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王室这么有骨气,怎么还会亡于闯王之手,小冰期是关键因素

2020-11-12新闻17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仅用时3个月就攻破北京城,明朝宣告灭亡。耐人寻味的是,明朝可以说是最有骨气的王朝,当时的统治者一直奉行“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的对外政策。

那么如此有骨气的王朝,怎么会轻易亡于起义军之手呢?

闯王进京

有人将明朝灭亡的原因总结为土地兼并和吏治腐败。在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的现象非常严重,权贵阶层利用强权不断吞并农民的土地。在明朝,农民是纳税的主力军,农民失去土地后,导致国家的财政越来越困难。

在明朝末期,吏治腐败同样非常严重。李自成攻至北京城下时,崇祯皇帝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号召众大臣捐款。没想到众大臣个个哭穷,一分钱都不想多出。大太监王之心只愿拿出一万两,其他大臣的捐款数则多在几十至几百两之间。

北京前门

然而据《明史》记载,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从众大臣身上共搜刮到约8000万两白银。仅在崇祯帝的老丈人周奎一家,就搜刮出白银50多万两。也难怪崇祯帝在北京城破后,说出“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这种话来。

不过,土地兼并和吏治腐败是王朝后期普遍存在的通病,明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显然不是这两个。闯王李自成能在短期内推翻大明王朝,小冰期是关键因素。

气候一般可分为暖期和冷期,在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人类进入了一个相对寒冷的时期。在中国,这个时期恰巧处于明清时期,所以人们又称这段时期为“明清小冰期”。“明清小冰期”在明朝末年达到顶峰,进入清朝后又逐步回暖。

“明清小冰期”导致明朝后期自然灾害频发,而且这些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很大,覆盖范围也很广。我们看看《明史》对于这些自然灾害的记录:崇祯元年夏,畿辅旱,赤地千里。三年三月,旱,择日亲祷。五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十月七旬不雨。六年,京师及江西旱。十年夏,京师及河东不雨,江西大旱。十一年,两京及山东、山西、 陕西旱。十二年,畿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旱。 十三年,两京及登、青、莱三府旱。十四年,两京、山 东、河南、湖广及宣、大边地旱。”

小冰期不仅使华北、西北地区连年干旱,甚至湿润的江南和湖广地区也连续几月干旱少雨。从1635年起,全国有25座城市连续4年以上发生干旱,华北地区的北京、保定、邯郸等城市更是出现了连续7年以上干旱。

中国古代一直是以农立国,“明清小冰期”导致全国气温骤降,降水量极其不稳定,这直接摧残的就是农业。连年的干旱导致庄稼颗粒无收、牧草死亡,不管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都面临生存的考验。

当旱灾引起饥荒,整个社会也开始变得动荡不安。当时的百姓为了活命,甚至“父子夫妇互易,命曰人市”。百姓生存日艰,军队也不好过。闯王李自成本来是一个守边的军人,由于小冰期带来的气候突变,权贵尚且难以自保,更何况他们这些微不足道的驿卒呢。

北京城破后,崇祯帝在此殉国

所以,“明清小冰期”导致明朝在后期已经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连年的干旱直接摧毁了明朝的经济基础,明朝的统治者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甚至要屈尊向大臣借钱。当“君不是君,臣不是臣,民不是民”的时候,脆弱的大明王朝轻易就被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击碎了。

#明朝#李自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