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朝败亡,崇祯临终前写的六个字揭露真相

2020-11-10新闻13

生在改朝换代这一节点上的亡国之君,往往都是比较可怜的。他们或不是导致王朝覆灭的无道昏君,偏偏因为时运不济为祖先的弊政买单,成了背黑锅的不肖子孙。

崇祯皇帝,大明亡国之君,说起他的人生可谓是相当不幸。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朱由检虽不是什么有为之君,但他却也不是一个无道昏君。若不是被党争和内忧外患逼得神经质,崇祯倒也算是个励精图治的勤快皇帝。放在和平年景,以崇祯的能力来说守成绝非难事。遗憾的是,命运给了他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以他的能力根本无法拯救大厦于将倾。许多历史爱好者都说崇祯是最不该亡国的亡国之君,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中原王朝,一直是以“父死子继”的原则进行传位。在崇祯以前,坐在龙椅上的是他的兄长朱由校,按照既定的原则崇祯并无资格上位。不过,朱由校直到去世,都没能留下子嗣,皇位无法遵循父死子继的原则传续,只能以“兄终弟及”之原则传给朱由检。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朱由检这新皇帝登基,自然也要搞出些大动静。

朱由检刚刚上位,便杀掉了魏忠贤,肃清阉党,将皇权牢牢地控制在手中。朱由检的行事作风,与后世的雍正颇为类似。不过,朱由检没有雍正那么强的政治手腕,所以即便他有心将国家导向正轨,亦没有力量改变现状。在崇祯一朝,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旦国家出现某种不利情况,朱由检往往会站出来写“罪己诏”,主动承担错误。

古代喜欢写罪己诏的皇帝不多,将黑锅主动背起来的皇帝更是少之又少。朱由检以李世民等明君为榜样,想要成为一个被刻在丰碑上的有为之君。

不过,崇祯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他生性多疑,手下的文武群臣均对此噤若寒蝉。

结合朱由检的童年生活来看,多疑的性格正是生长环境决定的。崇祯的母亲刘氏虽贵为皇后,但她的地位是在死后被当了皇帝的朱由检追封的。在刘氏生前,只是光宗身边的“淑女”罢了,从地位上来看属最下等的嫔妃。因为母亲的身份不高,所以朱由检幼年不受父亲待见。在崇祯四岁那年,他的母亲因得罪了明光宗遭遇杀身之祸,在其死后崇祯便被送到其他宫苑中寄养。

收养了朱由检的西李对他不错,可在西李生了女儿后,便没时间照料朱由检了,只能将他送往东李处。朱由检毕竟是其他宫妃所生的孩子,所以东李对他的态度颇为不耐烦。寄人篱下的朱由检,每天都要看人脸色过活。时间一长,朱由检的性格难免变得谨慎多疑、小心翼翼。

在朱由检登基后,他身边的政治环境相当复杂。

东林党争刚刚度过白热化阶段,朱由检能相信的只有魏忠贤垮台后散乱的阉党。由于,朱由检对群臣大加猜忌,使官僚阶层逐渐失去了对皇帝的向心力。为了制服文武百官,崇祯只能杀鸡儆猴,没想到却引发恶性循环,使得大明君臣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学者们对崇祯所言的“大臣误国”一事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虽然朱由检算不上有为之君,但崇祯朝的官僚阶层实已自私到了极点,若他们肯为江山社稷出资出力,恐怕大明绝不会在崇祯朝亡国,所以,“大臣误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国家面临危亡之际,兵部需要大笔银两采办军备、招募新兵,由于连年的灾荒,国库已拿不出银两。负责管理国库的赵士锦,在户部银库交接给闯军时做出了统计:“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老库中止贮籍没史家资,金带犀杯衣服之类,只千余金;沅为予言,此项已准作巩驸马家公主造坟之用,待他具领状来,即应发去。外只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贮书办处,为守城之用。”

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国库竟穷的只剩几千两黄金了。

于是,走投无路的崇祯,只能向大臣和豪绅伸手要钱,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当崇祯颁布了捐款的诏书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爷来到户部门前,捐出了一辈子的家当——四百两纹银。相比于这个拿出全部家当资助国家发展的老爷子来说,作为栋梁的京官们的表现差强人意。

宦官里最有钱的王之心,不过捐了一万两;内阁首辅魏藻德,仅拿了五百两。崇祯在颁布诏书时,明言“以三万为上等”,可满朝文武的捐款竟无一人能够得上“上等”这一标准,出资最多的不过两万两,绝大多数官员只是拿出几百两“意思意思”,甚至,有官员仅出几十两应付了事。

眼看凑出来的钱还不足以武装一支军队,崇祯火上眉梢。思来想去,满朝文武中最有钱的莫过于老丈人周奎。于是朱由检低三下四地找上岳父,希望周奎能出笔银子应应急。朱由检倒也聪明,并未直接张嘴提钱,而是在上门后先给周奎封了侯,随后才希望岳父拿出十万两银子帮国家度过危机。

可笑的是,家财万贯的周奎装出一副苦大仇深的嘴脸,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地说道:“老臣安得多金?”老家伙说自己家里只剩下烂得发霉的陈米,清廉得家徒四壁。最后,周奎极不情愿地拿出了一万两银子,连哄带骗地送走了崇祯。

朱由检原打算让老丈人周奎做个榜样,第二天便向周奎提出让他再多掏一万两。周奎一分钱都不想多拿,干脆入宫找上自己的女儿周皇后。周皇后希望父亲能深明大义,为文武百官起到模范作用,所以,便自掏腰包,拿了五千两银子资助父亲。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周奎拿了女儿五千两后,仅捐给崇祯三千两,其余的两千两均扣了下来。

崇祯皇帝拉下老脸,仅从大臣们手中榨出二十万两银子。无奈之下,崇祯只好让地方官推举州县里的豪绅,让他们出钱帮助国家。耐人寻味的是,仅有浙江和南直隶有两名豪绅愿意捐款,“余省未及举也”。这种情况,让朱由检彻底绝望了。他知道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地方豪绅,这群人背地里做了不少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的勾当,但他们就是不愿意为国家慷慨解囊。

对于这一点,朱由检毫无办法。如今江山社稷正值危亡之际,总不能放下战事整肃贪腐吧?

不得不说,明朝的官员属实奇葩,朱由检是真的穷,而他们却是在哭穷。其实,绝大多数大臣都了解崇祯帝的脾气秉性,也知道户部银库里的状况。每个人都知道,朱由检是个相当自傲的皇帝,若非到了走投无路的紧要关头,他是绝对不会低头向大臣们索要钱财的。

既是如此,大臣们还不肯出钱的原因就只剩下一个了,那就是他们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江山社稷是你老朱家的,即便丢掉了于我也没有损失,凭什么要让我们掏腰包救国?

最讽刺的事情则是:这场募捐的后续,募捐八日后闯王攻入京城。

三月十七日的时候,农民军东路进至高碑店,西路进至西直门外,开始炮轰城墙。紫禁城内,早朝依然照例进行,皇帝和大臣们相对哭泣,手足无措,有的说,应当起用“阉党逆案”中遭到严惩的官员;有的说,应当加封刘泽清为“东安伯”,要他从山东赶来“勤王”。朱由检知道这些都是“马后炮”,不予理睬,低头在御案上写了十二个字,让站在旁边的司礼监太监王之心看了一下,随即将其抹去了。据说,其中,六个字就是“文臣人人可杀”,在皇帝心目中,国家就是亡在这帮文臣手中的。

朱由检身死社稷,这些不肯为国家出资出力的大臣向闯军贡献了惊人的财富。魏藻德,就是那个只掏出了五百两银子的大臣,想要向闯王投诚,结果被闯王手下的刘宗敏痛骂了一顿,关在大牢里。魏藻德为了向李自成表忠心,拿出了几万两银子。另一位向崇祯哭穷的明朝大臣陈演,主动缴纳了四万两白银的“助饷”,换了一条性命。这两人的表现,让李自成看到了前朝旧臣有油水可刮。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闯军对前朝的文武大臣、贵族豪绅进行疯狂勒索。

一时之间,炮烙、凌迟、杖责、挑筋等酷刑被拿上台面,四九城响彻富人们的哀嚎声。根据文献的记载,李自成以强硬的手段从大臣及富商手中勒索了七千万两银子!朱由检的老丈人周奎,被李自成抓起来严刑拷打,仅从他的身上,闯军便榨出了价值五十三万两白银的钱物。

倘若,这些人能奉献出财产的十分之一,七百万两军费至少可武装一支足够拱卫京师的临时部队,届时凭借京城的防御工事,将闯军拒于城墙外也未可知。

话说,当农民军围攻北京时,心灰意冷的朱由检率一众太监出逃未果,最终下定决心,君王死社稷。在临终之前,朱由检命令所有后妃及公主自尽,命人带几名皇子出逃。

最后,朱由检写下绝笔书,于煤山自缢而死。“朕凉躬圣意,有伤天德,死去无颜见祖宗。故去面冠,以发覆面,任贼分割,无伤百姓一人!”

即便是在生命走到尽头时,这位皇帝仍不忘京城中的老百姓,宁愿将遗体交由闯贼处置,也不愿起义军伤害城中的居民。

参考资料:

【《明史》、《中国通史》】

#明朝#太监#魏忠贤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