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一桥牵起深寻“同饮一江”情 万书传递山里少年“鹏友”心

2020-11-12新闻19

来源:读特

民裕村村委会旁的小广场上喧闹了起来。在五六盏大功率路灯的映照下,这里明亮如白昼,村民有的跳舞、有的聊天,小孩聚在一起嬉戏打闹。再过几分钟,广场舞的队伍之中将加入一位满头银发的身影:81 岁的老人谢应凤此刻还在路上,她家离小广场有 700 多米,途中需翻越一个小坡,跨过一座小桥,但覆盖全程的路灯让她感到踏实。

从民裕村往东北方向 40 公里,江西省寻乌县第一高峰项山甑巍然矗立,山脚下的项山乡中小学此刻悄无声息,晚自习开始了。初三学生刘文娟走出"鹏城小书屋",投入到紧张的备考之中。再过 8 个月,她就要面临人生第一次大考,学习的压力与日俱增,阅读是她最好的释压方式。在"鹏城小书屋",有深圳小朋友捐赠的各式读物,通过这些书籍,她了解了不少大山之外的世界,汲取着向上的力量。

谢应凤和刘文娟的故事是两个剪影。在两天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感触最深的,是寻乌扶贫工作给群众生活带来的改变。在外部帮扶与内部协同之下,寻乌一手抓基础配套建设,一手稳生态环境保护,在实现"老有所乐、少有所学"的同时,守住了绿水青山,为东江下游群众的用水安全把好了第一道关。

一座新桥

每年为果农增收 150 万元以上

寻乌县桠髻钵涌出的一汪清泉一路南下,在一个叫做滋溪村的地方,与另外一支溪水完成合流,寻乌水由此渐成规模,之后继续奔腾向南,汇聚成五百千米的东江碧波。

寻乌河白鹭成群。陈兴和 摄

江水汇聚下游 300 米处,两座外观迥异的大桥横跨东西:一座现代雄伟,一座古朴秀美,两座大桥距离 200 米左右。为何要在间隔如此之短距离密集建设两座大桥?吉潭镇镇长廖松林告诉记者,老桥建于 1976 年,至今已有 40 多年历史,目前虽可以正常使用,但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需求:"包括滋溪村在内,桥的东岸有 8000 多农户,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果业,但现在的收购车一般都是大车,老桥无法满足通行安全需求,而小车的话会提高收购成本,这些都会嫁接到果农的出售价格上。"

吉潭镇的交通困局引起了深圳市龙岗区的高度重视,区里迅速组织人员对接,并在很短时间内安排了 300 万元对口资金,于 2019 年启动滋溪大桥的建设工作。"村民都很配合,工程进展十分迅速,大桥主体已经完工,现在正在进行桥东岸的道路整备,预计一个月以内就可以完全投入正常使用。"廖松林表示。

滋溪大桥长 86 米,宽 7 米,可以通行各载重量采购货车。廖松林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大桥对面大概有 2500 亩果林,年产量预计在 750 万公斤以上,大桥通车之后,每公斤水果的收购价格预计可以提高 2 毛钱,一年下来至少可以给果农增收 150 万元。

记者登上滋溪大桥眺望,老桥风采依然,正如小城寻乌,安静恬适、与世无争。远处青山如黛,山下新老双桥齐跨寻乌水,恰似深寻双城同心协力、亲密无间。

回寻乌县城的路上,记者遇到一位正在山间劳作的果农,他告诉记者,今年风调雨顺,全县水果将迎来大丰收,连山上的野果都挂满枝头:"这些年新种了很多果树,接下来几年会逐渐进入收获期,以后要卖的水果会越来越多哩!"

滋溪大桥,也是 8000 位果农的走向共富希望之桥。

一盏路灯

村委会门前跳起了广场舞

民裕村村支书刘剑平向记者回忆,十几年前,村里养的鸡经常半夜丢失,有一户村民在一夜之间就丢了 100 多只鸡。

"这种事件很多年都没有发生过了。"他补充道。

刘剑平完全具有这样的底气。如今,遍布村里各个角落的路灯客观上保证了村里的治安水平,更关键的是,村民夜间娱乐文化生活有了更多选择。

点亮寻乌回家路关爱项目让民裕村装上了路灯,村民夜晚出行更加方便和安全。 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民裕村位于晨光镇东北部,全村是沟谷小平地地形,属山区。村民曾照龙今年 60 多岁,子女常年在外务工,他和老伴住在一个小坡上,虽然水泥路已修到家门口,但平时出门回家上坡下坡还是让子女感到担心。去年开始,民裕村在龙岗区园山街道办和腾讯公司的帮助下,加入"点亮回家路"乡村路灯公益项目,将路灯铺满了全村的各条道路,曾照龙子女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据刘剑平介绍,目前全村有 200 多盏太阳能路灯,不仅铺满了所有道路,还覆盖到每家每户的门口,一到晚上村里亮得像白天。

"你看,这盏路灯就是你们(龙岗区)帮助建设的,现在我家门外的两盏灯再也没有开过了。"曾照龙指着门口的路灯开心地告诉记者。

有了路灯之后,民裕村的夜晚不再是沉寂一片。曾经大家都守在家里看电视,现在村民纷纷走出屋子,来到村委广场,赶时髦的村妇还组织起了广场舞,81 岁的谢应凤老人就是其中的常客。

"简直像做梦一样,一直觉得这种东西只有城里才会有,有了路灯之后,像是城里人了。"谢应凤老人感慨。

出村的时候,刘剑平"得意"地告诉记者,民裕村的路灯比寻乌县城的还要先进:"我们这里的路灯都是声控的,没人的时候光线较暗,有人来了它就会变亮很多。"

"听说深圳科技做得很厉害,好像确实是那么一回事。"他喃喃自语。

一间书屋

学生有了更多课余选择

来到项山乡中小学的时候,香樟树下正坐着一排看书的学生,午后的阳光穿透树冠,斑驳地映在那些稚气的脸庞上,记者适时按下快门,记录下这温暖的一幕。

香樟树下正坐着一排看书的学生。深圳晚报记者 宁杰文 摄

项山乡中小学校长曾治梅告诉记者,这是学校每日可见的日常,其中不少书籍,都是从"鹏城小书屋"借阅而来。"鹏城小书屋"由深圳市关爱办、深圳市图书馆、宝能慈善基金会在 2018 年发起主办,该项目号召深圳市民捐出家中闲置的、适合青少年儿童阅读的图书,给偏远山区学生阅读。截至目前已经向江西寻乌山区的中小学捐赠了超过 4.5 万册图书,持续传递深圳人的文化关爱。

去年 12 月 29 日,深圳市关爱办、深圳报业集团一起在项山乡中小学开展"鹏城小书屋"捐赠计划。记者看到,"鹏城小书屋"里有各种领域的少儿书籍,不少书本虽不是很新,但依然整洁完好,学生的爱书之心可见一斑。

刘文娟和赵圣鹏是项山乡中小学的初三学生,也是"鹏城小书屋"的常客。他们告诉记者,平时学习压力大任务重,有时做功课累了就来这里看看课外书,天气好的时候也会拿到操场上边晒太阳边看书。"我有时候也会想,捐这些书给我们的深圳小朋友都是什么样的人,希望能有机会认识他们。"赵圣鹏有些腼腆地向记者吐露着心声。

曾治梅告诉记者,依托于"鹏城小书屋"等深圳方面援助的项目,项山乡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得以大幅提升,目前学校中考升学率达到 90%,位列全县中学教学质量前列。

除了"硬件"上的帮助外,在"软件"建设上,深寻两地也不断创新对接教育模式。其中,寻乌职校与深圳高职建立了" 2+1 "合作模式,学生三年时间内分别在寻乌和深圳学习,这样就充分利用了深圳的就业资源;通过网上直播、微信、钉钉等方式进行深寻两地线上研讨、线上教研、教师培训,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分享了名师工作室资料、名师培养的做法。

项山乡中小学正对着寻乌第一高峰项山甑,险峻的大山曾经阻碍着学子的求学之路,随着外界帮扶以及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寻乌学子正在全面与大城市接轨。

一汪碧水

把好用水安全第一道关

深秋的午后,记者来到九曲湾畔,听山风撩动竹叶浅唱,看波光环绕青山摇曳。很难想象,五年前这里曾经蓝藻肆虐、黄土漫山。九曲湾水库位于江西省寻乌县三标乡,距离县城 9 公里,是县城重要的饮用水源。2015 年,由于湖水富营养化严重,蓝藻大爆发,严重影响下游水质;山上当时种满了脐橙树,一度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果树经常施肥下药,也给库区周围的生态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为此,三标乡从 2015 年起,全面推行‘河长制’河湖管理模式,‘河长’每周巡查河道和河堤,制止排放污染物、非法捕捞等情况,从源头治理河道水质。"三标乡政府副乡长钟善斌告诉记者。

为确保水库水质,从十年前开始,三标乡就实施了"退果还林"政策,把水库四周的脐橙果树全部还原成林地。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水库四周已是绿树成荫,再也见不到昔日的影踪。

然而,仅仅消除水库周边的污染源是不够的。在水库的上游还有好几个村庄,住着 7000 多人,他们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是水库水质的另一大隐患。

为此,三标乡建成了一座日处理能力 500 吨的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三标村、胡屋村和圩镇的生活污水,并配套建设了 2 万多米的雨污管网,管网直接连到了村民家里,生活污水通过管网进入处理站,经过处理后再流入九曲湾水库。

"我们还特意在水库里种植了一些植物,每年定期投放鲤鱼和鲢鱼,对吸附蓝藻和水华有很好的作用,最近几年都没有再发生过蓝藻肆虐事件。"钟善斌表示。

据他透露,目前九曲湾水库的水质已经达到了二级标准,"也就是可以直接捧过来喝了"。

九曲湾水库的治理,只是寻乌县水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碧水的长存,不仅保住了寻乌的美好生态,也为东江下游的用水安全把好了第一道关。

一个废矿

上甲村重获新生的秘密

从文峰乡上甲村的废弃矿区观景台上极目远眺,可以望见山底大片的草地和一处清澈的池塘,稍远处的太阳能电板正反射出耀眼的光,更远之外是层峦叠嶂,在夕阳的映射下宛如一幅色彩丰富的油画,只有那些突兀的白色巨石在无言诉说着曾经的喧嚣与繁忙。

这里曾是一片废弃的稀土矿区,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持续 30 多年的大规模开采,导致这里遗留下大面积的废弃稀土矿山。

稀土开采最高峰之时,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矿等开采手段轮番上阵。"井要打到十几米深,才能喝到干净水,买菜要到 2 公里远的隔壁村买,连养的蜜蜂都长不大。"上甲村村民钟世展回忆说。

寻乌县山水林田湖办负责人谢军告诉记者,为治理 3 个主要的废弃稀土矿片区,在各方支援下,寻乌县已投入约 9.55 亿元,其中腾讯公司就给他们提供了 1800 万元的无偿帮助。

为了恢复植被,寻乌县把多个部门分开实施的项目,统一打包推进,探索出南方废弃稀土矿山治理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模式。他们又请来科研人员制定方案,选取了 50 余种植物进行种植。看到灌木生根发芽,植被一天天多起来,谢军很开心。"目前废弃矿山植被覆盖率已达 80%,我们有信心让这片曾经的荒山换了模样。"谢军说。

经过多年治理,上甲村也得以重获新生。寻乌县利用矿区整治土地种植油茶、竹柏、百香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 2600 多亩。"我们的长期计划是,将矿区改造成主题旅游景点,当然,要走的路还很长。"谢军坦陈。

一片深情

讲好故事让世界更懂寻乌

"看了新闻才知道东江源在一个叫做寻乌的县城那里,听说这地方很美,年底准备去看看。" 11 月 11 日,在深圳晚报官方微信推送的寻乌报道之下,一位网名"那个夏天"的网友留下这样一条评论。事实上,正是深圳通过深圳宣传文化系统这一两年持续不断的推介和报道,许多人才开始知道寻乌、了解寻乌。

在深圳市委宣传部的统筹下,2019 年 4 月 24 日,深圳报业集团与寻乌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内容涵盖产业扶贫、旅游宣传推广、教育培训、医疗救助、关爱行动、文化产品宣传等;2019 年 11 月 25 日至 29 日,在深圳市网络媒体协会的组织之下,深圳市部分网络媒体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深圳网络媒体江西寻乌行"主题宣传采风活动;深圳市委宣传部特意在文博会上开设寻乌展厅,组织专业团队宣介推广寻乌文旅资源,深圳广电集团为寻乌组织专题拍摄并进行推介。

作为深寻合作的对口帮扶区,龙岗宣传文化系统更是一马当先。今年 5 月上旬,深圳侨报来到寻乌取材、宣传,并大力推介;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资,两地携手在寻乌成功举办了"益行红色胜地,重温寻乌调查"红色公益徒步活动,400 多名深圳爱心人士与寻乌千名干部群众参与了此次活动,通过"体育 + 公益"的模式,创新产业支援帮扶思路和帮扶模式。

此外,深圳宣传文化系统更是直接参与到寻乌扶贫攻坚的工作中来。截至目前,"鹏城小书屋"已向江西寻乌山区的中小学捐赠了超过 4.5 万册图书,持续传递深圳人的文化关爱;关爱基金会还携手公益伙伴为寻乌县捐赠了价值超 130 万元的健康巴士、100 个"外婆敬老包"和消毒防疫物资等。

因为同饮东江水,深寻两地的联系从来紧密;而深圳宣传文化系统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发挥的"先锋"作用,让两城的感情愈加醇厚。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

(作者:读特记者 陈莉 李剑南 王新根 通讯员 刘志沂)

#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