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生前善举是妈祖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妈祖一词原为闽地对年长女性的尊称。“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妈祖,原名林默娘,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殁于宋雍熙四年(987年),系莆田湄洲人士,自幼聪颖灵悟,后、年稍长便能识天文,董医理,平素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深得乡亲们的爱戴与尊敬,她去世后,大家感其恩,念其情,就在湄洲岛建庙供奉。
有一位学者讲:“早期人们信仰妈祖,主要是为了祈求海上平安”。一千多年前,航海技术尚不发达,福建沿海一带靠海为生的人们,只能靠祈求神灵的保佑来应付自然灾害,就把妈祖这位善良的民间女子尊奉为海之神,因而妈祖的信仰传播极快,随着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的开发,妈祖庙也随之建立,“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话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
澳门在葡萄牙语MACAU,就是粤语“妈阁”的音译。当大陆民众迁徙台湾时,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是他们遇到的首要障碍,许多移民随身奉持妈祖的神像或牌位祈求平安,在新的家园,人们虔诚地建祠供奉着妈祖,这充分说明妈祖渡台和宝岛开发是有着直接关联的。
就这样妈祖的信奉区域不断扩大,从湄洲到闽南,到整个福建,到中国南北沿海地带包括台湾,甚至南洋、琉球等海外地域也有妈祖的香火。可见对妈祖的崇敬是沿海民众的祈盼,也是妈祖生前的善举,这是妈祖精神形成的重要源头。
学者、思想家、政治家及官方的推崇是妈祖精神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妈祖是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其短暂的一生并没有留下什么文集著作,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却从一个凡人而成为神并传承到今天,除了妈祖本人的美德和善行,以及民众对其寄望和祈求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士大夫及官方的推崇、引导。
加之有不少的士大夫甚至帝王对妈祖加以赞许,如“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宋?黄公度)、“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宋?陈宓)、“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元?张涛)、“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即聆”(明?永乐帝)。
这些诗句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又说明历代的士大夫、文人甚至君主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宋以来妈祖曾经被历代朝廷多次赐封,其称呼为夫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达三十多种,成为一位至高无上的海上保护神,以致今天被人们誉为和平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