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乙肝在研新药ABX-203,含表面抗原核心抗原,鼻内注射疫苗

2020-11-10新闻13

医药学家对治疗性乙肝疫苗开发并接种,被认为是实现功能性治愈目标方向之一。发表于临床医学杂志期刊,治疗慢性乙肝的新途径使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这项靶点和最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历史。

乙肝在研新药ABX-203,含表面抗原核心抗原,鼻内注射疫苗

研究人员认为,过去二十年中,在不同的时间尝试使用现有的预防性疫苗和不同的疫苗接种策略,都未能恢复慢性乙肝感染患者的HBV特异性免疫。在动物模型实验中应用治疗性乙肝疫苗时,这项靶点研究药物提供了有希望的结果,但在人类受试者中还存在不足。这种使用佐剂的疫苗,虽然能够刺激强有力的B细胞反应,但未能诱导免疫反应的细胞毒性臂,而这才是实现功能性治愈所必需的。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DNA疫苗策略被引入使用乙肝表面抗原的编码序列,但是,再一次在通过类似治疗的乙肝病毒抑制患者中产生了糟糕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没有导致e抗原或乙肝表面抗原血清转化。同样的开发思路是,使用DNA素数,然后使用poxvirus boost,而后者包含preS/S编码区。尽管黑猩猩动物模型再次获得令人鼓舞的结果,但在IIa期试验中:

这种方法并没有诱导持续的T细胞反应,也没有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显著降低病毒载量。在最近治疗性乙肝疫苗方法开发新药中,ABX-203(HeberNasvac)经历了许多波折和科研攻关难点。ABX-203属于一种同时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核心抗原的鼻内注射疫苗。在一项III期研究中,160名受试者按照1:1比例,随机接受该疫苗或Peg-IFN-α;

2个星期10剂该疫苗或Peg-IFN-a治疗48周。在治疗结束时,2组之间的HBV-DNA抑制率相似(59.0%对62.5%),而24周后,乙肝病毒载量低于250拷贝/毫升的受试者在疫苗组(57.7%)比聚乙二醇干扰素组(35%)更频繁。此外,5/14疫苗接种者(35.7%)实现了e抗原血清转化(e抗原阴转,e抗体出现),而Peg-IFN-a组为3/16(18.7%)。

同样,在古巴的一项I期试验中,6名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无反应的慢性乙肝患者,按照上述方法接种ABX-203疫苗,经过5年时间随访,3名e抗原阳性患者(大三阳)的e抗原丢失,其中2名实现e抗原血清转化(e抗体出现)。5/6的受试者中,存在无法检测到的病毒载量,2名受试者的血清转化为乙肝表面抗体。

治疗性乙肝疫苗、载体疫苗主要是针对慢性乙肝患者适应性免疫的调节,或针对过继性转移基因工程T细胞目的是,恢复T细胞功能。未来慢性乙肝治疗的新途径或趋势,可能将是在阻断HBV肝细胞进入药物、沉默或耗尽cccDNA池化合物、影响核心组装药物、降解RNase-H的试剂、干扰RNA、核酸聚合物乃至新型免疫治疗药物中,1种或多种针对乙肝病毒生命周期药物,与至少1种免疫调节剂相结合。

小番健康结语:以上关于免疫新途径药物ABX-203(HeberNasvac)历史临床研究数据和结论,发表于2020年10月临床医学杂志期刊,目前该治疗性疫苗尚在改良当中。在最近科研方法中,ABX-203(HeberNasvac)、INO-1800、载体疫苗GS-4774和TG-1050、基因工程T细胞的过继转移都有最新进展,总体上,在使用佐剂的疫苗中,科学家发现其难点是未能诱导免疫反应的细胞毒性臂,因此,科学家寄希望于如DNA疫苗中引入乙肝表面抗原应用于编码序列(2020年10月1日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预计该疫苗将在AASLD2020美肝会公布最新研究进展情况)。

#消化疾病#乙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