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泉州一座道教宫观,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被誉为八闽第一道观

2020-11-12新闻13

对于奉老子为祖师爷的道教,一直都有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那就是老子出函谷关后,到哪里去了。多少年来众说纷纭,没有定数,而许多人也以为老子飞天成仙了,国内也有很多名山,都被认为是老子升天的地方。

有着“宗教历史博物馆”之称的泉州,自然也和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道教在泉州流传一千多年,宋代以后,儒、道、释为格局的文化思想形成,对泉州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泉州的岁时、婚事、生育、寿庆、丧事等民俗,无不打上道教的烙印。

在泉州东街的状元街,有一排的牌坊,其中两座分别刻着“白云古地”、“太康肇始”各四个大字。俗称“天公观”的元妙观就在这两座牌坊的南侧。与清源山相比,它显得那么低调,不少游人甚至泉州人也不知道,但它的历史地位却不容忽视。

元妙观,被誉为“八闽第一道观”,它是道教传入泉州后所建的第一座道观,也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教宫观。据清乾隆《泉州府志》所记载:“元妙观,在府治南。晋武帝太康(280—289)中,为白云庙。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建观,初名中兴。开元间(713—741)改龙兴观为开元,而以观为隆兴”。

而到了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改观名为玄妙,取自《道德经》所载“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意。到了清康熙七年(1668),由于皇帝名叫玄烨,所以为了避讳遂又改名为元妙观,一直沿用至今。自从清末以来,却屡遭战火破坏,直至文革中毁坏殆尽,如今的建筑,都是于96年复建的。

历史上的元妙观,占地达1万多平方米,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丹宝齐全、名道辈出而成为泉南最负盛名的道教宫观,明清两代管理道教的“道纪司”都设在元妙观内。著名道士如唐代蔡如金、吴崇武,宋代陈以文,明代纪道人、董伯华、李鼎等都曾在此修炼传道,民间更是流传着许多传说。

复建的元妙观,实际占地面积近4000平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米,除业已复建告竣的中轴线主体建筑——三清殿、凌霄殿、灵官殿之外,还按规制临时搭建了甲子殿、文昌殿、财神殿、土地殿等。整个观内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六根高3.2米、直径0.84米的雕龙石柱,十分精美。

东西外墙八个石窗和殿后五面墙壁分别嵌有雕刻了道教故事图案的石雕、砖雕,殿顶共有飞檐九条龙脊,脊上雕有老君炼丹炉、飞龙、麒麟和各种道教饰物,充满着浓浓的道教文化色彩,显得那么的颇具匠心,融合道教文化和闽南古建筑工艺于一炉,堪称当代道教仿古建筑之精华。

因主殿供奉玉皇大帝,泉州人尊称为“天公”,故玄妙观又俗称“天公观”。相比其他寺庙,这里显得清静了很多,不是正好契合了“道法自然,三生万物”的道教理念吗?过平安门,钻钱眼,现代人祈福求签算命的思想依然在传承,信仰依然是一个十分悬念的东西。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我们眼中,易经八卦充满着神秘与智慧,是中华悠久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泉州人虔诚礼佛的习俗造就了其“世界宗教博物馆”的重要地位。

观内外仍然现存有七口丹井,其布列成北斗星座状,称七星井,传为道士炼丹所用。元妙观历来是泉州道教活动中心,每逢国家或道教节日、神诞,元妙观都要举行隆重的宗教活动仪式。

虽然我们不需要三跪九叩的去祈福请愿,但从小以来,在潜移默化中就在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所以空闲之余不妨也到此处一逛,也许突然就茅塞顿开,点化成仙了呢。

#宗教信仰#诸子百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