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同样是叛变,为啥汉朝平乱仅用3个月,唐朝平乱却花了8年?

2020-11-10新闻11

作为历史上最“风光”的两个时代,汉之强盛和唐之繁华,向来值得夸耀。但在封建社会中,再好的时代,也有晦暗。

汉代有七国之战,唐朝有安史之乱,皆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不同的是,汉代的七国之乱只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下来。安史之乱,却是旷日持久,有如无休无止的风雨巨雷,直接摧毁了大唐帝国的大半高楼。即使八年之后雨过雷停,还是给大唐留下了不散的阴云。

七国乱

“专权”两个字,对于封建社会的皇帝,或许是最讨厌也最喜欢的一个词。在位的时候,如果有外戚、权臣甚至是宦官专权,就好像是别人占了自己睡觉的位置,那滋味可真是十分难受。可如果换过来,专权的是皇帝自己,大权独揽,统领全国,那就很高兴了。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建立汉朝,立言:“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就是想让权利都集中在他的家族这里。

后来,经过几代皇帝励精图治,汉朝渐渐稳定下来,政通人和。到了汉景帝这一代,刘氏皇位基本就坐稳了。于是,汉景帝开始不满于权力的分散,甚至不想和自己的宗室兄弟分享江山。他听取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策”,没收各地藩王的财权和军权,以巩固他的中央集权。

如果说汉景帝是雄狮,那他周围这些诸侯,就是环伺的虎狼。他想削藩,无异于虎口夺食,当然引起了极大的不满。众人纷纷起兵,七国之乱由此爆发。

但是汉景帝想要削藩,自然是做好了抵抗这些人的准备的。而天眷汉景帝,这时候他手下有一个大将,叫周亚夫。周亚夫率领的细柳军,披坚执锐,军纪严明,甚至有“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这样的军令。

不足三月,周亚夫就率军平定了七国之乱,甚至没有让这个听起来很威赫的战乱在史书上留下太多笔墨。

战乱平定后,整个汉朝的走向也是为之一变,渐渐形成了“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大一统局面。总之,汉景帝面临的这场内乱很快就被控制住了,结果还不错。与此相比,唐玄宗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偏宠成患

唐玄宗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高兴。因为他得了一个好臣子,叫安禄山。安禄山本是胡人,但当他以三百多斤的体重跳起精湛的胡旋舞时,圆滚滚的肚子耸动,赢得了唐玄宗的哈哈大笑和由衷宠信。

当然不全因为胡旋舞。安禄山确有军事才能,而且很会装傻讨乖,唐玄宗让他见太子,他就说:“臣不懂汉礼。只知陛下,不知太子。”比他小了十六岁的杨贵妃还收了他做干儿子。以后每次进宫拜见,安禄山就先拜贵妃,再拜玄宗,说“胡人规矩先敬母亲,后敬父亲。”

干爹干妈对他的表现满意,宠爱他怕是比亲生子还亲昵些。就这样,在唐玄宗的极度崇信下,安禄山被任命为三镇节度使,带兵近二十万。他的表现也没让干爹失望,在与契丹人和奚人作战时,频传捷报,保卫了大唐安宁。而唐玄宗呢,除了一些不能摆脱的决策,连早朝都不太想上,就和他的美人贵妃,每天编曲编舞,踏踏实实地搞艺术。

其实,如果有人发动战乱,在打仗这件事上,汉景帝有周亚夫,唐玄宗有安禄山,本来也没差很多。不过致命的是,安禄山本人造反了。

跟汉景帝的七国之乱不同,唐玄宗没有做什么准备,精心筹谋、韬光养晦的反而是安禄山。

安禄山在汉人里打得火热,但本身是个胡人,他一方面享受着唐玄宗给他的财权军权,一面又暗中联系自己的粟特本族,招兵买马,聚敛钱财,到了猖狂的地步。安禄山最后一次进京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要造反了,但唐玄宗还给他送了一大堆东西,让宠爱的高力士亲自把他送出京城,不舍得和他作别。

不像是放虎归山,倒像送儿上学。

“渔阳旌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终于在人预料之中地起兵了。他一个人的军队,就占了全国边防军的三分之一还多,更何况还有他的私兵。面对前来抵抗他,数量远不及他的政府军简直是势如破竹。

短短三十四天内,从范阳起兵,到洛阳沦陷,安禄山攻势迅猛,来势汹汹。而在此过程中,杨国忠竟然还对战局抱有盲目乐观,全然看不清现状,唐玄宗听他的夸夸其谈,竟也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可胜。

平定七国之乱时,周亚夫的军队操练已久,训练有素。可安史之乱时,负责平定的唐朝武将高仙芝等人,大多是临时招募兵士好对付安禄山,又怎么可能会有胜算呢?

唐玄宗派去的将领,竟然全都败退。此时,各地军阀也是闻风而动,有兵权的人都想来掺一脚,引发了大规模的暴乱。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一错再错

事实上,虽然唐玄宗最宠信的安禄山叛乱了,但以当日大唐之繁盛,又岂会只有一个能臣。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这些人,军事才华不比安禄山差。

可安史之乱爆发后,失意的唐玄宗已经不再信任他手底下的武官了。他认为,正是因为唐朝太宠爱武官,各地节度使才有那么大的兵权,才会导致目前这个局面。思来想去,唐玄宗最信任的,竟然是身边那些和他玩闹的宦官。

昏庸的唐太宗,甚至派宦官监军,以此保障手下人的忠诚。而宦官虽然没有力量造反,却是完全不懂军事,瞎指挥,乱进言,而唐太宗竟然听之任之,糊涂到了极点。

兵书上说,“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无论是这些宦官还是唐太宗本人,竟然只凭心意来指挥,将士如蝼蚁一般前仆后继,光是因为决策失误,就折损了许多人。

封常清,高仙芝,就是因为一个打了败仗,一个出于大局考虑转移军队,而被宦官进谗言,死于唐太宗的怀疑。

哥舒翰则是在已经看出安禄山的诱敌之计后,仍然被唐太宗勒令作战,百般无奈,痛哭一场后出了潼关,迎上了精锐的叛军。那是极为惨烈的一战,因为结果已无悬念,却不得不战。一番血战后,终归是全军覆没,哥舒翰投降安禄山。

这一切都需要人来顶罪,但当然不能是皇帝。并不十分无辜的杨国忠是其中一个人选,但还不够。马嵬坡上,美人香消,乱政的杨贵妃,才是最完美的替罪羊。

本以为重得军心的唐太宗,却因为肃宗即位,悄无声息做了太上皇。这时他才清楚地知道,他,乃至大唐的荣光,都已日薄西山,再不回还了。

但从那以后,事态基本趋于平稳了。安禄山和史思明接连死于内乱,叛军集团自顾不暇。唐朝开始向回鹘借兵,给予他们女人,财宝,资源,倚靠外力来平定这场内乱。最后,长安洛阳都收复回来了,随着叛军集团的分崩离析,为期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事情看似圆满,但与七国之乱平定后的汉朝局面一新不同,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动荡,是毁灭性的。它就像是一个不断流血的疮,表面愈合之后,仍然在不断往大唐的血脉里渗毒。当时,合力平叛的回纥士兵拿钱办事,并不讲什么礼仪举止,收复了唐朝的失地后,反而进城进行了一番烧杀抢掠,放了一场场大火,简直比叛军还要残暴、血腥。

而安史之乱平息后,各地的军阀混战,藩镇割据仍然严重。经济、政治、文化尽遭重创,百姓大片伤亡,幸存者不堪苛政,入道者众。而唐玄宗埋下的宠信宦官的种子,也结出恶果,中晚唐时期宦官乱政,近乎猖獗。大唐荣光,终是散于安史之乱的烟尘中了。

小结

汉景帝是个贤明的皇帝,有预谋的削藩,也有对后期叛乱的应对之策。唐玄宗虽然是创造了大唐繁华巅峰的统治者,但在位后期,能力已大不如前,简直昏庸。

安史之乱,应对不及,后期也没有跟上,简直是越治越糟,越理越乱。主若不贤,臣再贤能又如何呢?

#君王皇帝#隋唐#安禄山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