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积极试水两岸“线上研学营”。图为2020“两岸一家亲从小心连心”研学营线上交流活动举行启动仪式。(集美区供图)
去年底,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文批复同意包括厦门集美区在内的全省四个县域集成改革试点总体方案。集美区作为厦门唯一入选区,发挥坐拥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优势,挖潜增能、蓄势而发,在两岸经贸合作、落实台胞同等待遇、增强情感认同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持续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经验1
在经贸融合上发力助推台企转型发展
“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改革试点后,集美区出台了一系列服务台企发展的政策,相比之前力度更大、范围更广,我们作为落地在集美的台企,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今年以来,建霖家居在财税政策、团队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出口信保等方面持续得到集美区的大力扶持,相关负责人喜笑颜开,“今年7月30日,我们在上交所鸣锣上市,募资6.99亿元。”
据了解,去年以来,集美区新设台企175家,合同利用台资13960.8万元,实际利用台资3978.8万元。
这一切背后,是集美区强有力的政策引领支撑。今年2月,集美通过前期充分收集、听取来自辖区企业的意见后,制定出台支持企业共渡难关20条具体措施,为台企量身定制复工达产方案,先后兑现台企补助1479.8万元。“集美i企宝”平台增设融资需求申报功能,已累计为11家台企提供信用贷款。4月,集美区在省里批复的总体方案基础上,出台推进两岸融合发展7个专项工作方案和两个保障方案,形成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改革的“1 7 2”方案,为推动两岸深度融合发展奠定坚强政策保障,也意味着集美区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从“规划”进入“全面施工”……
作为著名文教区,集美发挥“高校智囊团”优势,依托“高校产业技术联盟”,深化与台湾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累计为70余家企业“把脉问诊”,推动台企转型升级。
经验2
在同等待遇上增力落细落实政策措施
率先全市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台胞服务驿站”,聘请3名台籍工作人员“以台胞服务台胞”,全区31个城市社区工作站,均增设了“台胞服务窗口”;成立4人工作专班,实现7天24小时全天候政务服务……集美区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台胞台企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
为更好地支持台青在集创业就业,集美区率先全市出台应对疫情支持台青就业创业四条措施,已兑现台青补助31.4万元。近年来,一系列扶持力度位于全市前列的区级台青创政策陆续出台,对台青创基地在省、市奖励基础上给予叠加扶持,已打造1个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创基地、3个省级台青创基地,共吸引425支台青创团队1044人,为台青创基地申请省、市奖励1260万元、区级奖励1732.4万元。
集美还探索将台胞纳入临时救助、入住养老机构补助范围,让台胞共享获得感;设立“涉台检察联络室”,打造涉台司法保障的试验窗口;推动两岸职业资格证书互认;满足台胞教育需求,全区台籍学生规模达207人,出台台生奖励办法,为12名台生发放奖学金共计36000元。台胞在集工作生活享受到愈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经验3
在情感认同上聚力促进两岸心灵契合
每年端午都会举办的海峡两岸龙舟赛,今年因疫情影响停办,但两岸龙舟文化的氛围却持续火热——6月,集美推出“集美云上龙舟文化节”,让两岸民众相聚“云端”,在线体验赛龙舟、包粽子,“云逛”集美学村,听端午故事。
今年,集美区继续扩大两岸人文交流,大力实施乡情亲情延续工程。闽台宗亲联谊活动、两岸书法家作品展和“两岸同根百联迎春”送爱心、两岸青年“手创青村”等活动相继开展,推动两岸同胞“走亲戚”、开展互访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对台研学一直是集美创新两岸青少年交流、深化人文融合的一块金字招牌。今年,集美依托厦门(集美)闽台研学旅行基地,积极试水“线上研学营”、直播研学、视频成果展等,逐步形成线上研学平台,不断丰富具有集美特色的两岸研学品牌内涵。(厦门日报记者 林桂桢 通讯员 王小杰 陈文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