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一个小县却有两个院士科研基地——和政县蕴含“大能量”

2020-11-11新闻18

和政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总面积960平方公里,山多川少,辖13个乡镇,总人口仅有20多万人,是一个小县城。

小县城蕴含大能量。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古哺乳动物与新生代地层学界的泰山北斗、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邱占祥走进和政县,致力于和政古动物化石的探索和研究。2003年,在邱占祥的主持下,建立了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此后,和政县把做大做活古动物化石文章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使古动物化石成为当地旅游的金字招牌,被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命名为“古动物化石之乡”。

同样地,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国油菜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与和政这片土地结缘,致力于研究推广双低杂交油菜品种,使油菜产业成为和政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最新研究推广的第三代“双低”高油酸油菜,其菜籽油的品质接近橄榄油。今年,和政县的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被誉为“中国双低油菜之乡”。

邱占祥:让和政化石“活起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和政地区不断传出发现“龙骨”的信息。这些重大发现,引起了远在北京的邱占祥的关注和兴趣。

邱占祥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和政,组织开展和政盆地的野外考察,并不断有相关研究的论文发表。1999年,邱占祥得知和政县当地居民赵永昌家中收藏了500余件哺乳动物化石,便立刻投入到化石鉴定和产地确认工作中。打听清楚化石的详细产地位置,难度很大。然而,在这个问题上,邱占祥不容许丝毫马虎,化石层位不同代表着时代的不同。

功夫不负有心人,邱占祥向政府提交了赞成征集该批藏品的意见。2003年,在邱占祥的主持下,和政县以上述藏品为基础,建立了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数十年的野外地质考察生涯使邱占祥对地层,尤其是沉积地层的构造和成因如数家珍。什么岩性表明当时是湖泊沉积,什么岩性表明当时是河流搬运,砂层的倾斜程度和颗粒大小指示当时河流的流向和动力……邱占祥一边观察,一边向随行的年轻人讲解所看到的岩性及观察要领,如同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原本荒凉的山地变成了大课堂。

和政出土的古动物化石,其数量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是人类社会一笔不可替代、不可复制、无法再生的宝贵遗产。和政化石被誉为古动物学界的“东方瑰宝”“高原史书”,掀起了青藏高原隆升变迁的神秘面纱,打开了人类窥视黄河古老文明的窗口。

2000年,邱占祥在距今1000万年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中,发现了大量的麝牛类早期的祖先类型。这种化石只在和政地区被发现,这说明和政是今天北美麝牛最原始的家。由于这类化石的个体大小和体态接近现生羊,就以发现地“和政”被命名为“和政羊”。

据了解,博物馆迄今已馆藏3万多件化石标本,分属3纲8目150多个属种,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化石产地、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铲齿象头骨个体发育系列、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纪披毛犀、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埃氏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其中,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化石因为重大的学术意义,而成为当地博物馆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走进博物馆,看着展厅的一组组化石和还原的化石骨骸,时间仿佛是凝固的,但其蕴涵的生命力量却是流动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游客前来和政探索,博物馆的年接待量达到60万人,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旅游资源。

“科研是没有止境的。邱院士一来博物馆,都是扎进库房,研究库藏化石和指导化石修复工作;邱院士的学生为我们普及最新的科研知识,以便于我们更准确地进行讲解。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是我们每个人值得去学习的,作为讲解员,也希望能通过这份工作向更多的人介绍、宣传家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政县古动物化石的魅力与神奇。”和政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讲解员王芬芬说道。

傅廷栋:让油菜产业“动起来”

每年六月至七月,是和政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此时,走进和政,就仿佛走进了一片广袤的金黄色海洋,万顷油菜花竞相绽放,无论是在公路上行驶,还是徜徉在乡村,田畴之间的油菜花,无边无际,就像铺在大地上的绒毯,在绿树红花、青山碧草的映衬下显得五彩斑斓、风景如画。

而此时,有一个人不论刮风下雨,总会出现在田间地头,戴着草帽、穿着雨靴,熟悉的人亲切地称他为“雨靴院士”。他就是我国油菜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

如此“重量级”的一位科学家,为什么会来到和政县?他与和政有着怎样的情缘?

原来,在和政县三合镇石虎家村有一处小院落,是华中农业大学油菜西北研究基地。1999年至今的20多年里,傅廷栋几乎每年都要来这里开展双低杂交油菜的夏季繁育研究工作。

对于科学家来说,时间比生命更重要。1999年前,傅廷栋的双低杂交油菜繁育研究多在湖北武汉进行。每年10月下种,来年5月收获,一年一季,耗时很长。

“如果能找一个夏季繁育的油菜研究基地,每年5、6月间播种,9月底收获,10月份又能回到湖北进行冬播,一年两季,那该多好啊!”傅廷栋想到了甘肃。

1997年左右,他委托了一位甘肃籍的同学,帮忙寻找这样一块理想之地。

“海拔2000米左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当这位同学将傅廷栋带到和政县时,他一眼就看上了这块地方,开启了长达20多年的油菜“情缘”。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在三合镇石虎家村开辟了50亩油菜试验基地。

“原来和政农民种植的油菜品种都是双高品种——高芥酸、高硫苷,品质是很差的。1999年我们在和政建立油菜种植基地后,就开始推广双低油菜品种,低芥酸、低硫苷。品质好了,产量一下子提高了,种植面积也增加了很多,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傅廷栋说。

在和政,傅廷栋和他的团队先后引进了数十个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杂交油菜组合,经过数年的观察筛选,选育出了适合高寒阴湿及二阴地区种植的双低杂交油菜“华协1号”,2001年,该品种通过了全国品种审定,并被农业部推荐为重点推广的优质油菜品种。此后,又育成“华油杂61号”“华油杂63号”等适应西北种植的油菜杂交品种。

近几年,傅廷栋和他的团队研究出了高油酸油菜,油的品质进一步趋于合理,接近橄榄油的品质。

“和政县的油菜从最初的亩产90公斤突破到现在的200公斤,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5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6万亩。这些喜人的成就,离不开傅廷栋院士。”和政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效明如是说。

近水楼台先得月。和政县的一些农业企业紧紧依托华中农业大学的这块科研基地,采用“制种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双低杂交油菜产业,收益颇丰。

和政县,这个化石资源丰富、油菜产业迸发的小县城正在强势崛起!(记者 陈礼娟 郭慧霞 董平)

编辑:胡妮娜 校对:马婷

责编:马志涛 审核:范海东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