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一心为民的好书记 ——记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党支部书记武凤友
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充满希望的土地,一排排新建的楼房在蓝天下显得格外漂亮和醒目。这里就是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很难想象在农村会有如此规模的现代化小区,更不用说它是在贫困村土地上建设起来的。提起村党支部书记武凤友,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武书记真是我们的好当家人啊。”那么,是什么让一个贫困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武凤友是如何带领陆家村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的?
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党支部书记武凤友
建强组织谋发展
陆家村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典型贫困村,土地沙碱化严重,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结构单一,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陆家村有3个村民小组391户91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92户198人,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长期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百姓房屋陈旧、村屯道路难行,用村民的话说:“一旦下了雨,去隔壁串门儿都得开拖拉机。”2015年3月,陆家村原党支部书记因身体原因,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辞去了村党支部书记职务,一时让陆家村没了主心骨。乌兰花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开会反复研究和调查了解,决定让当时任村党组织副书记的武凤友担任陆家村党支部书记。武凤友是土生土长的陆家村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担和使命。面对陆家村脱贫攻坚工作的实际,他在内心暗自发誓:“一定要带领村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让陆家村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不辜负上级党组织的重托和村民的期望。”
上任伊始,面对村里的落后状况,武凤友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入手,把班子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把建强党组织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制度,通过开展承诺践诺、结对帮扶等活动,在全村营造了求发展、谋发展、支持发展的良好氛围。他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议事规则,遇重大事项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召开联席会议商议,认真听取党员和群众的声音、征求采纳好的意见和建议,从来不搞一言堂。在抓村“两委”班子建设的同时,他着力建强党员队伍,积极从返乡创业人员、农村致富能手等人群中培养发展党员,不断为村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切实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武凤友的带领下,2018年,陆家村分别被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宣传部评为“农村党建五星级党组织”“新时代传习所示范点”;2019年,陆家村党支部被白城市委、市政府荣记党建工作集体三等功;2019年,武凤友被授予“白城市特等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敢为人先闯新路
在困境面前,守业者会望而却步,而创业者会开拓前行,从荆棘中踏出一条希望之路,武凤友就属于后者。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总是想的很远、很超前。
怎样带领村民走好脱贫致富路,武凤友一直在脑海中思考着。为了更深入、更详细、更全面地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所盼,他对全村391户村民逐一进行走访,到家中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心贴心交谈,真正吃透了村情民意,摸清了发展方向,在中央和省委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他大胆果断地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并探索用改革的办法解决脱困问题的新路。有的村民不同意搬迁,武凤友就跟他们讲道理、算细账,带着他们去先进地区亲身体验住楼房的好处,使大家开阔了眼界、转变了思想。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终于见到成效,真正实现了以“生态经济景观”理念为指引,打造了“宜居、生态、文化”多功能居住小区,实现了从居住区向功能区的转变。村民从搬迁之前要去镇里或县里洗澡,变成在家里用热水器洗澡;从燃烧砍伐树枝取暖,变成统一集中供热取暖;从燃烧秸秆做饭,变成用电或天然气做饭,告别了“烟熏火燎”做饭的日子;从自家水井打水,变成统一安装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保障了饮水安全。漫步在陆家村的小区里,眼前呈现出一幅美丽恬静的文明的乡村画卷:宽阔平坦的道路人来人往,绿意盎然的田野生机无限,干净整洁的广场,健身锻炼、休闲漫步的村民笑语盈盈,一派和谐、友善的景象。而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300多个日夜里,武凤友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一头黑发变成了满头白发,3次打着点滴参加会议,嗓子整整哑了两个多月。看着陆家村的变化,听武凤友讲述着扶迁路、富强街这些承载着小村发展变迁和期冀梦想的街路名字,心中油然升腾起深深的钦佩和赞许!
武凤友(右一)在大棚指导村民栽植锦绣海棠树技术,并讲解锦绣海棠(俗称鸡心果)的发展前景
探索富民新模式
村民住上楼房,有效地解决了住房难、饮水难、出行难等问题,但如何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成为武凤友亟需破解的难题。在白城市农委下派的原驻村第一书记徐宝山的启发和引导下,武凤友与村“两委”一班人研究确定了“实施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民变身股民”的发展思路。
2017年初,陆家村实施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整村土地入股陆家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47.8公顷耕地出租给6个家庭农场,实现连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至此,陆家村成为全市第一个完成集体土地股份化改造村,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110万元,其中63.87万元用于入股二轮承包土地保底分红。易地扶贫搬迁后宅基地结余建设用地指标103公顷,全部改造为高标准水田,开发种植有机水稻。2018年,以每年62.83万元(每公顷6100元)的价格对外发包租期10年。土地流转后,剩余劳动力就地务工300人、外出务工80人,务工收入户均超过2.8万元。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4项叠加,人均纯收入突破1.7万元。2019年,陆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74.3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仅使陆家村实现了脱贫摘帽,也为吉林西部类似的资源型村、负债村、贫困村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持续发展惠民生
“陆家模式”的成功,并没有使武凤友放慢前行的脚步。为了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武凤友因村制宜,因势利导,计划实施脱贫攻坚成果与衔接乡村振兴战略项目试点工作。利用在陆家村预留的4万平方米建设性用地,新建1000平方米乡村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主要用于休闲住宿、会议接待、农耕文化展示、扶贫车间孵化基地等,同时配套水、电、暖、气设施;建设3000平方米停车场,主要用于乡村游、贸易运输车辆的规范停放。生产基础设施方面,增建1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及井、电配套设施,用于补充瓜果蔬菜采摘园、花卉观光园等;建设传统豆腐坊、煎饼坊各一处。通过服务设施、生产设施的补充建设,逐步形成“能生产、可游览、能居住、可观光”、集“自然、生产、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的陆家田园综合体。
武凤友临危受命,在困境中迎难而上,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希望,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创造了喜人的业绩和成就。在陆家村村民心中,武凤友是个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实事、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好带头人。在上级领导眼里,他是一个敢于担当、默默奉献的好干部。如今,他在带领村民共享富庶、和谐、幸福的同时,仍然奔忙在求新、求强、求发展的路上。因为在他的胸膛里,始终跳动着一颗不甘平庸、不断进取的心。
来源 | 白城日报
编辑| 雷雪 责编| 李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