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从大洋彼岸到黄浦江畔,友邦一直做行业的“老师”丨三十年,金不换

2020-11-11新闻14

清晨八点刚过,外滩已有不少游客。

他们忍不住在那一栋栋漂亮气派的历史建筑前驻足,按下了快门,上海的历史与现代在此刻完美地交融。

在这其中,位于中山东一路17号的友邦大厦,显得格外的瞩目。

△友邦大厦

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于1924年竣工,屋顶两侧有一对巴洛克式塔亭,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馆,友邦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驻,并改名为“友邦大厦”。

“说起友邦与上海的渊源,还要追溯到百年以前。”在位于友邦大厦顶层的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友邦人寿执行董事及总经理张晓宇,他向记者娓娓道来友邦在中国的故事。张晓宇介绍道,友邦保险创始人史带早在1919年就只身来到上海这个繁忙的河港,开始了他的保险事业。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获发个人人身保险业务营业执照的非本土保险机构之一”的友邦,对于这栋楼有着格外的情感,“史带先生选择从上海起步,为友邦植入了上海‘基因’,此后我们与上海的紧密联系便是起源于这栋友邦大厦。”张晓宇表示。

黄浦江的一侧,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黄浦江的另一侧,友邦见证了这一切,

“原先的浦东是一片平地,九十年代我们回归友邦大厦后,就站在这里看着对岸日新月异的发展,见证着浦东一步一步建立起来。”

△浦江两岸 图源丨视觉中国

今年底适逢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年之际,坐落在上海外滩的友邦大厦和友邦保险不仅见证了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成长,还为浦东开发开放乃至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

“我们是1992年回到中国大陆的,回到中国大陆是一个蛮大的变化。”张晓宇告诉记者,当时对于中国的保险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观念上的转变,“最早的时候,大家对于突然进入一家外资公司这件事来说觉得很特别,从它的宣传、对于保险的理解,传达的观念,以及它招聘的员工和代理人都是不同的。”

△1992年10月8日的上海分公司开业典礼,友邦保险原董事长兼行政总裁谢仕荣手持上海分公司的营业执照,这是第一张中国政府发给外资保险机构的牌照

最早进入上海的时候,无论是友邦的员工,还是他们所招收的代理人,素质都非常高,很多都是名校毕业的。如今,最早的那一批代理人,有很多已经做到了总监。

友邦创造了中国保险史上的多个第一。它首次引入的保险代理人制度,为90年代初期的上海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职业,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成百上千经过培训的保险代理人走街串巷、陌生拜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张晓宇告诉记者,当时他们的代理人有个绰号叫“跑街先生”,他们的出现也对后来中国的保险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时大家对保险的宣传是非常薄弱的,大多都是等客上门的做法,那个时候个人保险是非常少的,而我们采用了这种模式以后,便迅速点燃了上海的保险业。”

这种模式也迅速被复制。不少国内的保险公司纷纷来友邦学习经验,并改变了以前的模式,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在中国保险行业里开花结果,“保险公司两个大的渠道,一个是个险,另一个是银行保险渠道。其实真正对保险行业贡献率占90%以上的,仍然是代理人渠道。”

除了带来全新的保险营销模式,推动国内保险的普及、传播、营销;普及市民的保险知识、提高国人的保险意识做出了贡献外,友邦也在保险的经营方面带来不少的革新,“你会发现,保险合同的写法、核保的规则等等,很多公司都是借鉴和模仿了我们,在运营规范的制定上,友邦在行业内起到了很大的引领作用。”

张晓宇还告诉记者,友邦是第一个推出分红保险的保险公司。无论是产品开发方面,还是精算标准的制定,友邦在这一块的贡献都很大,“某种意义上讲,国家要引进外资,其实也是希望借鉴外资企业的一些优秀做法,在保险业友邦还是明显地起到了这个作用。”

谈保险,不得不提到一个专业名词“精算”。保险精算是依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利用现代数学方法,对各种保险经济活动未来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估价和管理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时下,精算师人才也成为各大保险公司急需的对象。而友邦早在94年,就与复旦大学合作建立友邦复旦精算中心,

“当时整个保险行业精算人才是非常欠缺的,那时候也没有精算这个概念。我们去帮助培养精算人才,并不是说这个人一定要进入友邦工作,而是秉持着为这个行业输送人才的初心。”

令张晓宇至今感到自豪的是,如今活跃在保险行业的一批资深的精算从业人员,当年很多都是从友邦复旦精算中心出去的。

△1994年,友邦保险与复旦大学合作成立中国第一所精算中心

虽然一直被模仿,但和绝大多数企业经营一样,友邦也曾走过一些弯路,“市场上借鉴了我们的经营模式,但却不重视质量,当时正好赶上了人口红利,有大量的从业人员被淘汰,又有大量的从业人员进来,保险行业当时处于一个人员大进大出的阶段。”张晓宇说,后来,友邦也开始学习其他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采用过一段时间的人海战术,但这也导致阶段性质量下滑非常厉害,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

于是一直敢于创新的友邦,在2010年做了一个新的决定。他们与麦肯锡合作,重新打磨营销员体系,从重“量”到重“质”,提出要做“保障专家”的全新目标,并开始走卓越营销员道路。张晓宇也在那个时期从精算转型,走向业务第一线,包括亲自去上海分公司管理营销员渠道。

同时他们也提出一些全新的概念,例如把以“我”(销售)为中心,变成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我们近几年都非常强调NPS(注:客户净推荐值),这个指数我们连续几年都保持市场第一。”张晓宇表示,保险公司和营销员是能够陪伴客户的健康管理和财富管理的伙伴,“你的定位不同,你的做法就不同。虽然我们因为地域受限,整体规模不大,但我们的业务和人员品质在行业里依然可以做到领先。”

最让张晓宇欣慰的是,大浪淘沙,千帆过尽以后,大家又开始重新向友邦学习,仿佛回到了友邦第一次进入中国那一年,“我们还是希望跟最早一样,有自己的坚持,坚持做对的事,好的结果自然会来。这也是希望对这个行业有一个借鉴和引领的作用。”

随着分改子的落地, 友邦将再次面临新的机遇。未来,友邦将如何把握分改子机遇、再次引领中国保险业向纵深发展呢?

对此,张晓宇表示,今年于友邦而言是一次重大的突破,7月份得到批准后,友邦在短短90天之内就完成了分改子的改建工作。这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因为要牵涉到很多人的合同、银行账户,包括我们的产品、网站,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登记都要变更,

“我们的改建得到了上海市政府以及包括市税务局,市金融办,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及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上海各政府部门的高效、专业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采访的最后,张晓宇高兴地告诉记者:上一周,友邦人寿四川分公司被批准筹建,这也将是友邦保险在中国内地成功设立独资人身保险子公司后的首家省级分公司。未来,纵然依旧有不少新的挑战,但友邦会在上海、在中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来源:周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