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上海今年最大体量旧改项目生效后,他们的故事

2020-11-11新闻15

午饭时分,在虹口区恭安坊狭小的弄堂里,搬家公司的平板拖车声此起彼伏,不见袅袅炊烟,没有扑鼻的饭菜香……一名来自河南的安保员小蔡在弄堂里巡视打量,为进出人员测温登记。

图说:当主持人宣布签约比例后,开心的居民们站在屏幕前庆祝 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下同)

恭安坊所属的东余杭路(一期)是上海今年最大体量的旧改项目,由虹口区110、111、112、113、114、115六个地块“打包”组成,涉及居民5888证6322户。近日,这个大规模旧改基地迎来了最关键的一场大胜仗——以98.69%高签约率生效。6000余户居民将陆续搬离蜗居几十年的逼仄老房,迎来新生活。他们中的许多人,从青丝等到了白发,从自己结婚等到了儿女成婚,如今终于盼来了旧改的阳光。

大喜事,我们不能落后

时钟拨回到10月17日清晨,当天是东余杭路(一期)旧改基地签订货币补偿协议的第一天。身着老式军绿色公安服的季荣坤坐在轮椅上,被老伴推进征收办公室。“啊,老季,今天穿得这么隆重啊!”“哇,胸前还挂着军功章!”……居民们随即围了上来。

图说:季荣坤和老伴杨建民第一个完成货币签约

80岁高龄的季荣坤被夸得面颊泛红:“这可能是我经历的最后一件大事,不能落后!我翻出压在箱底20多年的工作服,争取第一个签约,扎好人生最后一次台型!”

年轻时,季荣坤和老伴杨建民在外地工作,直到1997年回沪,在舟山路850弄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石库门前客堂内落脚,房门正对着共用厨房间,每天要吸五、六个小时油烟,上厕所就靠一只马桶解决。

1999年,看到周边有二手房出售,老房子也没有动拆迁的消息,老夫妻俩用省吃俭用下的钱凑上亲朋好友处借的23万元,买下了一套两室户。相比过去低矮的石库门老屋,生活条件有了大幅改善,特别是有了独立厨卫。

“真的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等来了旧改,又享了一次共产党的福!”季荣坤乐呵呵地说道,今年2月4日,当小区居委书记吴有康上门告知周边地块都被列入旧改范围时,他有些怀疑自己的耳朵。更让他惊讶的是,旧改推进的速度之快,没过多久一轮意愿征询便正式启动了。

“我和老伴都是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愿意带头签字,第一批搬家。”季荣坤拍着胸脯说道。

了心愿,我要照顾妹妹们

告别北外滩,季荣坤和杨建民商量后,决定将新家安在宝山区上大路上。这是因为季荣坤一直有个心愿未了,而这个心愿起源离家多年对妹妹们没有好好照顾的亏欠感。

原来,季荣坤在家里排行老大,有五个妹妹,两个妹妹因为工作落户在江苏省,其他三个妹妹都住在上大路附近。“父母过世后,作为长兄的我,非常关心几个妹妹的生活。”季荣坤说,由于走路一天不如一天利索,大家相互看望的频次逐年递减。如今,最大的妹妹74岁,最小的妹妹也有65岁了,就盼着哥哥、嫂子能住在附近。

最让季荣坤、杨建民牵挂的是小妹妹。因为24岁的儿子患病离世,季荣坤的小妹妹精神受到沉重打击,不愿意走出家门,常常是坐在儿子房内发呆,或是默默流泪。季荣坤出门需要轮椅,十分不便,平日里只能让老伴多去探望。

看着一蹶不振的小妹妹,杨建民也疼在心里,隔三岔五经常做一些拿手的红烧肉、毛豆肉丝,装在保温罐内去探望。“中午做好小菜出门,乘528路公交车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将小菜放入冰箱,和妹妹说十来分钟话,就要着急往回赶。”杨建民回忆道,到家时,天也快黑了,又要忙着给老伴做晚饭。

今年6月底,季荣坤、杨建民委托女儿,在上大路附近看了十多套二手房。“我有轮椅,搬上楼不方便,首选一楼的房子,最好能有个小院子。”季荣坤关照女儿,院子可以小一点,将来养几盆花草、放一张躺椅就好。

没多久,杨建民和女儿便看中了一套一楼的房子,和中介公司签订《居间协议》。“这套新房就在小妹妹家小区的隔壁,穿过一条马路就能到了。”杨建民笑道,以后,她可以经常推着老伴去小妹妹家话家常,还能请小妹妹来家里孵太阳。

搬新家,凌晨五点起床

11月6日凌晨五时许,窗外的天空微微泛白,杨建民用一支胳膊撑着地板,侧着身体,慢慢地从地铺上爬了起来。为了赶在第一批搬家,家里的东西早已收拾装箱,连床也拆了。因为腿脚不好,11月5日下午,季荣坤被两个女儿送去宝山区锦秋路上的出租房内。

图说:家具和行李都搬到了楼下,杨建民扶着缝纫机看工人固定

“今天是集中搬家第一天,因为预约居民多,三天前我们便收到搬家公司的电话,商量提前半小时上门。”说话间,杨建民已经叠好床褥,拉开房门,叫醒隔壁房间的两个女儿起床,帮忙将最后一些零散的日常物品打包装箱。

十多分钟后,搬场公司的工作人员就迅速地将几箱子物品都装上了车。杨建民在女儿的搀扶下,向记者挥了挥手,回头再望了一眼老宅。

【第一批选房者】“终于可以讨娘子喽”

对于选择安置房源地居民来说,10月23日是万众期待的日子,这是选房第一天。清晨六时许,虹口区保定路358号的旧改基地一号门入口处,已经有近百名市民汇聚于此。

图说:工作人员报出每一位居民抽到的选房号码

“是她,是她,昨天抽中了一号!”“你的运气真好啊,抽到了第一号选房号,恭喜恭喜!”“我们都是第一批选房,运道都老好呀!”……居民们一碰头,相互恭喜祝贺。

人群里,一名穿着黑西装、白衬衫、戴着眼镜的小伙子突然举起手中粉红色的选房单,亲吻了一口,兴奋地喊道:“终于可以讨娘子喽!”一旁,两鬓斑白的母亲鲁美云听到儿子的心声,眼睛笑成了月牙儿。

做功课,为100多套房源排序

10月20日,是居民领取抽房序号的日子。鲁美云上午要上班,请不了假,只能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去旧改基地。“你现在来正好,不用排队,随到随领。”在领号办公室,工作人员热情地把号码递给她。

此时,一名经过的居民瞄了一眼她手中的号,惊讶地说:“已经1537号了,号码这么大了?”听到这句话,本就不淡定的鲁美云脸上拂过一丝愁云,这么大的号码,还能抽到好房号吗?

拿到顺序号后,鲁美云走进征收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咨询:“顺序号很大,是不是就很难抽到前面的选房号?还有机会选大热门的彩虹湾安置房吗?”

征收工作人员张秀芳一边拉着鲁美云坐下说话,一边拿出自己的工作记事本,安慰道:“旧改基地有1900多户居民选房,安置房源基本充足的,不用担心。如果想选择彩虹湾的房子,记得回家做好‘功课’:最爱哪个楼号、楼层的房子,排个次序,选房时根据剩余房源和喜好次序进行挑选。”

当天下午,鲁美云就和老伴前往彩虹湾实地察看,远离小区主干道的居民楼相对安静些,靠近中央绿地的房屋视野更开拓、无遮挡……经过排摸,鲁美云对小区内居民楼进行排序:19号楼、29号楼,30号楼、26号楼、24号楼……小区的居民楼多为高层住宅楼,鲁美云听取儿子“住在高层住宅,视野更开阔”的意见,优先选择22层的房源、依次再选21层、20层……晚上,全家人商量了三个多小时,对自己满意的100多套房源一一排了序。

“旧改的阳光照进我们家,解决了阿拉超超无婚房的难题。”提起35岁的儿子,鲁美云有些心疼:“儿子很懂事的,一直不提谈恋爱、结婚的事。我经常提醒儿子,你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不能耽误自己的人生大事。然而,儿子从不接茬,总说自己工作太忙,等等再说。”

平常心,抽中了第13号选房号

10月22日一早,居民们根据抽房号的次序坐在广场上,等着从箱子里摸出选房号。1号居民,抽中了1799号选房号……每一位居民抽到选房号后,工作人员就会对着广播大声唱票。前50号的居民大多抽中了大号码,坐在台下的鲁美云有些忐忑不安,自我安慰道:“自己能抽中88号吗?188号也行,288号、388号也非常吉利……”

当第600多号居民抽出第一号选房号时,鲁美云忍不住鼓掌、欢呼:“看到别人抽到好号码,我们坐在台下的人也非常开心,真心为邻居们高兴。”鲁美云笑道,说话间,188号被一名居民抽中,鲁美云自我安慰道:“还有488、588、688……能抽中前1000号都非常幸运的。”

终于轮到自己上台抽号了,鲁美云看着台下大部分座椅已空出来了,心想着“随缘吧”,将右手伸进大红色的票箱内,用大拇指和食指取票,结果两只手指连续捏了三次,均没有捏到一张票。恰好此时,小手指无意间碰到了一张票的一角,鲁美云大拇指和食指向后移动了2厘米,顺势拿起了那张票,交给唱票的工作人员。“这张是13号!13号!……”鲁美云非常意外,自己居然抽中了第13号选房号,下意识拿出自己的手机,要将这一喜讯第一时间告诉儿子。“儿子,多亏你一大早给老妈暖手!我抽中了第13号!”

“老妈,太感谢你了,我终于有房子讨娘子了!”听到电话那头儿子的惊呼声,鲁美云激动地流出眼泪,这么多年来,她第一次听儿子说出结婚的想法。

选新房,如愿签约“第一志愿”

10月23日大清早,选房第一天,儿子超超特意请了假,穿着白色衬衫、黑色西装陪着鲁美云赶到保定路358号。此时,这里已经排着近百名居民。“你是几号啊?恭喜啊!”“运道好,心想事成!”“我们家家都有喜事啊!”……队伍里的人们相互热情地打着招呼。

图说:居民选房第一天。再一次核对清楚,几栋几楼几室,一点差错都不能有。

因为选房号靠前,鲁美云和儿子商量后,又从100多套看中的房源中,挑选出最满意的5套。“毕竟前面排着十多位居民,我们需要将‘第一志愿’房源再扩容扩容。”

听着工作人员报出自己的选房号,鲁美云紧紧地跟着征收人员张秀芳走进选房区,在“彩虹湾房源”展板前停下来,指着中间一套房源说:“我们选择这一套!19号楼、22层!”

看着工作人员用大红色的胶带贴去这套房源,鲁美云乐呵呵呵地笑了起来:“这是第一志愿的第一套房,是全家人最喜爱的位置、楼层、面积!”

【第一批搬家者】“这次我真的退休了”

挑中满意的房屋,弄堂里居民纷纷打包、装箱,准备搬家。

东余杭路1021弄的深巷子里,“何晨杂货店”随着何云富的搬迁,终于歇业了。11月6日是营业的最后一天,记者在店里见到了正喝着茶看着中文国际台的何云富,“这是我第二次退休,这次是真的退休了。”他边说着,边跟门口路过的老邻居打起了招呼。

舍不得,邻里更似亲人

弄堂里从有人家搬家起,邻居们碰头的问候语就变成了“侬撒辰光搬”。营业的最后一天,即便不买东西,仍不时有邻居探头进店闲扯,询问搬家时间。另一头的何云富总是淡淡一句:“明朝一早。”

杂货店里的东西早已卖得七七八八,柜台里只剩一些香烟、啤酒和棒棒糖。“啤酒已经被老客人订掉了,剩下几包水果棒棒糖将打包、分发给搬家工人,喜庆喜庆。香烟如果卖不掉,就孝敬我自己了。”何云富说,得知自己要清仓,老邻居们前些日子纷纷来光顾,并按原价买这买那。

店里的陈设,除了小冰箱、微波炉、电磁炉要带走,其他的不是当人情送了,就是不要了。“都用了很多年了,和我一样算老古董了。”何云富拎起了一只沾满灰尘的玻璃糖罐,“这种六只一组的糖果罐子,斜放在架子上的,外面很少能找到了。小时候,我们拿到零花钱就会去买这种装在罐子里的糖,1分钱5粒弹子糖。”

如同儿时记忆里弹子糖的味道,邻居们互帮互助的感情也让他回味无穷。“搬到新公房后,这里老邻居的感情最让人怀念了。”何云富说,2018年老伴过世后,他常常大半天都待在店里,三餐就简单弄弄,一位喜欢烧菜的老邻居阿三得知后,每天都来给他送饭,没收过一分钱。

“有时候临时有事要离开店,邻居一喊,就会来帮忙。”正说着,何云富接到了一个来电,隔壁已经搬走的小建华要去旧改基地交水费的回执单,让他也准备好,待会儿来店里顺便帮他一块交掉。“我们这里的邻里关系好,大家都知根知底,谁有困难大家都会帮,比亲人还要亲。”何云富说。

挥挥手,我要去白相了

杂货店斜对面的房子,就是何云富和妻子结婚后居住了45年的家,15平方米的三室,最多时住过五口人,丈人老头、丈母娘和他一家三口。年轻时何云富跑运输,参加过“小三线”建设,后来又回到上海继续做货运司机,直到1990年退休。

家里的三间房都在二楼,因此和其他旧式里弄一样,意味着回趟家就要爬又陡又狭小的木楼梯,这种楼梯年轻人走急了都会摔,更何况老人家要爬上爬下。于是,盘下家对面的店面,原是方便腿脚不便的丈人,搭个床睡觉用的。后来,丈人过世,何云富想着店面租金不贵,自己又退休了,不如开个烟纸店,多少能解解厌气、贴补日常开支。

2000年,小店开张了,不仅方便邻里,谁家在弄堂走廊里烧菜,发现油盐酱醋罐子空了,连锅子都不用从灶上端下来,差遣家里人跑几步路来买。偶尔忘记带钱了,先赊再拿都可以,因为都是每天打照面的熟人。

在老邻居眼中,街头巷尾的便利店、快捷的网购,都无法完全替代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烟纸店,这里不仅可以买东西,没事还能坐坐“嘎三胡”。“消磨了时光,但内心丰富了起来。”何云富说。

图说:“何晨杂货店”内因为正在清货和收拾东西,显得有些杂乱。何云富说,这是自己第二次退休

如今,店要歇业了,何云富也迎来了人生第二次退休,他即将搬到杨浦区的过渡房,最后再搬到虹口区彩虹湾的新公寓,那里离儿子家近。问及对未来的打算,他挥挥手,“之后你找不到我了!我打算出去白相,这个月26日先和老邻居去朱家角三天,出去只玩一天没啥意思。”

原来,何云富非常喜欢旅游,和朋友出去十次,九次是他组的团。“我已经去过十多个国家了,但还是觉得我们国家最好,尤其是治安好。”说着,他从箱子里掏出了一顶从法国带回来的礼帽,这是过世的老伴之前和他去旅游时挑选的,“当时觉得好看就买了,回来没戴过几次,准备打包带到新家去”。

见礼帽上有些霉点,何云富从家里拿了晾衣架,趁着好天气再晒晒。一位已经搬走又回来和老邻居吃团圆饭的男士经过,两人又寒暄了几句,分别时说道“以后找时间还要再聚聚”。

新民晚报记者 杨玉红 裘颖琼

#安置房#退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