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代医生,又来人了,需要我做啥不?”
“没事的,村医叔,我忙得过来。”
说话间,穿着白大褂的代阿维,手里拿着一把银针,微笑着从里屋走出来。
10月30日下午,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阿姑社村卫生室里,算上刚进屋的一位大娘,已有八九个村民围坐在火炉旁,等待从耀州区人民医院理疗科来的“第一村医”代阿维,为她们针灸、推拿。
不一会儿,这些村民的膝盖、脚踝、头顶、肩膀上就扎进了银针,大家坐在卫生室里唠家常。20多分钟后,她们会结束治疗离开,下一拨村民陆续赶来。
代阿维给村民针灸时,身边站着一位与她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同样穿着白大褂。他是阿姑社村村医宋恒,子承父业在村里行医,正专心捕捉着代阿维的针灸手法,不放过一个细节,不时问些问题。
在一窗之隔的配药室里,被代阿维称为“村医叔”、当了一辈子村医的宋增学,正默默地看着两个年轻人。
为了让宋恒进一步掌握针灸技能,代阿维在“第一村医”派驻期满后,申请继续驻村,加入第二批“第一村医”队伍。
铜川市医管办副主任冯翠霞全程参与了铜川“第一村医”制度文件起草与具体实施过程。她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除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代阿维与宋恒之间的“师徒”关系,充分诠释了“第一村医”制度设计之初就被寄予厚望的“传帮带”的美好初衷。
入村守健康
与第一书记一样,“第一村医”是一种长期化、成批次的工作机制。
“近年来,铜川市卫健委积极落实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级医院,以及市内二级以上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通过医疗对口帮扶为基层注入活力。”据冯翠霞介绍,铜川建立“第一村医”制度,就是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抓好健康铜川建设。
从今年元旦开始,铜川率先在陕西省推行从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选派年轻优秀医生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担任“第一村医”,计划用3年时间选派6批“第一村医”服务群众。目前已派驻两批60名“第一村医”,覆盖全市3个贫困区县、16个乡镇、89个村。“这些下到乡镇、村组的村医,已成为基层群众健康的有力守护者。”冯翠霞说。
为了将“第一村医”制度具体落实下去,铜川市卫健委联合财政、人社部门出台《铜川市驻村第一村医选派管理工作实施意见》《铜川市“第一村医”管理办法》,明确了“第一村医”的选派流程、岗位职责、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履职考核、保障激励等政策要求。
在待遇保障上,明确“第一村医”在原单位的待遇不变,将生活补贴和通讯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参照第一书记补贴标准执行。
铜川市妇幼保健院院长王来保告诉记者,他个人和医院都非常支持“第一村医”的工作,“院里选派的‘第一村医’,我们会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都给予最大支持,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在村里踏实工作。”目前,铜川的“第一村医”,派驻期间月工资及补助加起来达一万元左右。
“本次选派的30名第一村医,都是政治素质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45周岁以下、有执业资格、工作经验丰富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务工作人员。”冯翠霞说,“第一村医”会向贫困村、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的村倾斜。
“第一村医”入乡驻村后,负责指导、协助一个派驻村、两个辐射村的村医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技术服务能力,“就是要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第一村医代阿维正教村医宋恒学习针灸。图/郭鹏
把技术留在村里
代阿维说,她很荣幸能成为铜川市首批“第一村医”。因为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医疗条件及村医的工作状态比较熟悉,所以当初医院征求医生意见时,代阿维果断报名。
驻村后,她很快适应了村里的环境,因为擅长针灸、推拿,她也成了阿姑社村及周边村子的“红人”,找她针灸的村民越来越多。刘大娘告诉记者,她患有多年的关节炎,常疼得吃药都不管用,才会去市里的医院针灸按摩,“一是费事,二是费钱,扎一次针要30元。所以,能挺得住,就不去医院。”
但自从代阿维来到村里,每周有两天可以在村里针灸理疗。原则上,允许收取医疗服务费,但代阿维全是无偿服务,“我来村里不是赚钱的,是来为村民服务的。”
宋恒自从接了父亲的班,一直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早就想着学学针灸推拿的手艺,既可以为村民提供多元医疗服务,还可以增加收入。”
“没想到,村里来了代医生。”宋增学让儿子宋恒多跟着代阿维学,“一定要把本领学扎实。”
代阿维理解村医群体的辛苦,“他们在村里的作用非常大,身份认同和待遇上还需提高。”当代阿维在阿姑社村看到“村医叔”宋增学受到全村人尊重,很受鼓励,也想着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与患者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尽管每天都要从市区到村里往返,孩子还要托付给老人照顾,但代阿维觉得,这与村医们在村里“没时、没点、没休息日”的工作状态比起来,算不上什么。
为了能让“徒弟”宋恒早日出徒,代阿维也成了铜川“第一村医”中,唯一一个两次驻村的医生,为的就是把“手艺”留在村里。她相信,等她明年离开村子时,宋恒的针灸手法会成熟起来。
宋增学、宋恒这对村医父子在村里颇受村民尊重。图/郭鹏
把科室留在乡里
与代阿维同为铜川首批“第一村医”的代朗,如今已经回到了原单位铜川市妇幼保健院工作。
作为医院妇产科的骨干力量,当记者问起她通过派驻工作给乡镇和村里留下什么时,代朗想了想激动地说:“留下了感情,现在我还和许多村民保持联系,她们有什么需要我都会尽力帮助。”
“以后,面对来自农村的患者,我会更加理解她们的难处,会用她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沟通。”代朗说。
事实上,在派驻期间,代朗将妇产科相关适宜技术、常见病诊治等技能带到了乡镇卫生院,并帮助卫生院建立了妇科科室,填补了卫生院妇科的空白,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王来保表示,“第一村医”和乡镇、村上已经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第一村医”制度促成了多赢局面,医生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医患关系得到改善,农村患者方便就医,医院和医生也积累了相应口碑及人脉。
回顾半年多的派驻工作,代朗说她基本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但收获最大的还是她自己。
代朗如今和村医成了朋友。每次结伴挨家挨户巡诊或统计村民健康信息时,代朗都能深切感受到村医工作的辛苦,“条件艰苦不说,村民有事,就要随叫随到。”
上马村是代朗负责的一个辐射村。几个月前,与她在村里共事几个月的一名老村医到了退休年龄。代朗听说,这位在村里干了一辈子的村医,“退休”时没有任何仪式,这让她感到很心酸。“后来听说卫生院组织几个退休村医吃了顿饭,就算是唯一的仪式了。”
回到医院后,代朗坐在凉爽的办公室里,内心充满满足与感恩,“希望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作为铜川市医管办副主任,冯翠霞认得所有“第一村医”。她告诉记者,通过不到一年的探索,她看到年轻的“第一村医”的成长与变化,也看到了乡村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
如今,铜川已将“第一村医”派驻管理工作纳入各区县卫健局和委属各医疗机构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同时将“第一村医”经历作为评优提拔和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保证3年派驻计划形成梯队式接续结构。
自“第一村医”工作开展以来,除了为乡镇卫生院引进技术、建立科室,同时,“第一村医”依托二、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为群众提供二级以上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小病和康复期患者在镇村完成诊疗,打消了基层群众就诊顾虑,将更多常见病患者留在了基层,助力分级诊疗的落实,提升了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
(□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