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一纸入伍证,一世卫国情

2020-11-12新闻10

一纸入伍证,一世卫国情

■欧 协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文 巧

【人物介绍】

沈上龙,湖南省武冈市人,1931年1月出生,1952年赴朝作战。在金城反击战中,带领一个班的力量防守挟合桥3天3夜,击退敌人两个排、击毙敌人6人,个人荣立三等功。

沈上龙的《革命军人证明书》。雷晓宇摄

在不同时期,入伍的动机和意义会有所不同,但一定都和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沈上龙同志系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参加我军现在一三五师工兵一连工作……”《革命军人证明书》泛黄的页面上详细记录着沈上龙当年的入伍情况,1952这个特殊的数字组合尤其醒目。对于沈上龙来说,在那个年份参军的意义,再没有什么比“保家卫国”这4个字更能深刻表达。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僵持阶段,一则则前线的消息通过广播、报刊传至国内,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志愿赴朝参战、支援前线。为了响应号召,时任武冈市功德乡乡长的沈上龙报名参军。“毛主席带领我们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了新中国,全国人民终于过上新生活正高兴着呢,美国人从朝鲜打过来,要破坏千千万万中国人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可不答应!”说到这儿,沈上龙激动地站起身来,时隔多年回忆起那一幕,老人仍然激动不已。

“那天报名回家后,父亲一句话也没说,一连抽了好几袋烟。母亲则坐在桌前,泪眼婆娑。”沈上龙回忆说,他的父母历经乱世,深知战争的残酷。当时母亲拽着他的手,哽咽着说:“儿啊,好日子刚要开始,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让我们怎么办?”作为儿子,沈上龙何尝不想在父母膝前尽孝,但国难当头,作为党员,他有责任冲锋在前。他劝慰父母说:“如果每个人都偏安一方,不愿再扛起刚放下的钢枪,那战火将燃至国内,到时候和平将不复存在。”最终,父母被儿子的决心所打动,改变了心意,全力支持沈上龙上前线。

在沈上龙的带动下,功德乡各家男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参军报名的桌子被围得水泄不通,当年有12个精壮汉子通过选拔,走进军营。入伍当天,乡亲们夹道欢送。说起当时的热闹场面,沈上龙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让他难忘的是,他的老师亲自为他戴上大红花并赠言:“家乡的建设需要领头人,但捍卫和平更需要英雄。”沈上龙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第二年,他就把印着自己名字的《革命军人证明书》和立功证书寄回了家乡。

1953年夏,金城反击战打响。沈上龙所在连队负责挟合桥的守卫任务,沈上龙负责带领一班阻击敌人过桥。“敌我装备力量差距悬殊,战斗一天后,许多战友都受伤了,我的肩膀也被弹片‘咬’了一口,拿枪的力气都没有了。”沈上龙边说边向笔者展示当年留下的醒目的疤痕,“躺在战壕里,忽然想起入伍时拿到的那本鲜红的《革命军人证明书》,一个信念涌上脑海:我是革命军人,不拼命不配称军人。想到这,我浑身顿时充满了力量……”3天3夜里,沈上龙与战友们用身体筑成了铜墙铁壁,让敌人始终无法前进一步。最终,他们圆满完成了挟合桥的守卫任务。在这场战斗中,沈上龙因表现优异,被通报嘉奖,并荣立三等功。

1957年,沈上龙退役,回到家乡担任村干部。前些年,沈上龙经常被邀请到学校去给孩子们讲抗美援朝的战场故事。岁月侵蚀了他的身体,却无法抹去那深入骨髓的军魂,每当忆起往昔,老人都神情肃穆,双眼透露军人特有的坚毅。

当年的《革命军人证明书》已变成如今的《入伍通知书》,名称虽然改变了,但不畏牺牲、挺身卫国的责任与担当一直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军人身上传承与发扬。

#国内军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