳鸯,一道长虹横跨水面。涵波塔影见中流。终日射渔舟。

彩云依傍真如墓。长水塔前有奇树。雪峰古甃冷于秋。策杖几经过。

与这些词作相比,朱敦儒的这首渔父词,无论从文笔上还是词作本身的意境上,都具有超凡脱俗的意味。

朱敦儒描绘的是一幅静态的嘉兴南湖美景,在这幅静态的画面上,词人在最后又加上奇妙的一笔,这是锦上添花的一笔,也是神来之笔:一只缥缈的孤鸿,在苍茫的远空中若隐若现。

如果将整幅画面看作是一个静态的背景,那么这只孤鸿的身影就是游离于静态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

孤鸿的动感不是来自它若隐若现的身影的飞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化所引起的。这小小的一点动态,如同绘画技法中的以点带面,它的出现将整幅画面点染得更加具有生机。

这一笔也使画面中蕴含的诗境脱颖而出,反而使得画面呈现出安静的、清丽的审美感,词人将动与静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并揉捏到了恰到好处的地步。

嘉兴南湖美如画境,这正是在下片中词人不吝惜笔墨地去赞美的理所当然的原因,但如果认为下片中仅仅只是描绘了嘉兴南湖的美景,这显然不是词作全部的容量。

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还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词人专注于风平浪静的水面,用凝练的笔法勾画出的水天一色的江面,以及倒映在水面上的月影,其实是对水的特写。

平静的水面在此刻已经意象化了,显然是词人的心态归于平静的写照。而那在寥廓的水面上空、烟雨迷蒙的远山前、苍茫的天空下飞翔的孤鸿其实也已经意象化了,孤鸿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隐者的写照 。

朱敦儒的《渔父词》,用清新流畅的语言,从渔父的生活开始起笔,用粗线勾勒出渔父的形象,然后用特写的镜头摄取渔父的生活场景,用工笔细描出渔父在水面垂钓的画面。

词人的视野没有单一地停留在渔父的身上,他还将视野投入到更广阔的天空、远山、江面、孤鸿上,意境完整高远。

这一点与绘画技法的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这首词不仅赞美了渔父的形象,也赞美了嘉兴南湖的美景,所以有着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歌赋#渔父#朱敦儒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