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荆楚地理|县令建豪宅惊动朝廷,现成“湖北第一宅”,全屋64间房住百人绰绰有余

2020-11-11新闻12

楚天都市报记者刘冬莉 通讯员孔帆升

比起湖北通山县一位七品官员的豪宅,现在的四居室五居室难免太相形见绌了!

王明璠府第,64间连体房——湖北省现存单体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民宅,享有“湖北第一宅”之称。

楚天都市报记者慕名探访。锈蚀的铁锁,锁住岁月的尘埃;飞逝的时光,斑驳了亮丽的墙面。

阳光透过天井洒落在地,我们跨过石槛,穿过木门、厢阁、廊道,抚摸雕窗、青砖、灰墙……无论是祠堂里雕花的窗棂,还是厅堂上大跃进时期留下的痕迹,历经百年的大夫第,正以另一种形式述说着往事。

玉带河边的大夫第

11月初,天气晴好。从咸宁往通山方向行驶,过了界水岭,沿106国道前驱行驶几公里,只见一大片黑瓦白墙飞檐走角的古村群落,一条玉带河清澈见底,绕村而流。这就是吴田村畈上王湾。

猫拱式的山墙、如跃如飞的脊饰、灰黑斑驳的老墙……走在幽静的村间小路,远远便能感受到王明璠府第散发出的历史韵味。

雨雪冲刷,风化磨蚀,岁月并没有给它特殊款待,然而百年之后,马头墙依然屹立不倒,只有斑驳脱落的墙皮,昭示着自己经历的风霜。

据王家族谱记载,这座府第的主人王明璠在清咸丰年间中举,曾任江西武宁、瑞昌、上饶等地知县,为官27年。他任瑞昌知县时,曾筑造长堤防止水患,人们称为“王公堤”。任萍乡知县时,兴建了“福惠仓”以赈济灾民,“萍民歌颂,建生祠百余处”。同治年间,王明璠回乡建起这座豪宅大院。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两宫西巡”,71岁的王明璠跋涉数千里面奏皇上。朝廷褒其忠义,授予四品“朝议大夫”封号。

在挂有“大夫第”匾额的正大门,跨过高高的石槛,伴着从天井下落下来的阳光,我们进入这个古老而深沉的大宅。

房屋以宗祠为中轴线,两边严格对称布局,分列面阔五间、通深五进住宅,每进设天井、水井和厢房,各进设门留巷可连通,又各自是一个独立小院。不论从什么角度看,该府第的阔大、纵深、对称、规整都非常明显。屋内仅天井就有28个,主居室64间。中轴线是一条宽3米、长80余米的长巷。长巷尽头,就是王家祖祠,供奉先祖,雕梁画栋,装饰辉煌。祠前建有工艺精湛的木雕戏楼,是年节家人欢聚之地。

从外面看,大夫第有五进纵深

值得一提的是,占地1万平方米的王明璠府第虽然天井诸多,但排水系统十分完善,无论天下多大雨,院内总是不会有积水;也因为天井多,房内空气流通十分顺畅。直到现在,这些道法自然、依地势而建的生活设施系统,还在默默地为当地居民的生存生活提供服务。

修建时惊动了朝廷

王明璠府第还有一个雅致的称谓——芋园。据门口简介记载,大门口匾额上的“芋园”二字由王明璠亲笔撰题,寓意“大叶无华、根实茂盛”。事实也正如此:占地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芋园,虽有高墙、大砖、粗梁、大柱,宏大的规模令人惊叹,但除了戏楼、宗祠稍有装饰之外,再无雕刻。相传,王明璠第四个儿子嫌房子太简朴,曾在自己的房子里加了雕刻。王明璠将他叫到祠堂跪在祖宗牌位门前认错悔过,并撤去雕刻,恢复原貌。

祠堂门口精美的雕刻

然而,纵使简朴,偌大一户宅子修起来也不容易,据说光烧砖瓦便用了三年,还几次惊动朝廷。

第一次是因为其房子修好之后,朝廷派人来查他超规制、超面积建房子的事,十重屋的东面五重是王明璠父亲早前修建,剩下五重又分给底下五个儿子,这样算下来,房子并不算多。朝廷无话可说。不久朝廷又派人来,说是他家的山墙做成了龙的形状,犯了欺君罔上之罪,但王明璠不慌不忙带着巡视人员参观。其实这山墙只是远看起伏如龙形,实则是普通的猫拱背式山墙,这一说,这件事也算明了。第三次又来了不少人,还带了衙役前来,说是他占他人田地,仿皇城修护城河,王明璠依旧不卑不亢带人查看,水是从远处用暗渠引来供全村人共同使用的,且每寸土地都有地契,至于护城河更是无稽之谈,一看便明了。

从此,朝廷再也没人来查,过了好些年,反而还下了一道道圣旨,其父亲受诰命为朝议大夫,长子王宗濂为奉政大夫。三代大夫济济一堂,于是每座大门的门楣上都挂上“大夫第”匾额,以状家声。

据资料记载,王明璠的父亲王松坡在道光中期还是一个穷苦的农民,家里只有一间土砖房。村子里有人家请猪血酒(杀猪时请邻里喝点猪血汤,俗称猪血酒),嫌他穷都不请他。到道光晚期,王松坡改行做苎麻生意,得益于人缘好、刻苦耐劳,很快就富了起来,还在县城开了商号。咸丰年间,富裕后的王松坡在家乡建了东边五进的房屋。王松坡只有独子王明璠,人丁不旺。建五进大屋除了炫耀外,更有祈福儿孙满堂家族发达的期望。

俯瞰大夫第(刘曙松摄)

到了咸丰八年,王明璠中举后到江西当了县令,家庭才真正兴旺发达起来。王明璠先后娶了六个妻子,生了六个儿子、四个女儿,便在父亲老屋的西边续建了一座五进的屋子。可以明显看到,新旧两个屋子布局相同,但细节却有明显不同:新宅的柱础用的是花瓶式,比父亲的稍讲究点;厅堂的柱子用的是包镶柱,父亲用的是实木柱。

传承历史的足迹

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一个七品知县,何以能建起这一庞大建筑群?有传言说,当年王明璠用棺材偷藏银子,多次用船把银子从江西运回来。那么王明璠究竟是不是个贪官呢?

“目前的资料与口碑并未发现王明璠有贪赃的记录。”王明璠府第文物管理所所长曹庭高坦言。对于王明璠用棺材运银子一事,今年73岁的王能文老先生表示确有其事,并解释说:“那是皇上赏赐给他的,并非贪污来的。”据说,在萍乡时,王明璠将几年没征起来的田赋一次性征收起来,朝廷因此奖励他几万两白银。

祠堂内家具上的雕刻

至今,王家已繁衍至第8代,王能文是其第五代子孙。王明璠的孙子王学渊,曾任国民党107师上校军需处长,在抗日长沙大会战中阵亡,年仅39岁。

除了王明璠,王能文提起父亲王如江也十分自豪,“流传了300年的李自成殉难地,被他一个小学老师更正到了通山。”1955年,正在通山县杨芳小学任教的王如江给天津《历史教学》月刊杂志去信提出异议,并用大量材料论证李自成殉难在通山县九宫山,而不是通城县九宫山。一时间,史学界沸沸扬扬。郭沫若在《历史研究》1965年第6期中撰文郑重申明:“关于李自成殉难通山九宫山的考证确实有据,是可以信赖的。我为通城县李自成墓作的题词及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说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城九宫山,都是根据旧有的传说,应予以注销并改正。”从那以后,学校教科书以及《辞源》《辞海》等大型工具书也把李自成殉难之地记在通山九宫山。

王能文老人出生于这个大宅,并在这里度过了孩童时光,后因下乡、工作离开过很长一段时间。在他印象中,父亲经常跟他讲这座老宅的故事,村里人有喜事,也大多在这里办,十分热闹。

大夫第内部

解放后,许多“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民搬进了府第,最多时候住了近40户人家。近年来,为了全面保护“大夫第”,在当地政府的动员下,住户陆续搬出。如今,这个古老的院落渐渐沉寂,但天井中的一口口水井,窗棂门楣上的一幅幅雕花,让人可以想象当时人丁兴旺的场景。

2013年,王明璠府第的消防、维修保护工程得到国家的批准立项,其中维修保护工程得到国家批准实施。目前大夫第内部修缮工作已经完成。

一处院落,沉淀岁月的故事。从府第搬出后,王能文常回来看看,挨个房间检查屋顶有没有漏水、墙壁有没有损坏。抚摸着厚重的墙壁,徜徉在幽暗的院落,这位古稀老人总会沉浸在对往昔的追忆之中……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