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染寻幽——山东省古代绘画精品展》荟萃山东省内六家博物馆的76件/组绘画精品,遴选元明名家的稀世珍宝,其中一级文物和二级文物出现的比例之高,可谓空前。它是全省丹青极品的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体展示,也是山东博物馆建馆以来绘画展览规模最高的一次,很多特殊的珍贵文物不轻易对观众展出。
在这次展览中,仅有四件作品传世的元代画家张舜咨的《苍鹰竹梧图轴》会在展览开始的显要位置和观众见面。以李在、林良、吕纪为代表的宫廷画和以钱选、倪瓒、陈淳、陆治为代表的文人画都将隆重登场。题材方面,既有周之冕等人的花鸟画,又有董其昌等人的山水画和以陈洪绶、崔子忠为代表的人物画。明代的绘画流派众多,代表画家的归属性很强,比如浙派、吴门画派、华亭派、武林画派,都有代表作品和观众见面,异彩纷呈,称其为世间珍品亦不为过誉。一幅幅纸绢上的无声诗,透着素淡古雅的气息,萦绕了绘画绵延千载的内在精神,浓缩着先贤几百年来的思想传统、美学追求和生活观念,呈现出元明以降清晰的艺术演进线索。物色景中游,让人仿佛在水云繁华中步入别样的探幽寻胜之境。
一
走出电梯,观众的视线立刻会被11号展厅门外,以文嘉的《山静日长图》卷为内容做成的巨幅喷绘展板吸引。这是文嘉为其父文徵明所书《山静日长》补图,内容出自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山静日长》,描写的是诗情画意的山林栖居生活。画面自右至左分写篱笆庭院,高松密林,蜿蜒小路,飞瀑流泉,浩瀚江水,连绵远山。通幅水墨苍润,设色淡丽,境界清旷,景色宜人。喷绘延墙壁蜿蜒十几米,气势夺人。
缓步走进展厅,首先被震撼的便是出自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墓的《元钱选白莲图》卷。书画多为传世品,而此卷却出自墓葬,更显其显赫身份。1971年鲁王朱檀墓被山东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开墓,出土了四件卷轴画。由于墓室长年积水,画卷被发现时已经面目全非,一卷全部腐烂,另一卷绢本设色金碧山水,因画面受损严重,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令人欣慰的是,另外两卷保存尚好,经过揭裱见其真貌,其中一幅便是此幅白莲图卷。虽然画面褪色严重,但依稀可见画中三花三叶,表现“清香伴月”,亭亭相映,笔致柔劲,着色清丽,确有荷风含露之态。作者用笔细洁光润,设色淡雅清丽,精巧传神。线条柔中见刚,颇具功力。
《元钱选白莲图卷》
画作问世后的明初,此卷归鲁王朱檀所有。朱檀卒后,此卷随葬。白莲卷钤有宽边朱文“司印”二字的押缝印。据考证,“司印”为明代宫内执掌书画库的“典礼纪察司印”的三分之一,六字印分三行排列,另两行“典礼纪察”四字被钤于清册账簿上,作为档案资料保存起来,当年这种方法在皇室书画保管中使用。典礼纪察司是古代掌管制度礼仪的部门,职能范围甚广,其中包括对书画库的管理。朱元璋曾将这些书画藏品赏赐给藩王或功臣。“司印”二字说明朱檀就藩兖州府时所携书画是从典礼纪察司带出去的。由于时代久远和天灾人祸等原因,钱选书画传世的真迹已不多见,手卷本身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足可称为稀世之宝。
钱选(1239年~1301年),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字舜举,号玉潭,又号巽峰,别号清癯老人等,元初“吴兴八俊”之一。钱选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画家。人物画师法李公麟,风格较古拙;花卉师法赵昌;山水师法赵令穰、赵伯驹。他的画创立了清淡、秀雅、柔美、古拙的文人画风格,对力矫南宋院体末流肤浅、艳俗之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钱选发展了文人画题写诗文的传统,被后来文人画家广泛采用,逐渐形成诗、书、画紧密结合的鲜明特色。
二
吴门画派的作品在本次展览中占了很大比重,如吴门四家代表沈周的《芭蕉图轴》和《文徵明陈淳扇面册》,同徐渭并称“青藤白阳”的陈淳的《四季花卉图卷》,与陈淳并重于世的陆治的《霜落平川图轴》、文氏家族中文从昌的《冬岭探梅图轴》和文俶的《花卉册》,以及吴门后学者张宏的《渔乐图卷》······吴门画派是明代中期最重要的流派。苏州,作为吴文化的精粹之地,它的显赫贡献在于使吴文化成为中华文脉的主流。嘉靖之后,明代早期的浙派衰微,取而代之的是沈周与他的学生文徵明和周臣的弟子唐寅与仇英,因为四人都是苏州人,又有师友关系,所以被称为“吴门四家”,也叫“明四家”。他们都通晓古典经史、诗文书画,由沈周、文徵明创立的“吴派”一时名家辈出,支派繁衍,对画坛影响达百余年。
三
展览中有两幅以蚕织图为题材的绘画格外引人注目:《明夏厚摹织机图卷》和《明无款丝纶图轴》。二者是明代社会风情的缩影,体现了纺织业和纺织机械已经日趋完善。《明夏厚摹织机图卷》开卷之初为《璇玑图》,后段较长,有三十余位织女正从事织丝的各道工序:束综提花机中间隆起花楼,花楼上高悬花本,一拉花女子正用力地向两侧拉动花本,下面一人脚踏经棍,双手来回穿梭打纬;另有人络车调丝、有人经架牵经;有人纬车摇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络丝——摇纬——织布(帛)的全过程,于忙碌的劳作中别有一种娴雅之态。分工合作到如此细化,透露出经济的发达程度。她们衣着色彩妍丽,神态生动,屋舍及缫车、纺车、织机等机具工整严谨。设色雅致,画风古朴,是明人的典型画风。湖石、蕉、柳的画法颇见精妍,可以窥见作者山水画的功力。
夏厚摹织机图卷
《明无款丝纶图轴》描绘了丝绸纺织中必经的“络丝”工序,春日里庭院一隅的纺织场景。院中雕栏曲槛,牡丹湖石,玉兰、海棠花树交错。女子二人立于画面中心的空地上,皆纤眉细目,发髻高挽,衣饰华美。居左者身体微侧,右手执丝篗,左手捻丝线,居右者低首弯腰站其对面,双手掌心相对,举于胸前,正帮其整理丝线。“络丝”这道工序既可在络车上进行,也可由人工协作完成。所有丝线在丝篗上整理好后,便可拿到纺车上进行加捻或并丝,然后投梭纺织。
山东博物馆无款丝纶图轴
古代的丝织工艺在绘画中出现,实属幸事。两汉画像砖、魏晋墓室壁画、唐宋石窟壁画和典籍中,均绘、刻、印有大量展示蚕织内容的图像。“男耕女桑,勤苦至矣,声诗以达其情,绘事以图其状”,为了解当时的丝织业提供了最直接的形象资料。歌颂劳动,歌颂创造,是千百年来人类艺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们记录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基本特色。“丈夫耕稼树艺”“妇人纺绩织紝”“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是人们最熟悉、最亲切的生活。
四
人物画在晚明得到振兴,出现了陈洪绶、崔子忠、丁云鹏、吴彬等画家。他们糅合晋唐五代传统与民间艺术传统,面风外拓鲜明,在用笔、结构等元素的催化下造成“势”与“力”,焕发出传统文人画少有的张力和气局,使读者能够领略到晚明那个特殊时代的独特气息。陈洪绶和崔子忠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史称“南陈北崔”。他们忠实记录了那段异彩纷呈的艺术史,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引人瞩目,载誉无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陈洪绶仕女图卷》画法工致至极,笔墨之间有周昉《簪花仕女图》遗韵而更富文人气。人物勾勒极其精细,衣褶多用游丝描,衣带则用兰叶描。线条劲挺有力,方折圆转,轻重顿挫运用自如,可谓法备气至。卷末徐邦达先生有段重要题跋:
此图人物秀骨清相,衣纹作游丝描,真米襄阳所谓‘取顾(恺之)高古,不入吴生(道子)一笔’者。定是老莲早岁合作。于纨扇上画细竹文石,尤见渠侬(方言,他)本色。其为真迹何疑?
陈洪绶仕女图卷
徐先生认为此幅手卷为陈洪绶早期作品中的佳善之作,不仅人物衣纹是陈氏惯用的游丝描,而且仕女纨扇上的纤竹和有纹理的石头也是陈氏的代表风格。由于陈洪绶早期作品流传不多,这幅画曾一度有过争议,直到徐邦达先生展卷阅读,落笔赞叹,才给予它应有的肯定。
《崔子忠春夜宴桃李园图轴》以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为内容,围绕“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描绘了一片良夜美景和才俊聚首的画面,表现了“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的主题。崔氏作品流传极少,这件精细佳作更是命运多舛,竟然一度埋没在煤渣蛛网中。侥幸因收藏家王西泉的慧眼识珠才逃离厄运,重见天日。根据裱边陈矩曾的题跋可知:此图虽然无款,但画中散发出的“静穆雅秀之气”让王西泉先生震惊。他依据自己所藏的崔子忠仕女图等真迹,断定此物为崔氏真笔无疑。欣喜若狂中,他不禁想起王懿荣当年带领山东的精英寻找崔子忠作品遗迹,耗费数十年一无所获。而自己却无意中发现了崔氏的稀世珍宝,使二百多年前的旧物得以复生。他在庆幸之余,请潍县乡绅、好友陈矩曾在画的裱边写下了这件宝物的来龙去脉。
《崔子忠春夜宴桃李园图轴》
捻一阕诗情,书一怀画意,灯火万家,淡墨红尘,成就了展览中元明名家的精品力作。徜徉在艺海长廊中,细细品味,这些美轮美奂的艺术,映射着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缤纷与雍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记忆与文化基因。它让人看见岁月留痕,记起历史沧桑,留住文化根脉。透过展览,感受经典。抚古思今,更加读懂了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就是坚守文化自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