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运城博物馆志愿者田野里分享“考古课”

2020-11-10新闻14

来源:运城新闻网

方启为志愿者介绍蚌刀残片 王斌 摄

运城晚报讯(记者 王斌)11月7日,运城博物馆的志愿者团队一行30余人,先后来到夏县师村遗址发掘现场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聆听了一堂生动的田野“考古课”,也深入了解了考古人的生活。

在师村遗址,入口处的展板首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灰坑、墓葬、房址……通俗易懂的介绍,让人一目了然。发掘现场,50余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的学子正在忙碌,只见他们每人都拿着一个小手铲,在各自的区域小心翼翼地一点点铲土。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先秦考古系主任方启是这批考古学子的带队老师,他用生动的语言、精妙的比喻,引领志愿者们了解了田野考古的基本知识:如何根据土层的颜色来判断它的“年龄”,如何根据器物的残片来还原它的全貌甚至推断曾经的生活场景……他还向大家展示了一块在此出土的蚌刀残片,让大家切身感受这里曾经的沧海桑田。随后,大家走进田野考古现场教室,探寻神秘的“文物医院”,了解考古人的生活和工作状况。

“马鹿的鹿角比较粗壮,梅花鹿的鹿角有许多分叉……”在地处鲁因村的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志愿者们参观了这里的文物研究室、展品陈列室等,聆听了专业人员的介绍。

最后,方启为大家作了“一个跨越千万年的报告”。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个人感悟,讲述了关于考古和考古人的故事,故事里有专业的知识,也有感人的情怀,对于志愿者们来说,可以说是打开了一扇“考古之窗”。

志愿者闫晓煜说,吉林大学在师村和鲁因村建立了考古基地,并将每周六下午定为公众考古开放日,使大家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考古和深入了解当代考古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底气,增强文化自信离不开这样一群可敬、可爱、可亲的考古人。

志愿者权建华则说,此次学习,收获满满。他不但了解了田野考古的流程,同时深深地为考古人的情怀、责任所感动。考古学是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是解读百万年文明密码的钥匙,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这次学习将有助于他今后更好地开展志愿者工作。

据了解,运城博物馆公开招募的志愿者身份各异、年龄不同,但都对历史文化、科学知识报以极大热情,都怀着对文博事业由衷的热爱。他们致力于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传承华夏文明、拓宽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考古#志愿者#方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