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来自国民好物的老牌蓝牙耳机,好音质本该如此:aigo T10

2020-11-10新闻23

当AirPods Pro和索尼降噪豆狂风刮起时,很大部分人都对价格却望而止步,纷纷转向了国产真无线耳机。但国产耳机越来越多的厂商推出各种TWS蓝牙耳机,价格比、性价比、性能比、品牌比等等,接踵而来的结果就是消费者逐渐盲目,难以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耳机。

当然,在国产真无线耳机里面,能一层一层拨开阴霾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耳机时,通常有两种可能,一,买贵了不值价;二,买便宜了质量差。最近入手了一款aigo T10蓝牙耳机(以下简称:aigo T10),它算是变成第三种可能:价格适中,音质方面也兼顾得到。在我使用一段时间后,来谈谈对这款耳机,它到底哪里让我觉得惊喜的地方。

市面有很多无线蓝牙耳机,那么要如何选择一款真正适合自己需求的耳机呢?首先先分享一下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蓝牙耳机,从5点来做选购决定因素:

1.从价格

市面从百元到千元、万元的耳机都有,当然“一分钱一分货”的硬道理还是在的。如果资金到位,自然可以直接考虑千元级别的。如果是学生族或者通勤上班族用户,比较考虑性价比各方面均衡的,就是百元左右的。百元以内的平价蓝牙耳机在国内蓝牙耳机市场占有率还是很大的,可以提供的选择更多元化。

2.从连接性

目前很多的蓝牙耳机都是使用蓝牙5.0版本,因为蓝牙5.0风很好的稳定性,并且对于抗干扰和覆盖范围都很不错,另外还降低了功耗,提升续航能力,需要手机和耳机都同时支持。连接的稳定性也依赖于使用的蓝牙芯片,负责数据发送接收、转码解码的芯片,目前市面比较好的就是采用了高通、思远半导体、络达、恒玄等。

3.从TWS/TWS+

通常只要左右耳物理上完全分开没有线来连接,就可以叫TWS真无线耳机了。虽然没有线了,但它还是会分主耳和副耳。比如左耳是主耳,右耳是副耳,使用时,设备会就得先给左耳发送数据,左耳收到后再转发给右耳,这样右耳是没办法单独使用。而TWS+则是双主机模式,就是设备同时跟左右耳连接,这样不分主副耳机,都能直接单独使用。

4.从音质

支持的解码协议越多,当然越好,当然要与有线耳机比起来,音质方面真的还是差一丢丢,所以这里只谈无线蓝牙耳机。市面常见支持的就是SBC协议、AAC协议、aptX协议、LDAC协议。音质越好的音频码率越高文件越大,在传输过程中必然会有压缩损失,追求音质就得选择压缩损失小的方式。影响音质的,还有使用发声单元。就跟传统有线耳机一样,好的发声单元决定音色好坏。

5.从其他

在重量、降噪、续航、防水、佩戴牢固、充电接口、收纳盒续航等各方面,都是综合决定一款蓝牙耳机的好坏。无线蓝牙耳机自然最关注就是续航能力了,结合收纳电池盒≥20小时,才算刚刚合格的蓝牙耳机。防水性也很重要,IPX4是基本要保证的,IPX5更好。另外耳机重量和佩戴牢固也是需要关注的,如果耳机体积重量过大过重,佩戴舒适感就会很差,佩戴小跑也很可能在耳中掉出。

aigo T10的包装比较新潮,采用了简明的黑色底色,包装正面是这款蓝牙耳机的渲染图,没有太多的功能描述介绍。包装的侧边介绍了它使用的是支持aptX协议,还有使用了楼氏动铁单元。包装背面则是这款耳机的性能参数,介绍耳机可以续航听歌8小时,结合满电充电仓可以提供32小时续航时间。它使用了高通ACC蓝牙5.0芯片,楼氏动铁+8mm镀钛动圈双单元发声,支持3种EQ切换等。

打开包装就可以取出耳机和配件,全套:aigo T10耳机、充电仓盒、USB-C充电线、配套说明书、2套不同规格大小的替换硅胶耳帽。

充电仓盒和耳机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不仅仅充当收纳功能,还能提供额外充电,所以对于充电仓盒不能忽视!aigo T10的充电仓盒满电后可以给耳机提供将近24小时续航时间,再结合耳机自身8小时,一共可以使用32小时。按照每天使用4个小时来计算,基本上能使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这样可以减少经常频繁充电的麻烦。在生活中,也不用刻意去关注它是否电量还够吗,随手接上充电器,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给充电仓盒充电。

充电仓盒是哑光ABS材质,左上角地方印有EROS铭牌。充电仓盒整体可以很好的避免黏腻指纹,也会比亮面材质更耐抗划痕。正面设计设计有4个代表电量的LED指示灯,还有一个蓝牙配对按键。

在盒子底部是USB-C充电接口,现在很多的数码产品都使用了USB-C充电接口,所以随意拿一个手机充电器就可以给它充电了,非常方便。

充电仓盒的盖子闭合使用了磁吸附开关,单手开合,非常的顺手方便。相比一些使用铰链作为盖子闭合开关的蓝牙耳机耐用度会更好,不用再担心铰链损坏而导致盖子无法正常闭合了。合盖后也比较牢固,甩动也不会打开盒盖。

aigo T10的充电方式和很多无线耳机是一样采用触点式充电,不用刻意摆放耳机,只要放靠近充电仓盒的仓槽,耳机会自动磁吸上摆正位置充电,同时耳机自动吸附上后会自动断开和设备的连接,之前用过一些无线耳机设计是比较鸡肋的,就是充电的时候不会自动断连接,需要手动断开才行,不然一直保持充电+连接状态,直到充电仓盒耗电完。

耳机内侧可以看见3个金属触点,那个就是收纳时与充电仓盒接触充电使用的。这里不得不称赞一下aigo T10,外观上保持了自家设计风格,没有对AirPods外观模仿。

aigo T10当取下耳塞后,能发现耳机导管口上有防尘网设计,不用担心灰尘或者耳垢进入导管内部。

aigo T10的内部是使用了楼氏动铁+8mm镀钛动圈双单元发声,从这点就能发现它在音质上面会比普通单元的耳机有很大的提升!从层次感、解析度、延伸发散的控制等,再加上aptX协议编码的支持,能满足追求好音质的小伙伴。aigo T10采用的是触控操作,触控区域集中在耳机外侧:敲击两下右耳为播放/暂停或接听电话,敲击三下右耳是切换下一曲,敲击三下左耳则为上一曲。这种操控方式并不复杂,可以很容易快速上手熟悉。

aigo T10支持APP设置,还可以通过APP来针对敲击指令来定制个人习惯的操控方式,APP除了控制设置外,还支持查找耳机、设置EQ均衡器等。

触控操作非常的灵敏,没有操控延迟。另外还支持语音助手,通过双击左耳来激活唤醒语音助手控制。

aigo T10采用了物理降噪设计,也就是通过入耳式的设计封闭式声学隔绝外部噪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部分噪音,让佩戴时听音乐细节更加清晰。虽然有人可能会吐槽不带主动降噪功能,但是安全性来看,非主动降噪功能的耳机在户外佩戴更安全。

aigo T10支持IP5级别的防水,只要不是刻意浸泡到水中,日常生活使用都没有太大问题。

aigo T10是不分主副耳机,随意拿出单个的左耳或者右耳,都能直接单独使用。这样不分主副耳机,这样不分主副耳机,真的很方便,可以根据个人佩戴左右耳的习惯来选择,如果是长时间通话,也还可以左右耳轮换使用,来增加使用时间。

单独充电仓盒重量:43g

单个耳机重量:6g

通过称重,可以看见aigo T10的充电仓盒和耳机的分别重量都是非常轻的,携带上不会有很大的负重感。耳机6g的重量,佩戴起来也能减轻耳朵疲劳度。很多小伙伴在选择耳机的时候不要只关心性能参数这些,也要关注佩戴舒适度,因为轻量化的设计,可以让在运动中佩戴,都会感觉到耳朵的减负,不要让随身物品加重运动时的轻便需求。

aigo T10在外观上是比较常规设计,但是它的牢固性还是很不错的,我专门尝试快速左右晃动头部和慢跑,耳机都能牢固在耳中,没有出现飞出现象。还有耳机带有光感Sensor设计,也就是当耳机取下时,会自动暂停音乐,佩戴上恢复,这样的智能化设计,可以很好的监测耳机佩戴情况。

aigo T10是支持快速连接的功能,也就是配对好耳机之后,每次使用只需取出耳机,就可以自动连接上手机了,这种无感交互体验不需要刻意的开关操作,显得更加智能化。

它使用的是5.0蓝牙连接技术,非常的稳定。使用aigo T10玩游戏,在游戏中的音画同步,没有出现延迟问题,同时声音的枪声定位也很清晰,能快速通过声音识别对手位置。类似玩《和平精英》这种手游,最担心就是声音出现延迟了,通过几次游戏体验,很肯定的说aigo T10出现的延时概率几乎是微乎其微的,用它体验玩游戏看视频剧集肯定没问题,可以满足很多人的日常使用需求。

很多的蓝牙耳机给大家的印象总是:音质不好。aigo T10作为经典老牌厂的产品,自然是继承了它一直以来的调音素质水准,再加上楼氏动铁+8mm镀钛动圈双单元发声,在试听中能感觉到它各方面音质表现都很好,给我总体印象:

低频:赵鹏《白桦林》,在赵鹏的低音听起来低沉显得又不闷,节奏反应快并不拖沓,整首歌听起来低频有一定的下潜力不会糊,总的来说低频方面应对国内的流行歌曲还是可以的,欧美流行歌快慢节奏表现略微乏力。

中频:吴亦凡《6》,对于中频驾驭力有很大的特色:声线饱满扎实,RAP词间爆发力,把人声齿音和RAP部分变现得密而不散,很耐听。

高频:《琵琶对萨克斯》,曲中琵琶的弦声音没有发散的现象,表现出密度很高,还有轮指那种脆感。萨克斯表现出活泼缠绵感,aigo T10在这首曲表现高频很有张力,乐器的分离度很高,没有很重的毛刺感。

当然好音质就是来自它搭载双单元组合,由楼氏动铁和8mm镀钛动圈相组合而成,让耳机有更好的声音延展力。双单元的结合对于中高频有提升,听歌的确有比较好的沉浸享受。不过比较可惜的就是没有加入降噪功能,如果带了降噪功能性价比会更加的突显。

aigo T10这款耳机从无线蓝牙耳机三点考虑面来评定它:连接稳定性、延迟率、佩戴舒适,三点综合起来性比都很高。它具有好音质的同时,又支持32小时的长续航时间,可以让日常碎片化的使用习惯不再担心续航不足。另外支持触控和APP设置自定义功能,也让交互使用上有很不错的体验,希望这次分享的蓝牙耳机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哟。

#智能穿戴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