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王海荣 记者 徐恬 袁静娴 文/图
11月10日,2020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来自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武汉大学、深圳大学、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专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信息中心共同主办,深圳市科技创新委、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深圳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基地、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等单位承办。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院士、国家开发银行周清玉副行长、深圳市人民政府陈如桂市长参加论坛并致辞。
论坛邀请到国家信息中心张学颖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院士、张兴栋院士、丁文华院士、陆军院士、谢和平院士、卢秉恒院士、谭天伟院士、刘经南院士、冯记春研究员10位报告人,他们现场分享了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共议当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和增长空间。同时,对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在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学颖表示,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经济遭遇到严重困难,但在政策支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健康可持续发展,成功抵御了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V型反转,预计到第4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基本恢复正常,实现“十三五”的顺利收官。“十四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变化挑战与诸多新发展机遇,需要坚定不移加大政策供给,推动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发展。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院士邬贺铨在谈及数据要素价值挖掘面临的挑战时表示,当前智慧城市管理与工业互联网中有很多需要数据融合应用的场景。多元异构的数据融合将盘活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开发数据价值,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数据挖掘和AI分析需要面对海量处理能力、云边端协同数据处理、建模、数据样本准确性、小数据、人与数据融合、AI算法、数据自身安全、数据共享与隐私及商密保护等的挑战。邬贺铨建议,需要从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多方面研究数据要素价值挖掘的问题,开发更高效的大数据和AI分析技术。
四川大学教授、院士张兴栋在演讲中重点介绍了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应用。他认为,我国生物材料和制品产业最有希望在10年左右取得突破性进展,跨入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张兴栋指出,目前,我国新一代生物材料科学与产业研究已居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居领先水平。产业已经从跟踪仿制开始进入原始创新阶段,创新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院士陆军在报告中表示,科学体系工程以科学工程为核心和基础,延展到社会经济系统,包括产业、体制和机制,范围和复杂程度远超一般系统工程,不只是大系统,而是“巨系统”,是包括整个社会的体系。具有系统复杂性、国家战略性、综合效益性等特征。陆军认为,我国具备开展科学体系工程的基础与实力。近年来,量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量子计算机科学体系工程是一项重大科学体系工程,是立足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量子信息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重大科学工程项目。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院士谢和平在报告中指出,绿色能源的保障和支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谢和平介绍了中低温地热能源化利用(发电)新型技术构想和研究进展,讲解了二氧化碳矿化发电颠覆性技术和二氧化碳电化学捕集新技术,并就海水直接制氢新技术和近零碳排放的直接煤固体燃料电池发电新技术构想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