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街坊们熟悉的菜市场,正在消失

2020-11-11新闻16

移动支付、大数据、

人工智能、云计算……

科技的快速迭代让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迁,

它不仅发生在智慧城市、出行、通讯等领域,

即使是被认为最传统的消费领域,

比如买菜,

其行为方式也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

而今年疫情的发生又让变化进一步加速。

广州市肉菜市场协会最近向媒体透露,广州共有菜市场620余家,每年会有5家左右的菜市场消失;另一方面,则是电商超市和社区商超的异军突起,菜市场这个过去市民几乎每天都要逛的地方,不经意间发生着角色变换。

它是广州的一间普通菜市场,

在这里,

曾经每天都上演着

吆喝、讨价还价和谋生的生活交响曲;

与此同时,

它又是一座不普通的菜市场。

2018年,

在建筑师何志森和学生们的尝试之下,

农林菜市场得以成为一个

拥有“理想菜市场”模样的美学样本。

近日,

东山口农林综合菜市场被拆除了。

不仅仅是农林下路菜市场,

其他一些广州菜市场也正

或多或少地悄然发生着变迁转型。

菜市场日渐成为老年人的社交场所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如今在许多人眼中,

诺大的菜市场开始显得“老派”。

但不可否认的是,

相比于其他渠道,

线下菜市场却始终有着不一样的温暖,

那份烟火气仍是其他渠道难以比拟的。

在采访恒丰菜市场后,记者在一家潮汕牛丸店门口休息,在与老板攀谈半小时后,老板说:“在大城市中,商场和超市固然需要,但这里更多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需要的不仅是高大上,还有便宜、方便和人情味。”

在农林菜市场买菜的江西人登叔对于菜市场更是有着深厚的情结。今年50多岁、在广州已经落地生根的他,如今就盼着早日攒够退休费,“我在农林菜市场卖了三十年的菜,想不到菜场还是拆了。”

对于菜市场的拆迁,登叔觉得有些可惜:“菜市场其实不止是菜市场,它对于老年人来说就是一个交流的场所。老年人不像年轻人一样每天通过网络聊天。对于我而言,卖菜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生计,另一方面也是交朋友,在这里我的熟客太多了。”

龚婆婆就是他的一位老朋友、住在农林菜市场后面的一栋小区里的龚婆婆是广州本地人,尽管平时不需要卖菜,但她却总是喜欢跑到菜市场门口坐着和摊主们聊天。

她说:“在菜市场卖菜的,都是以外地人居多,但由于生意需要,大家都能说得一口流利的粤语。我去买菜会感到特别亲切。”

如今摊贩们转移到她家小区门口了,她就索性又坐在小区门口的台阶上,和相熟的摊贩们唠嗑,时不时还会帮忙吆喝几句:“买点牛肉啊,新鲜的”。

变迁的广州菜市场,市民买菜习惯悄然中在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们的消费方式不断变化,

突如其来的疫情

也加速了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

年初的疫情让越来越多人

尽可能待在家中,

养成了线上买菜

或在社区商超就近买菜的消费习惯。

海珠区聚德西路大塘路口的恒丰菜市场一共有几十户档主。走进市场,记者发现四五个贴有“旺铺转租”的摊位。

梅姐是原摊主的表姐,她和另一位堂弟一同在恒丰菜市场内卖猪肉。“卖肉还是比卖菜好一点,我家就住在聚德小区附近,如今小区内开了生鲜商超,卖水果也卖菜,我们的生意相比以前是差了,所幸周边的小区和学校还有一些固定的客源能维持生意。”梅姐告诉记者。

而在大学城的贝岗菜市场,菜市场的小贩秦姨告诉记者,今年的生意明显下滑了,“最主要是受疫情影响,我们这里大学城的学生上半年都没有返校上课,老师也没回来,原本贝岗村里的很多租客也退租了,客源减少是一个大问题,而村民们因为疫情也开始选择网购生鲜。”

聚德恒丰菜市场

销售渠道的变化是一方面,

人们的饮食习惯似乎也发生着变化。

一家食品公司的老总告诉记者:“在便捷食品方面销售异常火爆。我们做的是冷冻汤面、烤牛肉卷等食品,这些食品在线下、线上渠道都有爆炸式的增长,销量翻了将近5倍;而到了本土疫情基本控制住之后,这个销售数据也没掉下来。我们也在反思,这次疫情对中国民众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在家里面也可以吃到很好的东西。”

菜市场的转型:用更好的环境吸引顾客

据了解,

如今不少菜市场正在积极探索转型,

力图用更好的环境吸引顾客。

位于珠江新城的猎德新街市,就曾进行多次改造升级,目前已成为广州改造标准最高的肉菜市场和样板市场:商场内设置有电梯,一共两层楼,其中一楼为肉类生鲜,负一楼为菜类市场,市场内还设置有线上电商平台,摊贩可自行选择入驻。

但据市场内摊贩介绍,线上平台上的客源依旧占少数,而线下采购的客源则主要以当地的居民以及在附近工作的白领为主。

猎德新街市如今分为两层

记者采访时发现,尽管依傍住宅区、写字楼,能让猎德新街市保持一定的客流量,但由于铺租压力,加上其他电商平台的冲击,近一年这里的生意也冷清了不少。

“像我们家平时只有在买一些比较急用的东西时才会去猎德新街市。”居住在猎德村复建房的女孩梁嘉欣告诉记者,居住在猎德村的不少退休老人家,喜欢坐车去其他相对便宜的菜市场买菜,而她自己还是会喜欢在线上平台买菜。

在猎德新街市内,大部分摊贩是外地人,谭伯是为数不多在市场内卖生鲜的猎德村本地村民。“现在留在这里的都是‘老骨头’啦。”谭伯开玩笑说,“我们这里有100多个档口,现在空着的档口就有十几个,有些人亏本后就走了。”

也有一些菜市场选择了退出。原本位于农讲所地铁站附近的德政中街肉菜市场,2013年由于业主方收回地块而被拆除。记者发现,目前附近还保留有荣华肉菜市场和永胜肉菜综合市场,距离此前的德政中市场约一公里的距离。

而当地的部分市民习惯搭乘地铁前往沙园菜市场购买蔬菜生鲜商品,林婆婆今年70岁,她告诉记者:“我们喜欢去沙园,那边的选择多、价格便宜,加上地铁票免费,坐地铁去那边比走路几十分钟到周边菜市场还方便一些。”

对于在菜市场卖菜,摊贩们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就像恒丰菜市场的摊主梅姐说的:“卖菜不可能卖一辈子的。等我们老了,孩子长大了,我们就自然不干了呗。”

火热的社区生鲜,今年迎来发展黄金期

如今,广州几乎所有的小区周边都配套有社区生鲜小超市。和传统菜市场相比,这些生鲜小超市离家更近,环境更干净,肉菜来源可追溯,质量也相对更有保障,更加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原本离我们这里最近的菜市场在贝岗村,距离1公里,走路过去要20分钟,现在能在家门口买菜,感觉方便多了。”居民黄叔告诉记者,几个月前,小区里还开了另外一个公司做的无人售货社区生鲜小超市,只要扫码就可以打开冷柜买菜,如今又增加了一家生鲜超市,他再也不用为买菜犯愁。

记者调查发现,今年疫情发生后,这些社区生鲜小超市的营业额和门店数量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钱大妈、肉联邦、番薯藤、温鲜生……各类社区生鲜品牌琳琅满目,在广州的一些大型社区内,生鲜超市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不少经营者背后都有资本的支撑,他们同时也有恢弘的愿景,一家社区生鲜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会布局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进入国际市场。”

专家:菜市场需要转型,找到差异化优势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刘诗濛教授称,如今菜市场这一传统行业的发展障碍,除了网络平台冲击和人们生活购物习惯变化之外,还包括菜市场自身经营的存在问题。

如果菜市场想要生存下去,转型必不可少,而其转型方向也应像大型超市一样,一方面会与网络购买平台协同,担起一部分存储功能;同时也需要保留并放大菜市场原本的城市文化、社交场所、休闲等差异化功能。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武文杰教授认为,菜市场的升级改造非常有必要。“一方面要发挥比较优势,例如在便利性方面,布局上要紧邻居住区,并且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送菜上门的服务等。另一方面要尽量弥补传统菜市场的短板,实行规范化管理,优化购物环境,丰富商品种类,打造新型菜市场。此外吸引年轻群体加入也是必要的,因为年轻人可以将更多现代的元素引入传统行业,激发传统行业的创新活力。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程依伦、武威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程依伦、武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广州日报

#新冠肺炎_社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